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樹
讓談論行之有效 ?生活中,以下這些時機通常不適合與孩子談論錯誤:
1.周圍人群帶來壓力時。如果周圍有孩子的同學、老師、其他家長,會大大增加孩子承受的羞辱感,容易激起他的反抗。因此,最好選擇比較私密的空間,和孩子單獨交流。
2.雙方處于情緒中。如果媽媽面對孩子時還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此時教育孩子,很可能淪為發(fā)泄,甚至互相傷害,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3.家長還沒準備好。和孩子討論他的錯誤,我們不僅是為了得到孩子的認錯和保證,更要引導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錯誤中學習。當然,要達到這些目的,家長需要提前做足功課,準備好怎么說、怎么做。
保持客觀與真誠 ?當你開始和孩子討論時,要避免下論斷、貼標簽。比如,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做家長的不能一上來就用“你打了人”給此次事件定性,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敵對。不妨放下所有的評判和結論,只是客觀、如實地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很想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么說,不僅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傳達了家長對孩子的信任。
同時,我們也需要真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孩子打架這一事件,可以先問問孩子,“有沒有受傷?你從不招惹是非,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我這兩天真的很擔心”……如果孩子感覺到家長的這些感受,他通常很愿意理解你、配合你。
多角度提問,鼓勵孩子表達 ?為了弄清事情的全貌,從孩子的視角理解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向孩子提問,鼓勵他表達:首先,可以詢問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這不僅能逐漸還原事件的全貌,也能鍛煉孩子如何有條理地敘述。同時,還可以問問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也是在培養(yǎng)他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