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香,喻君敏,王思學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五隊,江西 九江 332000)
欽杭成礦帶是揚子和華夏兩大古陸之間的巨型構造結合帶,是尋找銅、鉛、鋅、金、銀、鎢、鉬、鈷等礦產重要的區(qū)帶,蒙山地區(qū)位于欽杭成礦帶東段北部。本文通過分析區(qū)域地球化學特征,總結蒙山地區(qū)主要成礦元素分布,對該區(qū)地質找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蒙山地區(qū)位于江西省西部,處于下揚子準地臺與華南褶皺系的過渡地帶。
區(qū)內地層主要出露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三疊紀地層缺失,其中二疊紀地層分布最為廣泛,地層主要為上石炭統黃龍組(C2h)、下二疊統馬平組(P1m)、中二疊統棲霞組(P2q)、茅口組(P2m)、上二疊統樂平組(P3l)、下侏羅統水北組(J1s)和第四紀(Q),其中黃龍組、棲霞組、茅口組、樂平組是主要的賦礦層位。構造主要發(fā)育褶皺、斷裂及逆沖推覆構造,構成了本區(qū)的基本構造格局,區(qū)內發(fā)育的斷裂和裂隙為成礦提供了通道和有利部位。巖漿巖為蒙山復式巖體,是本區(qū)的成礦母巖,據最新鋯石U-Pb年齡測試成果[1],蒙山巖體即有印支期,亦有燕山期,是多期次侵入的;后期見花崗斑巖脈、石英閃長玢巖、煌斑巖及輝綠巖侵入,為燕山晚期的產物。
據區(qū)域資料,區(qū)內異常主要為Cu、Pb、Zn、W、Sn、Ag異常,面積廣、范圍大,呈不規(guī)則橢圓狀分布,其中Cu、W、Sn元素異常吻合性好,總體呈北東東軸向展布,異常曲線圍繞蒙山巖體及其南部二疊系地層分布;Pb、Zn、Ag元素異常較吻合,總體呈北西軸向展布,圍繞蒙山巖體及其西部二疊系地層分布。
據分散流地球化學測量成果報告[2],對前述區(qū)域異常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驗證,結果較為吻合。蒙山地區(qū)處Cu、Pb、Zn、Ag地球化學高背景區(qū)上,巖體中形成以Ag、Pb、Sr、Mn元素異常為主的高背景區(qū),Au、As、Sb、Hg、Cu、Zn相對分散,原生暈樣品中具W、Sn、Mo異常顯示;而巖體接觸帶、二疊紀地層中則以Au、Ag、As、Sb、Hg、Cu、Pb、Zn、Bi、Cr、Ni元素異常為主,伴有As、Hg、Co、Ni、Mn、V、Ba、Sr等元素異常,形成斷續(xù)分布的環(huán)狀地球化學場。主成礦元素異常分布環(huán)繞巖體分布(圖1),其中Cu、Pb、Zn、Ag元素異常范圍較大,濃集中心明顯,且較為吻合,呈不規(guī)則面狀展布,主要分布于蒙山巖體及其內、外接觸帶中,常見于太子壁至鴨婆坑、東部月光山至白云峰、庫里,As、Sb則主要分布于接觸帶及二疊紀地層中。
區(qū)域地球化學特征顯示了蒙山地區(qū)異常圍繞巖體呈環(huán)狀地球化學富集場,與區(qū)內金屬礦床(點)相的分布吻合,揭示了該區(qū)成礦與巖漿熱液交代作用關系十分密切。
蒙山花崗巖體屬高鉀鈣堿性系列,準鋁—過鋁質,具高硅、富鉀(K2O>Na2O)、輕稀土富集、負銪異常的特點,Nb同位素組成顯示出S-型花崗巖的特征。各期巖體內W、Sn、Cu、Pb、Zn、Ag、Bi、Sb微量元素含量相對富集,Au、Ba、Sr較貧乏,在早期巖體中W、Sn、Mo含量較高,Sn含量高于維氏平均值10倍~20倍,具有形成W、Sn、Mo礦產的有利條件;到晚期含量逐漸減少;而花崗斑巖脈中的W、Sn、Cu、Y、Li含量普遍高于維氏平均值幾十倍,對成礦有利。
據地層及巖石含礦性統計分析,贛西地層中Ag、Cu、Pb、As、Sb為富集元素,其含量與地殼沉積巖平均值比值(即濃集系數)均大于1[3]。黃龍組和茅口組中的Au、Ag、Cu、Pb具有較高強度的異常顯示。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顯示蒙山巖體與成礦關系密切;黃龍組和茅口組地層是本區(qū)尋找銅多金屬礦的重要層位。
圖1 蒙山地區(qū)主要成礦元素異常分布圖
(1)巖石地球化學特征顯示蒙山巖體與成礦關系密切,黃龍組和茅口組地層是本區(qū)尋找銅多金屬礦的重要層位[4]。
(2)蒙山地區(qū)異常呈環(huán)狀地球化學富集場,其成礦元素為Cu、Pb、Zn、Au、Ag、Sb、W、Sn、Mo,主要分布于蒙山巖體及其內、外接觸帶中,西部太子壁至鴨婆坑和東部月光山至白云峰、庫里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