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洪峰
書法極美,也極難。所謂“二十年學畫,三十年學書,人書俱老”。黃庭堅說:“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圣哲之學,書乃可貴?!睉阉亍墩摃吩疲骸盀槠渖讲桓?,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后來足可深戒。”自肺腑中道出了書法之難。
學習書法,要有“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的精神。文化是書法的根脈和魂魄。欲尋書法之路徑,必登文化之殿堂,舍此別無他途。文化是書法的生命線。文化根深,書法才能葉茂,文化源遠,書法才能流長。書法脫離了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我們提倡學習書法的根本目的,也是使人們通過學習書法,而進入、了解、學習、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文明。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碧K東坡一生大起大落,顛沛流離。但由于他具有儒、釋、道文化的深厚修養(yǎng),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一如他的詞和字:龍飛鳳舞懷素筆,酣暢淋漓東坡墨。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yōu)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揮動如椽之筆,如同兒戲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莊重嚴肅,能輕松玩笑,也能鄭重莊嚴,從他的筆端,我們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有喜悅、有愉快、有夢 幻的覺醒,有順從的忍受。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為邪惡之人,他并不記掛心中。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這就是蘇東坡,大詩人、大才子蘇東坡,大書法家蘇東坡。
李洪峰 宋玉《大言賦》 紙本 2019年
書道精微宏大,但歸根結底以文化為本源,以文化為指歸,書法的本質是生活、是文化、是見識、是修養(yǎng),無論是繼承、還是創(chuàng)新,無論是普及、還是提高,加強文化積累和生活積累,都是深根固本之策。因此,對于一個書家來說,讀書是至關重要的,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晁補之說,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在胸中之所獨得。讀書要讀到嚼的程度才有味道,讀帖也要讀到嚼的程度才有味道。臨帖有筆臨,有意臨,只有把帖嚼透了,意臨才能得其神髓,筆臨才能出神入化。
文化積累的過程,既是學習間接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也是自身實踐的過程。歌德的文藝觀念,既受古希臘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又植根于現(xiàn)實主義土壤。在魏瑪輔佐大公的生涯里,歌德先后擔任過樞密院顧問、礦物官、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建設部長、劇院監(jiān)督。這些繁瑣沉重的工作,占去了歌德大量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間,但也賜予了歌德一筆巨大財富,使他一生務實謹慎,不虛妄,不浮泛。歌德有兩句話,值得我們置之座右:一句是,你若為全體而歡喜,就必須在最小處見到全體。另一句是,你若要邁入無限,就只在有限中走向各方面。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文化,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書法。筆墨當隨時代。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書法,要在表現(xiàn)時代的過程中,充分展現(xiàn)作品的文化內涵、歷史內涵和思想內涵,寫出具有鮮明時代內涵的代表作、傳世之作、經(jīng)典之作。
黑格爾說,傳統(tǒng)并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蔡元培說,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歌德說,事實上我們全都是些集體性人物,不管我們把自己擺在什么地位。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學習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書法作品怎樣去俗脫俗,怎樣日新又新,怎樣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用心讀讀中外先賢這些話,仔細想想其中的道理,是有益處的。
李洪峰 史壇詞苑七言聯(lián)語 紙本 2018年
李洪峰 毛主席詞 紙本 2018年
還要看到一個現(xiàn)象,這就是歷史上的中國書法總體上是精英文化。劉禹錫《陋室銘》中有一句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边@句話用在書法史上則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部中國書法史,揮毫皆鴻儒,翰墨無白丁。在很大意義上說,中國書法處于中華文化的巔峰,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歷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嚴重分離造成的,學而優(yōu)則仕,字寫得好才能做官?,F(xiàn)在走到另一個極端,倒臟水連小孩子也倒掉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要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規(guī)律、尊重辯證法。對中國書法傳統(tǒng)要好好梳理,好好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
歷史地看,中國書法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貢獻最大的有三個里程碑式的偉大人物。第一個是王羲之,完成了書法的藝術化、規(guī)范化;第二個是顏真卿,拓展了書法的格局和氣象;第三個是毛澤東,實現(xiàn)了書法的革命化、現(xiàn)代化。我的這個判斷,愿意接受實踐、時間和歷史檢驗。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也是偉大的文化巨人。
毛澤東作為文化巨人,有三個顯著標志:第一個標志,是他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的理論世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理論強黨必強,思想富國必富。第二個標志,是他創(chuàng)造了橫空出世、雄視千古的詩詞世界。“史壇千秋兩司馬,詞苑萬古一毛公”。第三個標志,是他創(chuàng)造了大氣磅礴、虎踞龍盤的書法世界。毛澤東以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博大視野和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的雄偉氣魄,開創(chuàng)了中國書法的新紀元,實現(xiàn)了中國書法的革命化、現(xiàn)代化。毛澤東留下了大量書法作品,包括自作詩詞,文電書稿,批注札記,書簡信函,題詞題字,古人詩詞等。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文采風流,恢宏壯麗,引人入勝,美不勝收。如果說,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的理論表達;那么,毛澤東詩詞和毛澤東書法則是中國革命的文化表達。但長期以來,對毛澤東書法學習、研究不夠,挖掘、整理不夠,新時代應加強這方面工作。
中國書法五千年,高峰連綿,群星薈萃。有論者認為,從書法大的發(fā)展階段來分析,唐以前始艮終乾,南宋以后始巽終坤。這個意見值得重視。晉代尚韻,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就書風而言,大體上是不錯的。唐以前的書風高古蒼健,南宋以后清雅秀雋,正所謂“古質而今妍”。繼承弘揚中國書法優(yōu)良傳統(tǒng),寫出當代書法的代表作、傳世之作、經(jīng)典之作,必須善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藝術的源泉是傳統(tǒng)和生活。所以,要以敬畏傳統(tǒng)、敬畏經(jīng)典為第一義。敬畏傳統(tǒng)、敬畏經(jīng)典,包括書法傳統(tǒng)、書法經(jīng)典,也包括文化、文明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要扎根時代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羅丹說,最主要的是要感動、愛憎、希望、呻吟、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做起人來。美的作品是人的智慧與真誠的最高表白,它們把我們能歌唱人類與世界的情緒盡量訴出,而同時要叫我們懂得還有無窮的為我們所不能認識的事物。
尼采認為,邁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jīng)階段,一是合群時期,二是沙漠時期,三是創(chuàng)造時期。正所謂,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潘天壽先生論畫提倡,先從法則,次求意境,三求神韻。求神韻要從讀萬卷書入,行萬里路入,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入。清代《書法真詮》說,作字如論史,必須有才、學、識,尤須有“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風尚”之眼光。更須宏其識,廣其學,陶冶書境,歸之自然。林散之先生《題畫》詩云:“有法兼無法,今人認古人。若能尋造化,筆墨自通神。”縱觀整個藝術發(fā)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fā)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
我國古代書家,芝(張芝)動、繇(鐘繇)靜,羲(王羲之)神、獻(王獻之)韻,旭(張旭)狂、素(懷素)暢,歐(歐陽詢)峻、虞(虞世南)和,顏(顏真卿)筋、柳(柳公權)骨,蘇(蘇東坡)厚、黃(黃庭堅)奇,褚(褚遂良)偉、米(米芾)雋,等等,其風格雖各個不同,其本質則各個相似,唯美而已。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最大成就,是拈出境界說,并且提出成大事業(yè)、做大學問必經(jīng)之“三種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而準確,這是王國維對中華美學和中華美育的重大貢獻。但以中國書法、中國詩詞、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來說,僅僅用境界這一個審美尺度來分析和衡量,是遠遠不夠的。
經(jīng)過長期學習和研究,我在2011年提出了“藝術審美三品位說”,即書法審美、詩詞審美及一切藝術欣賞和藝術審美,可以大致區(qū)分為情趣、境界、氣象三個品位?!?/p>
李洪峰 神怡筆暢七言聯(lián)語 紙本 2018年
李洪峰 一葉半紙七言聯(lián)語 紙本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