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驥才
人近中年,常常懊悔青少年時由于貪玩或不明事理,濫用了許多珍貴的時光。
我的語文老師姓劉,他的古文底子頗好,要求學生分外嚴格,而嚴格的老師往往都是不留情面的。他那富有捕捉力的目光,能發(fā)覺任何一個學生不守紀律的活動。瞧!這一次他發(fā)現(xiàn)我了,不等我解釋就沒收了我的詩集。晚間他把我叫去,將詩集往桌上一拍,并不指責我上課寫詩,而是說:“你自己看看里邊有多少錯?這都是不該錯的地方,上課時我全都講過了!”他的神色十分嚴厲,好像很生氣。我不敢再說什么,拿了詩集離去。后來,我?guī)е潜驹娂?,也就是那些對文學濃濃的興趣和經(jīng)不住推敲的知識離開學校,走進社會。
社會給了我更多的知識。但我時時覺得,我離不開、甚至必須經(jīng)常使用青少年時學到的知識,由此而感到那知識貧薄、殘缺、有限。有時,在嚴厲的編輯挑出的許許多多錯別字、病句,或誤用的標點符號時,只好窘笑。一次,我寫了篇文章,引了一首古詩,我自以為記性頗好,沒有核對原詩,結果收到一封讀者客氣又認真的來信,指出錯處。我知道,不是自己的記性差了,而是當初記得不認真。恨不得重新回到中學時代,回到不留情面的劉老師身邊,在那個時光充裕、頭腦敏捷的年歲里,糾正記憶中所有的錯誤,填滿知識的空白處。
如果你正當年少,趁著時光正在煌煌而親熱地圍繞著你,你要牢牢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