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利平
(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湖南長沙 410005)
腦動脈瘤具體指的是因為機體腦動脈內腔局限性異常擴大,引發(fā)動脈壁出現瘤狀突出的一類疾病,腦動脈瘤屬于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患者的臨床死亡率與致殘率非常高。目前臨床治療腦動脈瘤的有效方法為介入栓塞治療,此種治療方案的安全性高,治療操作簡單,獲得了臨床廣泛應用,但是腦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因為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十分容易出現焦慮以及恐慌等情緒,對于手術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在腦動脈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期間配合良好的護理措施非常重要[1]。本文對于過去一年接診的腦動脈瘤患者資料200 例開展分析。
1.1 一般資料 對于過去一年接診的腦動脈瘤患者資料200 例開展分析(2018.1~2019.1),200 例腦動脈瘤患者全部接受介入治療,根據200 例腦動脈瘤患者入院順序奇偶法對其加以分組,給予其中100 例腦動脈瘤患者常規(guī)護理措施,將其作為對照組,給予剩余100例腦動脈瘤患者整體性護理措施,將其作為觀察組;對照組100 例腦動脈瘤患者中男性66 例,女性34 例,最小年齡38 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 55.02±3.53 歲,其中屬于頸內動脈瘤 30 例,屬于大腦中動脈瘤15 例,屬于后交通動脈瘤25 例,屬于前交通動脈瘤30 例;觀察組100 例腦動脈瘤患者中男性68 例,女性32 例,最小年齡38 歲,最大年齡 76 歲,平均 55.66±3.48 歲,其中屬于頸內動脈瘤 31 例,屬于大腦中動脈瘤15 例,屬于后交通動脈瘤24 例,屬于前交通動脈瘤30 例。
1.2 方法 給予100 例對照組腦動脈瘤患者常規(guī)護理措施:患者進入醫(yī)院之后,護理人員需要詳細了解其臨床資料,對患者病情開展評估,嚴格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與此同時為患者介紹相關注意事項,給予腦動脈瘤患者用藥指導。
給予100 例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整體性護理措施:在患者進入醫(yī)院之后,護理人員需要評估其心理情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導,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幫助腦動脈瘤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為腦動脈瘤患者留置導尿管,確保導管通暢,嚴格記錄尿液顏色和量,倘若出現異常需要馬上匯報醫(yī)生,采取處理對策;手術期間為腦動脈瘤患者提供嚴密生命體征監(jiān)測,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緩解患者的焦慮與緊張情緒,防止產生應激反應;手術之后麻醉效果沒有完全消除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體位變動,確保平臥休息,為腦動脈瘤患者提供呼吸機輔助呼吸,當麻醉效果完全消退之后,對于依舊無法自行有效呼吸患者,護理人員為其提供導管吸氧,做好預防并發(fā)癥護理[2]。
1.3 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腦動脈瘤患者接受各自護理措施之后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以及手術之后恢復時間。
兩組腦動脈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療1 個月之后,通過焦慮自評量表以及抑郁自評量表記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得分越高代表焦慮與抑郁情緒越嚴重[3]。
1.4 統(tǒng)計學計算 本研究所得數據結果通過SPSS 16.0 軟件加以處理,各項計量資料全部利用“x±s”表示。統(tǒng)計處理通過X2與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代表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腦動脈瘤患者接受各自護理措施之后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手術之后恢復時間、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對比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
整體性護理指的是根據健康教育、心理狀態(tài)和圍手術期等方面給予患者重點護理服務,可以顯著提升臨床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保證各項治療措施順利完成,良好的護理可以促進醫(yī)患關系和諧,使患者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下接受治療,從而使患者臨床表現癥狀獲得改善,防止產生感染等并發(fā)癥,保障治療安全性[4]。腦動脈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效果獲得了臨床廣泛認可,在圍手術期給予腦動脈瘤患者良好的護理服務,可以進一步促進疾病治療效果,提高腦動脈瘤患者生命質量[5]。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見,兩組腦動脈瘤患者接受各自護理措施之后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手術之后恢復時間、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對比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在腦動脈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期間提供整體性護理措施效果理想,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