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與愛——為不可忘卻的歷史激蕩與言猶在耳的京劇現(xiàn)實抒懷"/>
■ 齊致翔
蒙專家朋友的關心指正,《梨園家門》又做若干次修改與刪節(jié)。劇本仍集中寫中國京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三位大家:余派創(chuàng)始人余叔巖及其兩位愛徒孟小冬、李少春。這是中國京劇史上非常著名且為許多觀眾較熟悉的兩對師徒,寫他們?nèi)绾谓虘驅(qū)W戲、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加強人們對京劇文化乃至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認識,增強對京劇何以博大精深的文化自信。戲不能停留在京劇教學上,必須拓展,便想到生活與時代,個人與家國,責任與擔當。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孟、李拜師到新中國誕生前之冬去(去香港)春來(留大陸),這背景和情境可濃縮余、孟、李師徒教學相長與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感情撞擊及人生道路與命運的走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背景,也成為他們愛國愛家、擁抱時代、奮發(fā)有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決定因素。學戲與做人、繼承與創(chuàng)新、歷史與現(xiàn)實,鑄成劇中人乃至觀眾需時時面對和思考的人生課題。
寫進梅蘭芳,是因他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余叔巖的夢里和雖離異仍體諒、關心昔日愛侶孟小冬的現(xiàn)實處境與心之向往。梅也是李自幼就異常崇拜與追夢的楷模。梅與余常在夢里相會,余便以梅舉家南遷編演抗戰(zhàn)新戲《生死恨》為例,啟發(fā)李、孟如何學好演好以身許國的《戰(zhàn)太平》與《洪羊洞 》,為他們講盧溝橋抗戰(zhàn)中為國捐軀的英烈,提醒弟子此時不應只醉心于余派優(yōu)雅的聲韻。由此,啟迪了少春敢于僭越師命演猴戲掙錢制行頭創(chuàng)排《正氣歌》的自主創(chuàng)新,由此激勵并促成師姐、師傅與他同聲同氣跟蹤時代的家國情懷與擁抱時代的師徒一心。將梅、余、冬、春合在一起,抒寫中國京劇史上傳承、創(chuàng)新的歷史篇章,成全我為之立意、抒懷的現(xiàn)實情結。
作為李少春拜師學戲與繼承發(fā)展余派的成果,李少春少年勵志、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演《正氣歌》,自是本劇人物情感、情節(jié)編織和立意開掘的中心。寫好余、孟、梅,同樣是完成李少春人物塑造和立意完成的必須。塑造好其同門師姐孟小冬,關系到情,關系到愛。史料沒有提供孟余與孟李間任何感情糾結的記敘,但不妨展開編劇的藝術想象與虛構,只要合于人文與個性,不悖反歷史與人倫,如何表現(xiàn)京劇人的愛與美,應是辨識本劇創(chuàng)造性立意與典型性抒懷的主軸。
本劇曾命名為《冬去春來余長在》,意在寫余派不朽之魅力,更希圖借余夢帶出梅魂對京劇繼承、發(fā)展的精神導引與人格捭闔。從梅的《生死恨》到李的《正氣歌》,勾出一條貫穿全劇、照亮中國戲劇史的中國京劇人以戲報國的歷史紅線,以時代的召喚、家國的情懷,勾勒李少春的率性成長及與師傅、師姐間的感情撞擊,至抗戰(zhàn)勝利后,寫李少春決意追隨梅留守祖國大陸迎接新中國誕生,實現(xiàn)其人生道路的正確抉擇和面向時代、擁抱太陽的人生高蹈。小冬參與少春反串演出其抗戰(zhàn)新劇而萌生的由衷敬佩與依依不舍,將本劇的情結與情致推向高潮。她為不能將少春引去香港、帶在自己身邊而失落,自然,這與男女私情無涉。少春的胸懷和目標卻演成小冬丟失梅郎、憾別恩師后重新思索人生的一面鏡子。孟小冬的無緣、無由、有緣無份的情愛令人悲憫,而作為一個女人,企盼最后一次能從師弟那里獲得勝過愛情的親情而不得,確令她陷入難以名狀的情困,也構成本劇最后令小冬難以忍受和情態(tài)爆發(fā)的戲劇高潮:痛別做女人的小冬再一次品嘗感情失落的痛楚,哪怕是與師弟,哪怕只希望一起演戲,但在少春的疏解下,她咬牙挺住、面向未來,做成嶄新的自己,為余派在海外的傳承盡心盡力,與少春敢于逾越師尊、審時度勢,自主創(chuàng)新,做成自己,殊途同歸。人說,京劇界不知余、孟、李,如話劇界不知郭、老、曹。但欲知李少春,必同時知余、知孟。
李少春成名于解放前,成家于解放后。他回報師姐和觀眾的大部新作都完成于他投身的新中國。他不僅屬于他就職的中國京劇院,也屬于中國京劇界和邁向未來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該劇寫歷史,也映照現(xiàn)實,重在寫創(chuàng)新。寫少春的青蔥歲月,重在寫青少年理想,“少年勵志當拿云”“少年壯志不言愁”、至“少年強則國家強”。少春18歲拜師,排演《正氣歌》時尚未出師,解放前夕不到30歲創(chuàng)《野豬林》,卻斗膽逾越師規(guī),不畏艱險、自主創(chuàng)新,帶動師姐,改變師尊,青春傲然,對今天的青年演員該有何等的激勵?該劇演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生活,是現(xiàn)代戲,又是一出刻骨銘心的歷史戲。“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不忘初心,可得始終”。該劇有兩重京味兒——北京味兒和京劇味兒,一齊呼喚著劇中人和觀眾同樣的家國情懷、北京情懷、京劇情懷。
劇中穿插各種內(nèi)容、形式不一的“戲中戲”,與劇中生活情境銜接,時時漾出令人向往的余派味道。演小冬的演員要既能唱梅派旦角,又能在學余的“戲中戲”中唱余派老生。演少春的演員需能唱出屬于少春的李派新韻,并具令人嘆服的武戲功底,以保證人物的可信度與戲的多重看點。唱腔設計應需讓觀眾聽出余、孟、李三人聲韻的相同與不同,體現(xiàn)余派的繼承與發(fā)展,均是本劇應有的藝術特色。
余叔巖教《戰(zhàn)太平》不僅教余派唱做,更在教少春體會和理解京劇與余派藝術的精神內(nèi)涵。要小冬重做女人,而非留在自己身邊侍奉自己,而應去傳播藝術。教戲育人,愛學生勝過自己,高風亮節(jié),令人尊崇。李少春的愛國創(chuàng)新及解放后留下的一系列灼人耳目的創(chuàng)新成果,助中國京劇跨越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他生在上海、長在天津、紅在北京,自應是上海故事、天津故事、北京故事乃至其足跡遍天下的世界故事的主角兒??晒└魉囆g院團排演。
對我輩京劇人來說,寫李演李,不僅是個人的興趣和欲望,也是歷史的燭照與現(xiàn)實的呼喚。為藝術家立傳,更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助力民族復興,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需要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實際行動。
劇中集中寫情。小冬與少春分手,其情感最后被零封。但她沒有強阻少春走向太陽。小冬雖苦,卻是她最大的奉獻。她將最大的愛給了少春,給了京劇,給了余派,給了新中國。孟從痛苦的情困中突圍,同樣給努力作成自己的李少春以情感的力量。她反串演文夫人,不僅給文丞相與少春以堅韌的支撐,更給了他們深眷的愛撫。篤信人生如戲的一對師姐弟一同在忘我的創(chuàng)作里獲得無盡的情與愛、靈與悟。藝術,使他們痛并快樂著。走向人生理想之境界。為演員所獨享。
小冬離滬前為她抱恨卻眷思的梅郎唱了一出余派《搜孤救孤》,她知道,不便來劇場看戲的梅必會守在家里無線電旁聽她演唱。少春借《野豬林》林沖之口唱徹不畏嚴冬勵人的“大雪飄”,傳遞了對遠方冬姐永志難忘的無盡思念。人去情在,大愛無邊。沒有冬哪有春?
周總理生前詢問中國戲校肖長華校長:“戲校何時能培養(yǎng)出李少春這樣的人才?”至今無人能答。僅以此戲附議、追懷敬愛的周總理。
劇中寫了幾對人物的家庭關系和親情關系,如梅孟、孟余、孟李間的感情過往,乃至愛的冀望與向往,慮及有關可能的顧忌,秉持不信任何傳言,不傷及任何人,不添加任何新的隨想,守正人倫,寫社會道德允許和認定的大是與大愛,無涉隱私。
劇本尚多可斟酌處,尤在舞臺性方面,需與二度創(chuàng)作各方細心斟酌。我將不遺余力,克盡所能。特別感謝湖南朋友的理解與支持,他們真地把余、孟、李看成是全國的,而不僅是北京的和京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