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群,王開鋒,任錦利
(1.渭南師范學院環(huán)境與生命科學學院,陜西渭南714099;2.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安710032)
橫斑麗蛇Euprepiophisperlacea為我國特有種,分布十分狹窄。2019年6月,在對陜西省平河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旬陽壩林場進行動物資源調查時,采集到1號蛇類幼體標本(108°30′E,33°33′N,海拔1 422 m),經鑒定為游蛇科Colubridae麗蛇屬Euprepiophis橫斑麗蛇,經查閱相關文獻,確定為陜西省蛇類新記錄(方榮盛,宋鳴濤,1981;趙爾宓,2006)。
該蛇全長295.80 mm、尾長67.90 mm、頭長10.96 mm、頭寬8.84 mm、頭高6.02 mm、眼間距7.40 mm,全長約為成體長度的1/4,因此確定為幼體(趙爾宓,2006)。背部體表基底以茶褐色為主,腹部污白色,混雜有灰黑色斑塊。體背有20個黑色橫斑,寬度不一,尾部橫斑13個,愈到尾端越窄。橫斑內鱗片土黃色。身體中段相鄰橫斑兩端在腹鱗處靠近,甚至連接在一起,其他部位多與腹鱗接觸。在頭背前部有2個黑色橫斑,眼睛后方為2個彼此相連的“V”形橫斑(圖1)。背鱗19-19-17,腹鱗187枚,左、右上唇鱗均為 7枚,其中第6枚較大,無上唇鱗參與圍成眼眶;左下唇鱗8枚、右下唇鱗7枚,其中第1、4、5枚較大;鼻鱗2枚,結構完整,無明顯鱗溝。需要指出的是,該標本左、右上唇鱗與左、右下唇鱗數目與文獻記載基本一致,而腹鱗數目明顯偏少,與其屬于幼體發(fā)育階段有關。
本次發(fā)現地海拔低于四川西部橫斑麗蛇發(fā)現地(1 600~2 400 m;干少雄等,2017),但位置明顯較川西的發(fā)現地緯度更高。據方榮盛和宋鳴濤(1981)及對當地村民調查,在同生境下還生存有菜花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jerdonii、秦嶺腹Gloydiusqinlingensis、王錦蛇Elaphecarinata、黑眉錦蛇Elaphetaeniurus、玉斑麗蛇Euprepiophismandarinus、烏梢蛇Zaocysdhumnades等蛇類。橫斑麗蛇屬于橫斷山型(張榮祖,1999)。本次采集地位于秦嶺中段南坡,較大拓展了該蛇東北部分布區(qū),增加了對其地理分布的認識,表明其分布不再局限于橫斷山區(qū),與橫斷山區(qū)毗鄰的秦嶺西段也可能是該蛇的潛在分布區(qū),從而形成了一個橫斷山區(qū)-秦嶺的連續(xù)分布區(qū)。由于2個分布點距離較遠,是否為2個種群甚至形成獨立亞種,需要進一步研究。
圖1 橫斑麗蛇Euprepiophis perlacea幼體 (吳逸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