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作為基層的文化事業(yè)單位,承載著全國人民的基本文化服務,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老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亦是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性基層文化服務窗口。放眼世界,各國都有類似于中國文化館功能的機構或組織,如日本的公民館、新加坡的民眾聯絡所、韓國的藝術館、文化藝術會館、鄉(xiāng)村會館、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生活美學館等;縱觀文化館的演變歷程,由晚清時期的通俗教育演講所到民國時期的民眾教育觀,直至1949年中國第一代文化館——人民文化館的誕生,“文化館”這個名稱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我國文化單位分為盈利性文化產業(yè)單位和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文化產業(yè)單位包括歌舞劇院、藝術中心等;文化事業(yè)單位包括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8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如火如荼,各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紛紛隨之“下?!保闪烁鑿d、舞廳、游戲廳的“老板”,企圖通過“以文養(yǎng)文”、“以文補文”的方法走企業(yè)化的經營模式,成了個人謀取利益的渠道。當時的國家政策也意圖隨之傾斜,1987年,文化部、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fā)文,頒布了《文化事業(yè)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1992年文化部頒布《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中第7章第30條中指出“文化主管部門對于以文補文和多種經營活動,要給重視和支持”。直至2011年,在全國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的評估標準第14項中還規(guī)定了“年事業(yè)收入達到年收入總額”這一項考核指標,其中仍然包含經營收入指標。中國首屆文化館年會的交流會議上,甚至有同行直接指出今后的文化館是否要走市場化的道路?文化館的職能基本處于癱瘓與半癱瘓的模式,當時的老百姓甚至不知道文化館這個單位,更不知曉文化館究竟是干什么的,國家政策既保留文化館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的性質,又意圖兼顧盈利走市場化經營模式,一直在公益與盈利之間搖擺不定、猶豫不決。文化館就像“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象牙塔”,雖有似無,漸漸失去社會價值和存在的必要。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任何形式的創(chuàng)收,都會擠占公益文化資源,侵害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權益和需求,使文化館偏離公益性發(fā)展的軌道,喪失社會形象。隨著全國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步伐不斷加速,文化館何去何從成了大家經常論證的熱門話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很多人走進劇院、電影院接受文化熏陶,但是高昂的票價和稀缺的文化資源限制了更多公民的文化需求。近年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漸漸意識到滿足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亦是我國面臨的嚴峻難題,文化館作為基層文化事業(yè)單位成為解決承擔這一難題的必然選擇。2008年,全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次實行全面免費開放。各地場館的免費開放首日都迎來了排隊高潮,南京市博物館免費開放首日,就有七千多人排隊參觀;上海博物館免費開放首日,每20分鐘就有300人進館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免費開放首日就有1000多人排長隊等待參觀等。隨著免費開放的不斷深入,各地免費開放的場館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場面。面對老百姓強烈的需求,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免費開放,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首次將文化館納入了“免費開放”之列;同年,李長春也在《文化部關于“大地情深”——全國城鄉(xiāng)基層群眾小戲小品展演活動情況的報告》上批示“要充分發(fā)揮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的指導作用,推動其免費開放”。免費開放的政策得到全國各地的文化館的積極響應和老百姓的一致肯定??v觀全國,江蘇、浙江、西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山西都將免費開放納入了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考核指標;上海、福建、內蒙古、廣西等地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明確了免費開放的內容和要求,并限期收回出租或挪作它用的公共文化設施場地;四川、云南、青海等地也就免費開放啟動了相應的機制等。筆者作為南京區(qū)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通過考察,南京市從市文化館到區(qū)縣級文化館全部完成免費開放的工作,所有文化館全部撤銷有償服務,各館針對免費開放,每年都將免費開放的項目及場地進行上墻公示,并在各自的微信公眾服務號及網絡平臺及線下公示。僅從筆者的工作單位秦淮區(qū)文化館來看,自2010年向全區(qū)老百姓免費開放公共空間設施場地至今,場地使用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現在的100%,甚至連晚上的時間也利用上,每周排練人次也由起初的不到50人,到現在的四五百人。免費開放的政策實施至今,事實證實了老百姓對免費開放的迫切需求,免費開放作為文化館改革的里程碑,正式將文化館推向了公益性基層文化事業(yè)的軌道。
2010年12月9日,文化部部長蔡武指出:“凡是公益性文化事業(yè)都必須是政府主導,以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為骨干,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這是政府的責任,不存在‘市場化’的問題”。2011年11月8日,蔡武在“中央媒體走進文化部”活動上指出:“從來沒有提出文化‘市場化’、‘產業(yè)化’這樣的命題。這個命題本身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強調,“要正確區(qū)分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和經營性文化產業(yè)的不同性質和任務”。這一觀點的提出,進一步夯實了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的性質,明確了它與經營性單位存在的本質區(qū)別。文化館作為基層公益文化事業(yè)單位,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通過學習和借鑒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優(yōu)秀經驗,為我所用。通過不斷的探索,讓文化館的服務更為純粹和公平,贏利不是目的,社會效益才是文化館應該追求的目標。
任何改革與創(chuàng)舉都在歷史發(fā)展的辯證中不斷進步,在中國,圖書館的公益之路也是經歷了起起伏伏,在不斷的總結自身經驗教訓的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成熟理念,最終將中國圖書館與世界接軌,確立了中國圖書館的公益性質。文化館在發(fā)展進程中也同樣承載著太多的期望和不同的聲音。免費開放如何即有助于文化館的明確定位,又廣謀從眾、集思廣益,這也是當下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化館免費開放雖已近十年,但政策實施的范圍和速度還沒有完全如老百姓高漲的需求般運行,一時間形成了供不應求的現象;而很多老一輩經歷過“以文養(yǎng)文”時代的群文工作者對于文化館的“免費開放”也一時間難以完全適應,仍然堅持文化館還可以兼有盈利的項目;也有一部分激進者認為,既然實施免費開放,就要徹底,只要是文化館公益項目的參與者,都必須與免費“掛鉤”,什么都得免費,一時間眾說紛紜眾口難調。免費開放的實施要適應時代要求和群眾需求,必須認清免費開放所所針對的人群。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出臺的《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免費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其免費開放的對象是群眾而并非是文化館公益文化活動的所有參與者。對于公益文化活動的社會參與者與組織者,如文化志愿者,應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與鼓勵,凝聚更多文化人才的加入。
長期以來,經費的供給不足、市場經濟的誘惑是文化館一直在公益與非公益之間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文化館要想堅持走公益之路,就必須解決最基本的經費問題,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大潮中,政府財政撥款是文化館開展免費開放的主要經費來源;其次是利用文化館的公益文化宣傳平臺吸引社會資金的注入;第三,利用文化館的專業(yè)文化人才優(yōu)勢為企事業(yè)單位提供文化資源,相互扶持。
線上線下的配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數字化已逐步成為各行各業(yè)發(fā)展的標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更多的是傾向于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數字化新媒體,文化館的服務模式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改進,充分利用數字化新媒體互動豐富、渠道更多、覆蓋率更廣、推廣更方便的優(yōu)勢,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站等網絡新媒體完成線上公益活動的預告宣傳、免費開放場館的預定與搶訂、公益演出的搶票以及網絡直播等等。打造多元化的網絡服務體系,建立平等快捷的互動平臺,讓文化館與老百姓溝通更順暢,文化館的工作效率更高,實現了文化館“超市式供應”的均等化的服務模式。僅從筆者工作的秦淮區(qū)文化館的實例來看,2016年運用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建“秦淮文化”微信公眾號,利用自媒體的廣泛傳播性,宣傳推廣秦淮文化。2017年整合多方資源,集文藝演出、旅游資源、群文培訓、非遺資訊等多方面于一體的“菜單式服務”,印制“惠民菜單式服務手冊”,把百姓真正需要的送到基層,讓更多文化信息公開化、透明化、自由化,通過各街道文化站,讓“送演出”變成“點演出”送基層,2017年“菜單式服務”小試牛刀,全年送精品演出進基層共7場,演出得到老百姓一致好評。文化館全年公益培訓一目了然,讓更多的群眾可以通過網絡與紙質媒介,更準確地找到文化館,更有效地參與到文化館的活動中來。配合線上的宣傳互動,文化館同時要做好線下公益活動的安排布置、免費開放場館的管理、公益演出的策劃及輔導、網絡直播的前期準備等諸多實際工作,達到線上線下的相互配合。
政府買單與網絡配合:在我國,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層次不齊,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各地用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供給不足,不是所有老百姓能平等享有文化權益,僅從中西方國家老百姓觀看一場音樂會的角度來看,西方國家老百姓的月收入大概是兩三千美元左右,看一場音樂會的門票僅需十幾美元,對他們而言,音樂會就是生活中普通的消費品;而在中國,大部分老百姓的月收入僅有兩三千元,但上到演出下到電影,最簡單的電影門票也得三五十元,專業(yè)音樂會的門票則需要幾百甚至上千元,無形中就讓藝術品成為中國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2015年5月5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通知》,從真正意義上將演出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然而,在運行過程中發(fā)現,很多演出的安排并非老百姓所想所要,如何將老百姓想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的思想落到實處,秦淮區(qū)文化館想到了“網絡搶票”的點子,將每次購買的演出通過線上的宣傳及搶票活動,鎖定愛好者,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總分館與文化志愿者的配合:作為全國實行免費開放四館一站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之一的文化館,相較于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三家兄弟單位而言,至今仍處于“落后”的地位,很多部門職能混淆、重復,如:圖書館、美術館、街道文體中心、青少年宮等部門,他們也會舉辦與文化館類似的公益演出、講座、展覽等,文化館作為服務于區(qū)域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龍頭”,未來需要整合多方資源與功能重復的機構優(yōu)化合并。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館建設的進程中,人才隊伍建設和場館分布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文化館人員編制的限制,僅靠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是無法滿足地區(qū)的基本文化服務的人才供給的。筆者工作的秦淮區(qū)文化館通過大學生村官的優(yōu)惠政策、社區(qū)文藝積極志愿者運用、社會文藝團體及高校優(yōu)秀文藝組織社團的引入,整合社會群文資源,吸引社會力量的加入,將有志于公益文化事業(yè)的文藝工作者統(tǒng)一管理,形成系統(tǒng)的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務體系。同時將街道文體中心、社區(qū)服務中心列入文化館的分館,讓文化志愿者隊伍充實到其中,壯大文化館的人才隊伍,不僅拓寬了文化館服務的輻射范圍,同時優(yōu)化人才資源。
年輕的群文工作者正如文化館一樣,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不斷洗禮不斷成長,逐步確立社會責任,明確自身定位,在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下,文化館未來的發(fā)展之路將會越來越清晰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