文/本刊總編輯 趙國華
本期付梓,2019年本刊的出版工作順利完成。
21世紀第2個10年對于紙媒體來說,是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10年,尤其是近些年來,紙媒體市場受通訊科技發(fā)展的沖擊明顯起來,每到年終歲尾,報刊界不時會有“休刊”的消息傳來,有些兄弟期刊也走著走著就走散了。但是,統(tǒng)計數字表明,10年以來,中國公開出版的期刊媒體,在數量上由9,000多種發(fā)展到了萬余種。翻開《2020年全國郵發(fā)報紙雜志簡明目錄》,在雜志種數本就不多的體育門類下,涉及武術門類的期刊則更顯了了,現存僅有的幾家基本上都創(chuàng)刊于20世紀80年代初。彼時,改革開放潮流涌動,各行各業(yè)蓄勢待發(fā)、充滿信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武術文化又一次被人們提起,武俠文化出現在從小說到影視乃至文化的各個領域,較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因為武術和功夫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也大大提升了國人的民族認同感,也相應地激發(fā)了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位于中原地帶的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也是黃河流域很有代表性的省份。黃河是中華母親河,孕育人民的同時也一并孕育了黃河文明、炎黃文化。冥冥中似有天定,在距河洛交匯處南北僅數十里的地方,南邊是素有“天地之中”古稱的嵩山登封少林,北邊是舊懷慶府古溫陳家溝。少林地區(qū)孕育出了少林武術,溫縣陳家溝則誕生了太極拳。大河南北的這兩個地方出現的武術流派,一個風格剛猛凌厲,一個風格陰柔緩沉,好似哲學上的一對對應。兩個地區(qū)中間地帶的河洛交匯處是文化意義上的“河圖洛書”的出處。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把“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以及“中華第一經”《周易》聯(lián)系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圖洛書置于易學著作卷首大加推崇。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神秘的河圖洛書,玄妙無窮,蘊含了深奧無盡的宇宙星象之理,河洛文化開中華文化之濫觴。
好像扯得遠了,其實不然。我們想表達的是,中華武術,尤其是少林與太極這兩大流派和其相應的文化之于宏大的黃河文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意味著什么。某種意義上,“少林”與“太極”,可以稱得上黃河文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象征。如今,少林武術和太極拳,差不多已經走遍了世界,帶給人們的是我們的文化精髓。如今,黃河文明、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值得我們再思考,這種思考不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為我們又身處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