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存仁
我國是肝炎發(fā)病大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的篩查、診斷手段對臨床疾病的判斷、治療方案的制定等多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1]。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傳染性,通過血液、唾液等均有傳染的可能性;而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等,容易與胃腸疾病混淆,患者一旦治療不及時,則容易隨著病情的進展為重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2-3]。所以對于慢性肝炎有效快捷方便的檢查手段非常有必要性。本文主要研究2019年1—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檢驗的臨床意義,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并做如下的報道。
研究2019年1—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為研究組,按照乙肝病情分成兩組,其中重型肝炎75例為研究A組,輕中度肝炎75例為研究B組;選取同時期健康體檢健康人員120名對照組;其中研究A組患者年齡22~78歲,平均(59.18±3.27)歲;男性與女性比例40:35。研究B組患者年齡23~79歲,平均(59.41±3.19)歲;男性與女性比例41:34。對照組年齡20~79歲,平均(59.45±3.74)歲;男性與女性比例60:60。三組基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且同意;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排除標準:肝腎實質性病變疾病;免疫性疾?。痪耦惣膊?。
所有研究對象均空腹狀態(tài)下,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3 000轉/min離心,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含量,嚴格按照對應的配套試劑及操作說明進行。所有研究對象采血到檢驗均由同一組醫(yī)護人員完成。
比較三組免疫球蛋白指標,包括(IgM、IgG、IgA)。
所有數據帶入統(tǒng)計學軟件應用SPSS 21.0,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t值對獨立樣本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A組、研究B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指標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893、3.227、5.091,P<0.05)。研究A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標高于研究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93、2.691、4.726,P<0.05)。見表1。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傳染性,且難以治愈,病情具有反復性,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機體長時間內處于炎癥環(huán)境,免疫球蛋白含量也會不斷上升,有研究認為[6],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出現紊亂現象也是導致患者肝組織損傷的一大主要原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與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關研究,由于免疫球蛋白屬于抗體活性蛋白,在機體的血液及其他組織中存在[7-8];當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生感染,病毒在體內不斷復制,機體進行抗病毒,而不斷表現為炎性特征[9-10];肝炎病毒不斷對肝臟造成損傷,乙肝病毒造成細胞免疫反應異常對正常肝臟細胞產生直接影響,肝細胞受病毒侵蝕發(fā)生壞死,機體抗原刺激多克隆β淋巴細胞活化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無法發(fā)揮抗體作用導致補體大量消耗,所以通過對免疫球蛋白指標檢測可以直接反應肝臟活動狀態(tài)[11-12]。
研究A組、研究B組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指標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標高于健康人群,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作用。研究A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標高于研究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標高低與病情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性,對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治療預后預測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檢驗,對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診斷,嚴重程度均有提示作用;操作簡單,方便準確,對臨床慢性乙型肝炎的篩查及診斷具有積極的意義。
表1 比較三組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