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王翠翠 韓麗麗 李士光 王未來 康紅光
摘要:指出了栗山天牛作為一種常見的林業(yè)害蟲,在我國大部分省市地區(qū)均有分布,做好栗山天牛的識別和防治迫在眉睫。從栗山天牛的危害出發(fā),對其識別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策略,以期能夠為栗山天牛的防治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栗山天牛;識別;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161-02
1引言
最近幾年,我國的林業(yè)發(fā)展迅速,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林業(yè)規(guī)模迅速擴大,有害生物的入侵也變得越發(fā)嚴重。從保證林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角度,應該做好一些常見害蟲的防治工作,以栗山天牛為例,其對于遼東櫟、蒙古櫟等有著巨大的危害性,因此在以櫟木為主要種植樹種的吉林、遼寧等地引發(fā)了嚴重后果,做好栗山天牛的識別與防治非常重要。
2栗山天牛的危害性
栗山天牛(圖1)的學名為Massicus raddei Blessig,屬于鞘翅目天??疲谖覈鴱V泛分布于20多個省份,以吉林、遼寧和內蒙等地的危害最為嚴重。栗山天牛的幼蟲會寄生在樹木主干木質部分,導致木材工藝價值的喪失,引發(fā)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樹冠枝條枯死,樹勢衰弱,最終整株枯死。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寄生嚴重的樹木,蟲口超過200,蛀道超過500。以吉林省為例,2005年栗山天牛的分布面積約為30萬hm2,成災面積8萬hm2,而且存在進一步發(fā)展擴散的趨勢,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超過10億元,這也使得栗山天牛成為了東北天然林區(qū)(以櫟木為主)的頭號害蟲,在影響天然林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也會阻礙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
3栗山天牛的識別
對于栗山天牛的識別,主要是從其體貌特征著眼:一是成蟲識別。栗山天牛的成蟲雌性體長在40~54mm以內,寬度約為10~15mm,雄性成蟲體長38~52mm。寬10~14mm,整體呈和褐色,背部存在有棕色短絨毛。栗山天牛的觸角同樣為黑色,呈鞭狀,分節(jié)。前胸背板寬大于長,仔細觀察可以看到11~13條不規(guī)則橫向皺紋,鞘翅于兩側平行分布。二是蟲卵識別。栗山天牛的卵較短,可見疣狀突起。三是幼蟲識別。栗山天牛的幼蟲頭部橫闊,2/3縮進前胸內,在前胸背區(qū)域的靠前部分,具備2個黃褐色橫斑。四是蟲蛹識別。栗山天牛的蛹整體為乳白色,觸角成發(fā)條狀,垂于腹面兩側,并于末端略微卷曲。
4栗山天牛的防治策略
4.1營林防治
營林措施是防治栗山天牛的根本性舉措。一是撫育間伐,林業(yè)部門需要及時對成熟林進行采伐更新,避免蟲害的發(fā)生,對于一些生長地密集、蟲株率不超過10%的林分,應該適時做好撫育間伐工作,將間伐的強度控制在15%~20%之間;二是衛(wèi)生伐,主要是針對蟲株率在10%~20%的林分而言,通過砍伐蟲害木的方式來對蟲源進行徹底清除,避免其擴散和蔓延;三是皆伐,如果林分中蟲株率超過20%,則需要對栗山天牛寄生的樹木進行全部砍伐,在砍伐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森林經(jīng)營技術規(guī)程的相關要求;四是林分恢復,在進行采伐后,需要及時進行針葉樹種或者非寄生闊葉樹種進行補種,以此來逐步形成混交林。借助有效的營林措施,能夠對蟲源進行清除,有效控制蟲口密度,同時也可以對林分質量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改善,實現(xiàn)標本兼職的防治效果。
4.2物理防治
一是人工捕捉。栗山天牛的成蟲會在樹干上集中活動,因此在其羽化期,林業(yè)部門可以組織護林員進行人工捕捉。栗山天牛的羽化高峰時期為7月中旬,最佳捕捉時間為10:00前和16:00后,因此此時栗山天牛的活動范圍在主干2m以下。捕捉人員需要在存在蟲害的林分中,尋找一些具備明顯受害特征,或者胸徑較大的樹木,觀察其樹干是是否存在有栗山天牛,如果有可以直接捕捉的,將其捕捉后放人到集蟲袋內,如果成蟲位置較高,則可以借助捕捉桿進行捕捉,捕捉桿可以選擇一根長度在2~3m的竹竿,頂端綁上廢舊絲襪,以絲襪粘取栗山天牛。不過,人工捕捉的方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率低下,因此并不常用;二是燈光誘殺。栗山天牛的成蟲具有趨光性,因此燈光誘殺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相關試驗研究證明,不同燈光類型和不同功率有著不同的誘殺效果,白熾燈、黑光燈和高壓熒光汞燈等具備一定的誘集效果,其中黑光燈效果最好,白熾燈效果最差,而大功率燈具的誘集作用超過小功率燈具,燈組效果超過單燈。在進行燈光誘殺時,可以選擇波段規(guī)定的紫外熒光燈和黑光燈,可以在栗山天牛密集活動區(qū)域放置燈具,以黑光燈為例,應該設置在山脊位置,同時啟動時間設定為20:00~22:00之間。中國林科院針對栗山天牛研究了一種全新的紫外熒光燈,對于栗山天牛成蟲有著強烈的誘集作用,誘集半徑能夠達到75m,可以將其放置在林間開闊地段,高度設置為1.5m,在燈下設置接蟲布,安排專人配合捕殺。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克制原理來對栗山天牛進行防治,相比較常規(guī)防治手段,具有綠色環(huán)保的特點,于最近幾年得到了林業(yè)部門的關注。對于栗山天牛防治而言,比較常見的防治手段包括:一是管式腫腿蜂。可以通過人工飼養(yǎng)管式腫腿蜂并在林間釋放的方式來對栗山天牛進行防治,其對于1~2齡的幼蟲以及蟲蛹有著一定的防治效果。釋放蜂群的最佳溫度為25~28℃,最低不能低于20℃,而且應該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于上午9:00~11:00或者下午15:00~18:00之間釋放,在放蜂時應該盡量將蜂管放置在有蟲害的樹干上,對于指形管,可以卡在樹權上,如果地面有螞蟻危害,蜂管必須遠離地面。一般情況下,輕度蟲害區(qū)域,每5株掛1管(40~50頭),中度蟲害區(qū)每3株掛1管,重度蟲害區(qū)則應該盡可能保證1株1管;二是花絨寄甲??梢栽谔炫S紫x期和蛹期,于林間釋放花絨寄甲的卵或者成蟲,將產卵前的成蟲放在蟲害木下,放置密度為15堆/667m2,每堆甲蟲的數(shù)量為20,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栗山天牛的幼蟲和蛹;三是大斑啄木鳥。大斑啄木鳥的體長在220~250mm之間,翅膀長度130mm,屬于一種典型的林棲鳥類,能夠啄食栗山天牛的幼蟲·需要做好保護;四是環(huán)頸稚,即俗稱的野雞,能夠捕食栗山天牛成蟲。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環(huán)頸稚的種群數(shù)量增長迅速,在控制栗山天牛方面發(fā)揮出了一定作用。
4.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一種傳統(tǒng)的病蟲害防治手段,主要是借助相應的化學藥劑來對害蟲進行直接殺滅,不過因為其本身容易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及破壞,在很多時候并不常用,而如果單純從捕殺效果分析,化學防治無疑是所有防治手段中最為高效的一種。在針對栗山天牛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化學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幾種:一是使用林丹殺蟲煙對剛剛孵化的幼蟲進行防治,為了保證最佳效果,應該將放煙時間選擇為幼蟲孵化的8月中旬的18:00或者6:00,如果是重露天氣,放煙效果更好。放煙方法一般采用固定放煙法,即對于郁閉度在0.7以上的林分,設置好固定放煙點,于傍晚放煙,煙點設置在山體上腹,用藥量為7.5kg/hm2,防治效果能夠達到60%~80%;二是打孔注藥。對于一些噴霧防治難度較大的林分,可以選擇于成蟲羽化高峰期前1周左右(7月初),在樹干上打孔注射20%康福多或者40%氧化樂果等藥劑來防治栗山天牛成蟲。具體的操作方法為:于栗山天牛幼蟲蛀道危害期,利用打孔機在樹干基部打孔,孔深控制在1~1.5cm,打孔數(shù)量為4~6個,用藥量為0.3~0.9mL/cm;三是磷化鋁熏蒸??梢詫⒉煞サ玫降膸x原木堆垛,利用厚度在0.12mm左右的塑料薄膜,借助粘合劑制作帷幕,對原木進行封閉,然后于四周開溝,固定塑料薄膜邊緣,避免氣化后的藥劑溢出。
5結語
栗山天牛對于林業(yè)的危害十分巨大,輕則引發(fā)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重則導致林木的死亡,影響林業(yè)生態(tài)保護工作的效果。因此,應該切實做好栗山天牛的識別和防治工作,通過營林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形式,提升防治的有效性,以此來推動林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