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jīng)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共和國四個時代,經(jīng)歷了過去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所經(jīng)歷的一切。特殊年代的舊式文人,滿身帶刺、委身權(quán)貴、騎墻善變、睚眥必報者甚多,品行高潔者雖有,卻是寥寥。而他位及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人品、文品以至官品,被眾人稱贊“恒無詬也”;
作為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理念影響至今,“應(yīng)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地灌輸書本知識”,這一革新的提法,便是他的手筆;
作為編輯,他一手發(fā)掘并扶植過的新人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在中國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還曾在20家報刊擔任過編輯、主筆、主編,堪稱泰斗。
他就是葉圣陶,一個名副其實的“圣人”。
葉圣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功勛卓著,既是中國遠近聞名的教育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也很有一番建樹,還熱衷于社會活動事業(yè),可以說是難得的曠世奇才。而且他的后代也人才輩出,十分難得。
江南葉家的文脈,綿延百年,從葉圣陶到兒子葉至善、葉至誠,再到孫子葉兆言,到重孫女葉子,延續(xù)四世的文氣從不斷絕,這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無疑是個奇跡。
生于名門 長于清貧
明末清初,葉家祖輩在戰(zhàn)亂中,攜帶家眷從安徽輾轉(zhuǎn)來到蘇州,落腳在蘇州城東南的盤門,做起了豬行和絲綢生意。因為能夠吃苦,善于經(jīng)營,生意日漸擴大,葉家竟然在盤門的一條街上買下了很多店面,一時被當?shù)厝似G羨地稱為“葉半街”。
蘇州因極為富庶,因此也成為政治勢力爭奪的重點。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州,封鎖了大運河上的交通運輸,切斷了貫通南北的經(jīng)濟大動脈,運河城市帶急遽衰敗,商業(yè)被摧毀。葉家難逃厄運,從此敗落。
失去了往日輝煌的葉家,移居到城內(nèi)的懸橋巷,重新回到小戶人家拮據(jù)困苦的生活軌道中。葉圣陶的父親葉鐘濟漸漸長大成人,承擔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葉鐘濟為當?shù)匾晃粎切杖思易觥爸獢?shù)”,也就是賬房先生,管理田租。葉鐘濟為人忠厚篤實,品行端正,頗得鄰里的尊重欽敬,所以一些大戶人家每逢婚喪嫁娶,也請他去幫忙料理事物。
1894年10月28日,葉圣陶誕生了,取名葉紹鈞,后改名葉圣陶。生他那年,母親朱氏30歲,父親47歲,可謂老來得子。葉圣陶還有兩個妹妹,加上祖父、祖母,全家七口人生計的重擔,全落在父親一人的肩上,一家人過得很是清貧。
葉圣陶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父母盼著兒子日后靠著科舉光宗耀祖。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葉鐘濟讓葉圣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圣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兒歌,經(jīng)常說給兒子聽,葉圣陶從中得到了許多智慧的啟迪,也為他以后寫兒童文學打下了基礎(chǔ)。
1899年,葉圣陶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shù)赜悬c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鐘濟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后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guī)。過了一年以后,葉圣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沖)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jīng)》、《易經(jīng)》。張先生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guī)定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圣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鐘濟勉勵兒子熟讀圣賢書,但由于家境貧寒,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guān)在書房里“一心只讀圣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葉鐘濟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jié)到鄉(xiāng)下上祖墳,秋天到鄉(xiāng)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圣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而且回家后父親還要求他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產(chǎn)作訓練。
葉圣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經(jīng)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圣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qū)懗鋈僮忠陨系慕?jīng)義史論或時務(wù)策論的文章了。葉鐘濟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昆曲,極大地豐富了葉圣陶的知識儲備,他也因此逐漸對文學開始產(chǎn)生興趣。
教育翹楚 文學先驅(qū)
1907年,葉圣陶考入草橋中學,1911年中學畢業(yè),但因父親失業(yè)、家庭生活困窘無力升學,他便出來工作了。
葉圣陶到蘇州的一所小學教二年級,月薪20銀元。但是他的教績卻不怎么樣,這讓他痛苦萬分,竟至“見諸學生如見鬼魔”的地步。后來,葉圣陶被排擠出校門,失業(yè)一年。
失業(yè)期間,葉圣陶從未灰心,而是繼續(xù)刻苦攻讀,同時進行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后經(jīng)老同學郭邵虞介紹,他到上海尚公學校(小學)教書,課余兼職,為商務(wù)印書館編輯小學語文課本。
1917年春天,葉圣陶應(yīng)邀去蘇州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那里四面環(huán)水,在蘇州東南三十六里處的甪直鎮(zhèn),簡稱“甪直五高”。他在這里工作了4年多。
在甪直的4年多,是葉圣陶教育活動的關(guān)鍵時期。他和吳賓、王伯祥等人一起,對學校進行了深刻的變革。他們自己編印各種新教材,創(chuàng)辦農(nóng)場、書店、博覽室,建筑禮堂、戲臺、音樂室,舉行師生同樂會、懇親會,指導學生排練戲劇,組織學生遠足,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時代氣息和生活情趣的學校環(huán)境。同時,葉圣陶時刻關(guān)注窗外的世界,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他和朋友們一起成立了甪直鎮(zhèn)教育會,研究社區(qū)的教育改革問題。
在這個時期,葉圣陶發(fā)表了一系列關(guān)于小學教育的文章,如《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小學教育的改造》等。一個“見諸學生如見鬼魔”的教績極差的人,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憑借著豐富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和教育理論知識,終身投入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當中。
葉圣陶的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性的重要貢獻,在總結(jié)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jīng)驗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
解放后,他一頭鉆入到教育工作中,對語文課本的編寫給予極大的貢獻,學界稱他為“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
后來,葉圣陶因文筆甚好,轉(zhuǎn)業(yè)進了上海商務(wù)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并于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同時繼續(xù)文學創(chuàng)作。不久之后他就寫出了中國第一篇童話故事《稻草人》。20世紀初,白話文風盛行,葉圣陶轉(zhuǎn)而投入到白話文寫作中。
1918年,葉圣陶在《婦女雜志》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引起文壇轟動。1919年他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發(fā)表小說和論文。
1921年,葉圣陶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fā)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并與朱自清等人創(chuàng)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fā)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用文學創(chuàng)作來喚醒封建愚昧的人民。
1928年,葉圣陶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長篇小說《倪煥之》,成為經(jīng)典。
1930年,他轉(zhuǎn)入開明書店,主辦《中學生》雜志,成為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
在做編輯的過程中,他目光獨到,一手扶持了文學新人茅盾、丁玲、巴金等人,文學“伯樂”之舉成為美談。
“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fā)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lián)盟”??箲?zhàn)期間,他內(nèi)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zhí)教,后繼續(xù)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散文小說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眾。他還參加發(fā)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后援會”,支援抗日前線的將士。
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知識分子受盡了折磨和迫害,貧病交加者比比皆是。葉圣陶對于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關(guān)心、團結(jié)了許多不滿意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知識分子,為他們指出進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持座談會、報告會,馮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會。
民主戰(zhàn)士 淡泊余生
1946年,葉圣陶回到上海后,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他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xié)會總務(wù)部主任,主持文協(xié)的日常工作,還擔任了上海市小學教師聯(lián)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他編輯雜志、撰寫文章、發(fā)表演講,揭露和抨擊當局內(nèi)戰(zhàn)、獨裁、賣國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仁“要有所愛,有所恨,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廣大的人民,為同一目標而斗爭”,“匯為巨力致民主”,“轉(zhuǎn)移風氣,挽回世運”,開創(chuàng)“為萬世開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葉圣陶應(yīng)中共中央的邀請,由上海經(jīng)香港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并當選為文聯(lián)全國委員;9月,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問等職,并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一屆至第四屆代表和第五屆常務(wù)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委員,第五屆常務(wù)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wù)。
1962年,葉圣陶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1979年民進四代大會上,當選為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進中央代主席。
1988年1月,葉圣陶患病,全身無力,整日多睡,后來他一口痰咳不出來,被救護車送至北京醫(yī)院搶救,痰終于被吸了出來,但氣息極其微弱,此后再未出院。到2月14日的下午,葉圣陶心情煩躁,入睡困難,對家人說:“我就要死在這張床上了?!?月15日,葉圣陶陷入深度昏迷。
1988年2月16日是農(nóng)歷除夕,晚上7點的《新聞聯(lián)播》也在報道全國各地歡度春節(jié)的新聞,突然間,電視里奏起了哀樂,熒屏上出現(xiàn)了一位慈祥老人的黑白照片,播音員以沉痛的聲音告訴全國人民:“今天早晨8時20分,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病逝,享年94歲……”
葉圣陶在早已寫好的遺言中提及,自己的后事要一切從簡:“非但不要開追悼會,別的什么會也不要開。像我這樣一個平凡的人,為我開無論什么會都是不適宜的……如有醫(yī)學院校需要,把尸體贈予。如果火化,骨灰不要揀回”。他還在遺言中鄭重地說出了一個心愿,“我要在《人民日報》自費登個廣告,告知相識的人,說我跟他們永別了。”
更名
葉圣陶12歲的時候,在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讀書,他請先生章伯寅給他取一個有志于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詩經(jīng)》曰‘秉國之鈞(意為秉持國政。鈞,量器,喻國政),取‘秉臣為字好了?!?/p>
上中學時,辛亥革命爆發(fā),皇帝被推翻,葉紹鈞覺得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自己不能再做臣子了,于是請先生改一字。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圣人陶鈞萬物,就取‘圣陶為字吧?!彼谑菑膸熋拿麨椤笆ヌ铡薄?/p>
貪吃誤試
1905年夏天,還不滿11歲的葉圣陶,在父親葉鐘濟的安排下,趕赴科舉考場,沒想到這次秀才考試,是封建制度下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盡管沒有考中,但那場應(yīng)試充滿了諧趣。
去的那天,父親為他準備了一個小食籃,里面盛著兩個馬鈴薯、幾個饅頭、一包火腿和一些瓜子花生之類。叔父特地為他準備了一個小書箱,里邊盛著石印的《四書味根錄》、《五經(jīng)備旨》一類的書,供考試時參考??荚嚂r間定在清晨零點。夜里12點鐘入場,通宵考,最快的第二天上午交卷,考得慢的可以拖延到下午。
葉圣陶當時畢竟還是個孩子,且平日里因家貧,沒有零食吃,他進了考場后就忍不住去吃火腿、嗑瓜子,直到第二天上午11點鐘才匆匆忙忙寫了一篇三百多字的策論,抄完指令恭默的一節(jié)《圣諭廣訓》已是傍晚了。1906年,清政府發(fā)布上諭,停止所有的歲試、鄉(xiāng)試、會試,葉圣陶雖未能考中秀才,但他的這次趕考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的科試。
三顆糖教育學生
葉圣陶做小學教員時,有一次在校園內(nèi)行走,無意間看到一個男孩舉起一塊大磚頭,正想向另一個男孩砸過去。葉圣陶趕緊上前制止了他,并請舉磚頭的孩子到辦公室去一下。
當葉圣陶來到辦公室時發(fā)現(xiàn)該生已站在那里等他,葉圣陶溫和地遞過去一顆糖果,并說:“你來得比我準時,這說明你很守時,獎勵你的?!?/p>
之后又拿出第二顆糖果說:“你能聽從我的訓斥把磚頭放下,這是你對我的尊重,為了這一點,我獎勵你第二顆糖果?!?/p>
學生半信半疑地拿了過去。這時葉圣陶又拿出了第三顆糖果,說:“聽其他學生說,你要打的那人欺侮女人,所以你才動手教訓他,從小就有正義感,這是獎勵你的第三顆糖。”
當葉圣陶拿出第四顆糖時,該生已經(jīng)淚流滿面,有悔改之意。葉圣陶接著說:“你已經(jīng)知道武力不能解決問題,看到自己錯了,因此我把最后一顆也給你,獎勵你知錯就改的好品質(zhì)。”
慧眼識珠
1928年,巴金將自己的處女作《滅亡》寄給在開明書店工作的朋友索非,想要征求好友意見。巧的是,時任《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發(fā)現(xiàn)巴金的小說,讀后大為賞識,決定將其介紹給讀者。1929年,《滅亡》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四期。同年,小說單行本由開明書店出版,24歲的巴金開始在文壇上受到關(guān)注。
對此,巴金稱:“倘使葉圣陶不曾發(fā)現(xiàn)我的作品,我可能不會走上文學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貧困中死亡?!?/p>
然而,葉圣陶本人對此并不居功,他曾回應(yīng):“他們的名字能在讀者的心里生根,由于他們開始就認真,以后又不懈地努力,怎么能歸功于我呢?我只是仔細閱讀來稿,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取舍而已?!?h3>【家風】
言傳身教 堅持“未厭”
門風、家風的形成賴于家庭氛圍的影響和熏習,在于長輩對后輩子弟的有意識的言傳身教。言傳身教,古今一也。重視文化培養(yǎng)和德性涵育,歷來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極為注重的。
葉圣陶是我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jīng)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身上兼而有之?!?/p>
永不自滿是葉圣陶一向秉承的信仰。1928年,葉圣陶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說集《未厭集》。他在文壇屢創(chuàng)幾個第一,與朱自清、俞平伯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個詩刊《詩》,出版我國第一個童話集《稻草人》等等,但他仍將自己的散文集,題名為《未厭居習作》,定自己的書齋名為“未厭居”。不管曾經(jīng)取得過多么偉大的成就,葉圣陶始終秉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立足文壇,不自滿,謙虛謹慎地做好每件事,這也是葉圣陶一直教育孩子的核心。
葉圣陶育有兩兒一女,他依照著自己對于兒女的期望取名為“至善”“至誠”“至美”。在他的教育下,三個兒女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做人當至善、至誠、至美,做到永不自滿,這些都是葉圣陶終其一生追尋的東西,也是對于自己兒女的諄諄教誨與希望。他不嚴苛地要求自己的孩子需要多么高的成績,卻能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葉圣陶家的環(huán)境永遠充滿著民主與自由的氣息,沒有嚴厲的苛責,沒有堅硬的問話,有的只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關(guān)系。
另外,他時常用自己的“未厭”來教育孩子,不要安于現(xiàn)狀,要更加積極往前看,永遠攀登高峰。在兩者之間,葉圣陶教育孩子要有信仰堅持,并不斷地為之努力。做人不能僅僅滿足于當下的安逸,而放棄更為明亮耀眼的未來。但同時不能因為取得的一點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而是要謹慎,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
葉圣陶一生成就很多,但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便是他的孩子們。他讓自己的孩子與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以家庭氛圍的熏陶使得孩子明白父親的期望。
潤物細無聲,葉圣陶的家風教育一點點滲入,浸潤了孩子的一生,并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成為葉家一脈相傳的家風。
葉小沫憶祖父葉圣陶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教我們:“在遞給別人刀子的時候,要把刀柄對著對方,為的是讓對方好接手;在放餐桌上的碗筷的時候,筷子要放在碟子的右面,調(diào)羹的把要一順向右,為的是讓用餐的人拿起來順手;在公共場所,在有人休息和談話的地方,走路的腳步要放輕,關(guān)門的動作要放輕,放東西的聲音要輕,為的是不影響人家,養(yǎng)成做什么事都要想到為別人著想的習慣?!?/p>
我們會寫信了,爺爺告訴我們:“寫信的時候一定要為接信的人著想,接信人想知道的事情一定不要漏掉;寫信封的時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一定要寫清楚,為的是方便郵遞員的投遞?!?/p>
后來我當了編輯,爺爺告訴我:“寫文章一定要為讀者著想,句子要通順,意思要明白;抄寫稿子的時候一定要為排字工人著想,字要寫得清楚,不要叫別人去猜想;稿子發(fā)表了要為作者著想,盡快寄樣書樣報,盡快寄稿費,作者等著看呢……”
爺爺教給我們?yōu)閯e人著想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看起來平常的小事,在爺爺看來都不小,他那樣一遍又一遍地告誡我們,是希望在我們的心中,真正樹立起在他看來是非常重要的群眾觀點,爺爺在許多談到有關(guān)教育問題的文章中,都反復(fù)強調(diào),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好的習慣。
在對子女的職業(yè)選擇上,爺爺覺得無論做什么工作,只要是服務(wù)于人民的,都是好工作,如果說有什么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無論在什么崗位上,只求做得好是不夠的,要不斷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拿我來說,我積極要求去北大荒他支持;我病退回來做工人,他支持;我做了編輯干上了他這一行,他也很高興,無論我干哪一行,他都會給我許多具體的指導。我們家除了我,兩個哥哥一個弟弟都是工人。弟弟插隊陜北的時候是個好農(nóng)民,在工廠里是個好工人,這讓爺爺父親感到欣慰。
常常有人問我,爺爺和爸爸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樣的家訓。我理解,行事守則就是家訓。爺爺爸爸沒有給我們留下寫在紙上一直保留至今的家訓。他們都強調(diào)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他們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爺爺一直認為,做老師,身教永遠重于言教,而且這種身教不是做出來給孩子看的,而是自身的修養(yǎng),是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習慣,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爺爺自己就是這樣一位老師。我從小生活在爺爺身邊,爺爺做人行事的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當年沒意識,現(xiàn)在想想他的言行就是我的榜樣,直到現(xiàn)在,碰到事情我還常常會想想爺爺會怎樣做,努力不讓他老人家失望。在我成長的每個時期,爺爺都給過我最實際最有力的幫助。
還有人問我,你和爺爺一起生活這么多年,最佩服他什么呢?要問這個,我還真有些話想說。我佩服爺爺一輩子認真。大到讀書認真,寫字認真,講話認真,工作認真,寫作認真,交朋友認真;小到開個信封認真,寫個便條認真,他喜歡整潔,什么時候穿戴都清爽利落,辦公桌面永遠干凈整齊,經(jīng)常要用的東西都有歸宿,一拿就到手,從來不用找來找去??傊疅o論大事小事,爺爺無一事不認真,無一時不認真,我真覺得,是認真成就了爺爺?shù)囊簧?/p>
我還很佩服爺爺?shù)淖詫W,他向書本學,在社會里學,在實踐里學,向?qū)W生學,向朋友們學,向周圍的人們學。需要什么學什么,干什么學什么,碰到什么問題學什么,老人家一輩子思想都不落伍。
大家都覺得爺爺很遠,是個了不起的人,我和爺爺生活在一起,從來沒有這種神圣高大的感覺,他的文章都很直白,一點兒都不深奧,他做人的道理也很簡單,但他堅持他認真,所以他有成就。他沒有什么高深的東西,但是他的為人處世,他的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就像趙樸初先生說的那樣,爺爺是一代師表。
中國“酒會”會長葉圣陶
葉圣陶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這已為人們所共知。但如果說葉圣陶還是一位出名的“酒會”會長,那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唯酒無量
20世紀30年代,葉圣陶在上海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當時,開明書店創(chuàng)辦人章錫琛、王伯祥等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了一個“酒會”。經(jīng)過協(xié)商,葉圣陶被推舉為“酒會”會長,并立下“章程”:一頓能喝5斤以上紹興黃酒者可成為“酒會”的“會員”。
其時,平素也喜好飲酒的著名書畫篆刻家錢君,聽說有這樣一個酒會后,便也想入會。無奈自己的酒量只有3斤半,于是請“酒會”會員豐子愷幫忙通融一下,由其出面介紹他入會。豐子愷盛情難卻,便去請示“會長”葉圣陶。葉圣陶知道后幽默地說:“先作為預(yù)備會員吧”,并鼓勵他“要鍛煉酒量,早日把‘預(yù)備兩字拿掉。”
早年,葉圣陶常與茅盾、鄭振鐸聚飲。魯迅1927年10月到上海,葉圣陶和黎錦明即去作夜訪,三天之后,便在“共樂春”酒家一同把盞了。不過,以上幾位的酒量都不及葉圣陶。郁達夫酒興最豪,也還能喝,和葉圣陶相飲也最多,但以實際酒量論,郁達夫還是稍遜葉圣陶一籌??v觀當時的中國文壇,若以喝酒論英雄,葉圣陶和郁達夫是作家們公認的真正的“唯酒無量,不為酒困”的漢子。
鱸魚把酒
1929年除夕前三日,小說家施蟄存給葉圣陶送來腴美的鱸魚,他知道葉圣陶嗜飲也善飲,佐酒不可無佳肴。得人美味,食之暢快。次日清晨,葉圣陶致函施蟄存作謝。他在信中說:“承餉鱸魚,即晚食之,依表示所指,至覺新鮮。前在松江嘗此,系紅燒,加蒜焉,遂見尋常,俾合家得飫佳味,甚感盛貺。調(diào)孚、振鐸,亦云如是。今晨得一絕,書博一粲。詩曰:紅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湯佐小醺。滋味清鮮何所擬?《上元燈》里誦君文?!痹娭兴帷渡显獰簟纺藶槭┫U存所出第一本短篇創(chuàng)作集,葉圣陶在詩里傾注了自己對施蟄存的款款友情。
建國前夕,葉圣陶與一批民主人士應(yīng)中共中央邀請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離滬繞道香港北上途中,葉圣陶與文學家鄭振鐸、歷史學家宋云彬特地買了一打白蘭地作為“口糧”,并規(guī)定“寬打窄用”每餐一瓶。一路上又有徐鑄成加盟,柳亞子為此風趣地稱他們?yōu)椤八拇缶葡伞薄?/p>
醉酒經(jīng)歷
葉圣陶一生好酒但自制力很強,很少有醉酒的記錄。據(jù)葉圣陶兒子葉至誠介紹,從他記事開始,葉圣陶醉酒僅有兩次。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總司令60大壽時,當時定居上海的葉圣陶受邀出席朱總司令生日午宴,因過于興奮激動,醉酒后由中共上海辦事處兩位工作人員護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間在武漢大學時,有一位武漢大學的英國教授雷納,聽說葉圣陶善飲,想與其較量一下。他專門邀請葉圣陶到他的寓所對飲,葉圣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兩人如何對飲不得而知,到午后太陽打斜時,葉圣陶才踉踉蹌蹌回家。
葉至誠迎上前去扶他時,他還笑著說:“我嘸啥(吳語意為‘沒關(guān)系)。”后進臥室躺下睡著了。事后葉至誠了解到,那次較量,雷納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葉圣陶還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國成立后,葉圣陶曾先后出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和教育部副部長等職務(wù)。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樹,在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每年海棠花盛開的4月19日,葉圣陶總要邀請朱光潛、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摯友親朋來家小聚。而每當此時,俞平伯總會帶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潛則捎上一瓶白蘭地,主人在準備的下酒菜中,必備一只葉圣陶自制的醬鴨。他們賞花飲酒,促膝談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此情此景,堪稱飲酒之最佳環(huán)境,超過任何的星級賓館和酒家。
“十年內(nèi)亂”中,葉圣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難再了。
葉圣陶享年94歲,堪稱高壽。除了他心胸開闊善待人生外,適量飲酒也是他的長壽原因之一。雖然葉圣陶黃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時候僅以一兩多白酒解癮,可見他具有極強的自制力。
葉圣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飯時他喜歡飲上一杯紹興黃酒或葡萄酒,對酒的鐘愛直至生命終止。
1、把依賴性的“受教育”轉(zhuǎn)變?yōu)橹鲃有缘摹白晕医逃薄?/p>
2、當教師的人,應(yīng)當講究修養(yǎng)。
3、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
4、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緊要之點。
5、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須教。
6、各種學科除了各自的目標之外,有個共通的總目標,就是:教育學生,使之成為國家的合格公民。
7、教師并非教書,而是教育學生。
8、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
9、教師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10、教師和學生是朋友,在經(jīng)驗和知識上,彼此雖然有深淺廣狹的差別,在精神上卻是親密體貼的朋友。
妻子胡墨林(1893-1957),字翰先,浙江杭州人,比葉圣陶大一歲。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由二姑母胡錚子撫養(yǎng)長大的。1914年胡墨林在北京女子師范畢業(yè)后,姑侄倆一起回到蘇州。胡墨林先在蘇州大同女校教書,后又應(yīng)聘到南通女子師范當教員。葉圣陶和胡墨林婚姻的紅線,也是二姑母一手牽就的。
1916年8月19日,葉圣陶與胡墨林喜結(jié)良緣,這樁婚姻被社會譽為“金石之緣”。夫妻倆風風雨雨,相依相伴,共同生活了41年,生了兩子一女。
1957年3月2日,胡墨林因癌癥去世。葉圣陶悲痛萬分,他寫了一首五律《墨亡》的哀詩:“同命四十載,此別乃無期。永劫君孤住,余年我獨支。出門唯悵悵,人室故遲遲。歷歷良非夢,猶希夢醒時?!焙炙篮?,有親友勸葉圣陶再尋一位伴侶,葉圣陶都拒絕了。他把胡墨林的照片放大后掛在臥室里以示思念。
1987年歲末,葉圣陶在最后一次住院前,還特地關(guān)照子女們:“到母親的忌日,你們無論哪一個去墳上看看吧,我就不去了?!边@就是葉圣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留給孩子們的囑托。
長子葉至善(1918—2006),江蘇蘇州人,二十二歲開始跟著父親葉圣陶學習寫作和編輯。1945年任開明書店編輯,編輯《開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讀物。1952年編《中學生》月刊,1953年轉(zhuǎn)入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曾主持編輯《旅行家》和《我們愛科學》雜志。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進中央名譽副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名譽顧問等職務(wù)。著有《失蹤的哥哥》、《花萼與三葉》、《未必佳集》、《夢魘》。曾先后參與和領(lǐng)導編輯大型叢書《少年百科叢書》、《中國歷史小叢書》、《中國歷史故事集》、《兒童自然科學叢書》等。葉至善還獲得中國福利會頒發(fā)的婦幼事業(yè)“樟樹獎”,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頒發(fā)的老編輯“伯樂獎”。2006年3月4日上午11時16分在北京醫(yī)院逝世,享年88歲。
女兒葉至美(1922—2011),是中央國際廣播電臺元老級人員,1942年到1944年的兩年間,與哥哥和弟弟三人出版了《花萼》和《三葉》兩本散文集,英語好,除了寫散文和小說,她還翻譯過不少書,也都有出版,中央國際廣播電臺剛建臺60周年紀念時被授予“特別貢獻獎”。
次子葉至誠(1926—1992),江蘇吳縣人,中共黨員,高中肄業(yè)。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九分區(qū)文工團文藝教員,蘇南區(qū)黨委宣傳部文藝處干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干事,江蘇省文聯(lián)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秘書,南京市越劇團編劇,江蘇劇團編劇,《雨花》編輯部副主編、主編。1988年曾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全國老編輯榮譽獎。30年代開始發(fā)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兒媳姚澄(1926—),葉至誠妻子,著名錫劇表演藝術(shù)家,姚派創(chuàng)始人,江蘇江陰人,1926年出生,1938年學藝,1949年參加蘇南文協(xié)文工團。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解放后為江蘇省錫劇團主要演員、副團長,曾任中國文聯(lián)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劇協(xié)第二至四屆理事、江蘇劇協(xié)副主席等職。其代表性劇目主要有:《羅漢錢》、《庵堂認母》、《拔蘭花》、《紅色的種子》等。1954年在《走上新路》中飾李瑞珍一角獲華東區(qū)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1957年在《紅樓夢》中飾賈寶玉一角獲江蘇省首屆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其主演的《庵堂認母》、《雙珠鳳》先后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
孫子葉兆言(1957—),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葉圣陶次子葉至誠與妻子姚澄所生,“兆言”這個名字,就是各取父母名字中的“姚”和“誠”的半邊組合成的。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獲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歷任金陵職業(yè)大學教師,江蘇文藝出版社編輯,江蘇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創(chuàng)作員,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F(xiàn)為江蘇省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中篇小說集《艷歌》、《夜泊秦淮》、《棗樹的故事》,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花煞》、《沒有玻璃的花房》等,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散文》等。小說《追月樓》獲1987—1988年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首屆江蘇文學藝術(shù)獎。2018年4月21日,憑借長篇小說《刻骨銘心》、散文集《鄉(xiāng)關(guān)何處》、《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等作品獲得第16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2017年度杰出作家”獎。2019年4月,葉兆言的《桃花扇底看前朝》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散文獎。
重孫女葉子(1984—),葉兆言的女兒,南京大學文科基地班畢業(yè)后,又在復(fù)旦大學獲得了比較文學的碩士學位,繼續(xù)攻讀了博士,畢業(yè)后在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已經(jīng)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到處都是泡泡》還被選入中學教材《語文讀本》(高三上冊),與其曾祖父葉圣陶的作品同時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一時傳為佳話。
(編纂整理:妄言 資料來源《葉圣陶傳》 劉增人著)
(責任編輯/譚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