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堂
摘要:新時期,為了不斷提高馬鈴薯種植水平,要重視結合山區(qū)實際,有效的探索馬鈴薯優(yōu)質高產技術措施,以此才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從種薯選種處理、栽培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希望通過以下研究,能夠為相關技術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優(yōu)質;高產;馬鈴薯
1 種薯選擇與處理
1.1 挑選薯種
由于山區(qū)的種植條件相對較為惡劣,所以在種植過程中要盡量選擇性狀較好且表皮光滑的馬鈴薯作為種植的薯種。通常情況下,每一個薯種的重量在25~50克之間,帶有至少1個芽眼。
1.2 催芽與消毒
在具體種植馬鈴薯之前,需要對馬鈴薯展開曬種、催芽的工作,薯種需要放置在背光處,平不定期地進行翻面,使得每一位薯種都能晾曬。在進行切薯種的工作中,要保證對切刀的清洗、消毒工作,每一次切土豆完畢后需要使用75%濃度的酒精溶液殺毒,完成切薯種工作后則需要在鹽水中煮制10分鐘。
2 培育壯苗
2.1 下種
在下種展開土豆種植過程中,要保持每一個馬鈴薯種子間距超過2厘米,薯種的頭部朝上,在夜間種植中要額外鋪設棚膜種植,保持馬鈴薯種子的溫度在15~20℃,并確保濕度合適。
2.2 選苗栽芽
當芽長到4~6葉時為芽栽適齡期。將種薯上的芽掰下來,分級,淘汰病苗。種薯可以第2次育芽,也可以再次作為薯種種植。栽芽,按行距50厘米開溝,施肥;按株距30厘米擺放,覆土。以芽苗露出2~3葉最好。澆水有明水、暗水之分。
2.3 補栽與培土
在完成播種工作后,農戶需要不定期地展開幼苗檢查工作,如果出現漏苗的情況,需要第一時間予以補種,確保單位面積上馬鈴薯的產量以及質量。根據以往的情況來看,山區(qū)的土壤質量需要30天左右出種,此時農戶要做好悶除處理,確保通氣和提高溫度。在馬鈴薯幼苗大面積地出芽后,農戶需要進一步加強田間巡邏的工作,針對田間的雜草進行清除,確保土壤中的養(yǎng)分、水分被馬鈴薯吸收,而非被雜草所吸收。在馬鈴薯的開花期,農戶則需要加強松土、施肥的相關工作,目的是擴大馬鈴薯的營養(yǎng)面積,創(chuàng)造更為適宜的種植條件,促進馬鈴薯的成長。
3 田間管理
3.1 水分和施肥管理
在馬鈴薯的生長周期之中,農戶需要根據馬鈴薯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的澆水以及施肥處理,促進其生長。
3.2 關于水分管理
馬鈴薯是一類耐旱性較強的農作物,在出苗的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少,但在現蕾期則需要適度補水?,F蕾期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時期之一,對土壤中水分需求提高。所以,農戶需要適度額外進行澆水處理,確保土壤的濕潤程度。為了保證馬鈴薯的根系充分吸水,采用溝灌的方法澆水更為適宜。在馬鈴薯的種植后期,要有意識地減少澆水的用量,尤其是在收獲前10天,要完全停止?jié)菜?/p>
3.3 關于施肥管理
在現代農業(yè)種植過程中,馬鈴薯是典型的高產農作物,因此對肥料的需求較多。馬鈴薯根據需求不同,在施加的肥料上也有所區(qū)別。通常情況下使用最多的即為有機肥料,具備綠色可持續(xù)化循環(huán)、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等特征,是馬鈴薯種植中的基礎肥料。施肥既可以在種植中一次性施加完畢,也可以根據情況不定期施肥。根據馬鈴薯的性質來看,種植過程中對磷、鉀兩類元素的需求度更高,通常情況下氮磷鉀肥使用最多。需要注意的是,馬鈴薯對氯元素的需求度較低,在施肥過程中要規(guī)避氯化鉀等肥料的使用。馬鈴薯分為正常成熟與早熟的品種,針對后者的施肥需要盡早進行,配合其早熟的種植特征。
3.4 做好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能夠有效幫助馬鈴薯創(chuàng)建一個優(yōu)秀的土壤環(huán)境。具體來看,疏松的土壤能夠更好幫助馬鈴薯的塊莖成熟與膨大,同時馬鈴薯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分。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馬鈴薯種植過程中要進行至少3次的中耕培土。首先,在馬鈴薯齊苗后進行。其次,在第一次的10天后進行。最后一次則在馬鈴薯開花前進行,能夠幫助馬鈴薯的塊莖成長地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培土工作是一項難度、要求較高的工作,農戶要保證土壤疏松的同時,避免土壤下的馬鈴薯根部被破壞。與此同時,疏松的土壤也更易進行除草工作,確保薯種的出苗效果更好。
4 病蟲害防治
盡管目前我國的農作物培育技術已經較為完善,但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風險問題,即病蟲害問題,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也是馬鈴薯種植的關鍵。目前我國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較多,農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首先運用最多的即為化學方法,通過噴灑馬鈴薯常見病蟲害的農藥,能夠有效殺滅潛在的隱患。除此以外,通過加裝殺蟲燈的物理防治方法也是有力的措施之一。
5 結束語
總之,通過進一步闡述,在有效的研究馬鈴薯種植技術過程,要深入工作實際,提高種植技術運用水平,加強病蟲害防治能力,以此才能保證種植質量,進一步為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