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介夫明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杰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世稱“文衡山”,也是“四絕”的全才,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1
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的畫像最丑(見右圖)。因為那三位才子(祝允明、唐伯虎、徐禎卿),根本沒有機會老成這樣。
祝允明出生最早,活了66歲:徐禎卿出生最晚,卻遲到早退,只活了32歲;唐伯虎和文徵明同年出生,唐伯虎54歲就死了,文徵明卻一直活到89歲(他自署九十,用的虛歲)。
也就是說,在1526年祝允明仙逝,結(jié)束了四才子時代之后,文徵明又堅強地、一缺三地活了33年。四大才子中,唐伯虎才華最盛。徐禎卿詩意逼人,祝允明倚老賣老,而文徵明是最老實、最不張揚的。
唐伯虎是個學霸,16歲中秀才,29歲第一次鄉(xiāng)試便高中解元;而同歲的文徵明則是個“學渣”,連續(xù)九次鄉(xiāng)試未中,一生最高學歷就是個秀才。很多人都不看好他,除了他的父親。唐伯虎高中解元之日,正是文徵明落榜失意之時,他在外地當縣官的父親文林此時寫信來,告訴他:“兒幸晚成,無害也?!?/p>
文徵明性緩,沉靜,溫厚。那幾位流連于燈紅酒綠,他卻沉迷于青燈黃卷,而且這一沉迷,就是一輩子。站在藝術(shù)角度,文徵明演繹了慢慢寫字,好好活著這樣的生命主題。
2
《明史·文徵明傳》中記載其學文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皆父友也。吳寬作為太子太保,文徵明也算是師出名門,而學畫于沈周,后期更與沈周同為“吳門四家”之一,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書法上,文徵明行書早年學寫蘇東坡,后受其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尤其是趙孟頫的書法。其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勁健。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中稱贊文徵明小楷:“(文)無真正楷書,即鐘、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在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jié)構(gòu)、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與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p>
3
文徵明對后世的影響最重大的,并非其本人的文學造詣,而是其眾多門生與文氏后裔形成了龐大的吳門書派,使其筆法風格風靡整個吳中江南,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風格。
當時吳門書派的領(lǐng)袖人物朱允明剛剛逝世,文徵明憑借自身的人品和文學造詣以及當時的威望承擔起了當時吳門書派的領(lǐng)頭人,而經(jīng)歷了仕途坎坷,拒絕了當時自己父親的弟子張璁的招攬以及當時被召入朝中擔任宰相的楊一清的調(diào)動,辭官回鄉(xiāng)的文徵明以提攜后學作為自己的終生目標。
文徵明以自己的博學多才和高尚風范為他的門生和后人樹立了榜樣,他更是經(jīng)常與門生們一起游山作畫、玩水吟詩,更是經(jīng)常將自己的對先賢名作的見解與大家探討,有時會將自己的收藏取出,讓大家欣賞、學習。
正是因為文徵明這種悉心教導,才使后人吳門子弟均可成為獨當一面的文學大家。繼承文徵明文學才氣的除了龐大的吳門子弟外,還有文氏子孫,像大家熟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便是文徵明之子文嘉的《三日歌》之一《明日歌》中的詩句。
4
“大器晚成”就像是對文徵明量身定做的一樣,11歲才會說話,一生參加了9次科舉考試,屢次不第,后期桃李滿天下,將吳門帶入繁榮,更是流芳數(shù)百年。如果真要評價文徵明,可以借用一下清代朱彝尊對其的評價:“先生人品第一,書、畫、字次之。”
作為修養(yǎng)全面的畫家,文徽明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約三干首,另外還有詞作。他的詩詞如其書畫一樣,秀潤而工整典雅。文徵明畢生非常勤奮刻苦,自青年至老年,每日臨習書法,背誦古文,作為自己的功課,堪稱中國繪畫史上最為勤奮的畫家之一。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然而出名再早,怎奈晚景凄涼。誰玩到最后,誰才玩得最好。人生那么長,著什么急呢?像文徵明那樣,好好活著,慢慢寫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