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取名字特別講究。有時名字從家訓(xùn)家譜來,通過追根溯源,我們知道了先祖的故事;有時名字記錄著某些歷史重要時刻,我們被賦予了時代的使命;有時名字藏著父母對我們、對生活的期盼和希冀……
認(rèn)識一個人,最先了解到的是他的名字。認(rèn)識自己,我們也是從自己的名字開始。
中國人取名字特別講究。有時名字從家訓(xùn)家譜來,通過追根溯源,我們知道了先祖的故事;有時名字記錄著某些歷史重要時刻,我們被賦予了時代的使命;有時名字藏著父母對我們、對生活的期盼和希冀……取名字,一直都是中國人一生中一場隆重的儀式。
名字,是對生的向往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guī)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xiàn)以及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中留存的圖騰信仰,均佐證了這一觀點。
而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后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就起源于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lǐng)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chǎn)生,標(biāo)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guān)系的婚姻制的轉(zhuǎn)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早期我們是沒有名字的,那時也只有族長和貴族有姓氏,普通百姓則以職業(yè)相互稱呼,如“奕秋”“庖丁”。當(dāng)一些人為族人作了貢獻(xiàn)后,就會分到封地,會有屬于自己的姓氏。之后,祖先的腳步越走越遠(yuǎn),姓氏也多了起來,漸漸地也有了具體的名字。
名越賤,命越貴 ?過去醫(yī)學(xué)技術(shù)落后的時代,孩子夭折是常有的事?!盎钕聛怼北仁裁炊贾匾?。于是人們想到給孩子取一個“賤名”。名字越賤越好養(yǎng),因為連妖魔鬼怪也會嫌棄這孩子,災(zāi)禍病痛自然會遠(yuǎn)離他。
魯文公的兒子叫“惡”,齊田氏的兒子叫“乞”,魏國有個大臣的兒子叫“司空狗”。就連辛棄疾也叫兒子“鐵柱”,他還得意地在《清平樂》寫道:“看取辛家鐵柱,無災(zāi)無難公卿。”
取“賤名”時,一般貓、狗、牛、驢比較受歡迎。相傳狗有7條命、貓有9條,牛比較耐苦、驢比較笨。所以那些叫“狗?!薄拌F?!钡暮⒆硬灰獋?,那是父母對你的愛護和親昵。
五行改變命運 ?人們認(rèn)識了五行以后,開始用這種神秘力量給名字加持,補足命運中的缺失。宋朝理學(xué)家朱熹曾掀起過一股“五行改名法”的潮流。他們一家三代上下都按這個方法改名,父親朱松屬木,朱熹屬火,兒子朱在屬土。
最執(zhí)著五行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規(guī)定朱家后人取名都要以“五行”為偏旁部首。他自認(rèn)水名,兒子的名字就要帶“木”字旁,像朱標(biāo)、朱棣。朱家后人為了遵守這個家規(guī),造出了不少生僻字。沒想到還為后來翻譯化學(xué)元素周期表作了貢獻(xiàn),像稷山王朱效鈦、內(nèi)丘王朱效鋰。
不論是“賤名”還是五行,祖先沒有抱怨過生活,也從未對命運的安排失望過。他們用名字傳遞著希望,換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
名字,是高于柴米油鹽的品相
名字里藏著家風(fēng) ?當(dāng)生活變得殷實,人們開始學(xué)著把更多心愿放到名字里。希望孩子健康長壽,就叫去病、彭祖;想求子的就叫大女兒“招娣”;想當(dāng)皇帝的便直接在名字里加個“帝”字。宋以后特別流行文武、富貴、德祥、昌盛……
老舍先生原名叫舒慶春。他的出生離春節(jié)只差七天,父母覺得慶賀春天到來,昭示著前景美好。
比較大的家族會把家風(fēng)、家訓(xùn)譜成字輩詩,希望子孫后代不忘根本。乾隆曾為孔子后裔譜了三十字的字輩詩:“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垂維佑,欽紹念顯揚。”
名字里藏著詩意 ?四書五經(jīng)(編輯部有售,訂購熱線:027-
87927015)、楚辭、唐詩可以說是中國人取名必看。隨手翻開就是一個美妙似音符的名字。
譬如南懷瑾,懷瑾就是他本名?!毒耪隆焉场分杏幸痪洌骸皯谚砧べ?,窮不知所示?!币馑际敲烙駪咽种?,再窮也不失志。
還有民國那一個個美得叫人羨慕的名字,大多都來自《詩經(jīng)》?!按箧λ没找簦瑒t百斯男?!庇谑怯辛肆只找?。她最初是叫“徽音”,當(dāng)時有一位也叫“林徽音”的男子常常發(fā)表詩歌,為了與他區(qū)別開來,于是改叫“徽因”。又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边@句詩后面說:“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北唤衼淼倪@位朋友,他盛名昭昭。
名字,是高于柴米油鹽的品相,它從家譜來,或從詩經(jīng)來。這些用情至深的名字都藏著父輩的呵護與期盼,或寓意才情美貌,或寓意品德高尚,只為讓我們帶著這樣或那樣的美好來到人間。
名字,是時代的印記
名字是一種信仰 ?名字扎堆、“大路化”不是今天才有的事。魏晉人鐘愛玄學(xué),“之”可以說是世上最玄乎的字。于是有了王羲之、王獻(xiàn)之、顧愷之、祖沖之、裴松之……
到了南北朝大家改信佛教,每個人的名字都像僧人的法號,像僧佑、僧智、梵童。
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10年內(nèi)有近30萬新生兒取名叫建國;到了50年代,出現(xiàn)了“衛(wèi)國”“援朝”,朱德的長孫就叫援朝;60年代變成“超英”和“衛(wèi)紅”;2001年冒出了“申奧”和“奧運”這兩個名字;2008年更是有家長用“福娃”給孩子取名。
活在當(dāng)下 ?改革開放后的年輕一代父母,給孩子取名字很開放。他們拋開詩經(jīng),翻開瓊瑤、金庸、古龍等的著作,或者浸淫在各種仙俠劇和偶像劇中,找尋好聽的名字。男孩離不開睿、浩、博、宇、軒,女孩逃不掉悅、玥、蕊、雨、萱。都是本著文雅獨特的初心,卻取了最大眾的名字。
其實,獨特的名字也不是沒有,有叫王者榮耀的,有叫劉小靈童的,名字里更有竁、赟、彧這些生僻字,老師上課都不敢點這些孩子的名字。
從古至今,名字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代號或代稱,它是祖先藏在我們心里的祝福,是我們向家族許下的誓詞,更是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文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