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勇
(泰州市史志檔案辦公室,江蘇泰州225300)
提 要:清代揚郡試院是江蘇學政“考?!睋P州府儒童、生員的場所,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江蘇教育史上重要的科舉文化遺產(chǎn)。揚郡試院設于泰州,歷史制度因素是兩宋時期泰州曾建貢院,明南直隸提學御史在泰州主持揚州府生員院試,地理因素則是泰州地處清康熙年間揚州府所轄10個州縣區(qū)位之中。文章根據(jù)宋代以后科舉三級考試以及試院(貢院)制度,對設置在泰州的揚郡試院歷史作了梳理。
清代揚郡試院,即揚州府學政試院,位于泰州衙署東側,系江蘇學政“考?!睋P州府儒童、生員的場所。江蘇學政“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yōu)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帥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雹?/p>
揚郡試院設于泰州的一個主要原因,誠如康熙年間邑人宮夢仁《泰州捐修試院記》云:“蓋以地當十屬之中,道里均,而往來便也?!雹谒^“十屬”,指清康熙年間揚州府所轄10 個州縣:江都縣、儀真縣、泰興縣、高郵州及寶應縣和興化縣、泰州及如皋縣、通州及海門縣。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泰興縣及泰州管下如皋縣割屬之;雍正九年(1731)增置甘泉縣;約乾隆九年(1744),高郵州管下興化、寶應2 縣直隸揚州府;乾隆三十三年(1768),析泰州地置東臺縣。至此,揚州府共轄6 縣2 州:江都縣、甘泉縣、儀征縣、寶應縣、興化縣、東臺縣、泰州、高郵州。
當代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認為:“除了可變性的一面,行政制度還有穩(wěn)定性的一面,任何朝代的制度都是由前朝承襲而來再加以改造,而不可能無中生有;承襲的部分叫‘沿’,改造的部分叫‘革’。”③除了地理因素之外,揚郡試院設于泰州,還有一個制度的淵源:兩宋時期,泰州曾建貢院,作為三級考試之一的 “解試(州試)”考場;明代,南直隸“督學御史試士維揚則開館泰州”。
宋代的科舉制度大體因循唐制而略有損益。每年秋天,諸州舉行考試,將合格的士子解送禮部,稱為“取解試”,又稱“秋試”或“解試”;第二年春天,禮部進行考試,稱為“禮部試”,又稱“省試”——禮部隸屬于尚書??;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始定殿試之制,復試禮部進士,從而形成由發(fā)解試、省試、殿試組成的三級考試制度。
一般而言,考試須有考場。周期性舉辦的大規(guī)模統(tǒng)一考試則需建立專門的考場。楊學為《中國考試大辭典》稱:“宋仁宗以前,解試、省試無固定考試場所,臨時以佛寺、學?;蚬偕釣樵囋?。宋哲宗之后,禮部、各州皆建貢院,作為考場”。④
美國學者賈志揚《宋代科舉》描述了兩宋時期貢院建立的真實進程:“最明顯和使人印象深刻的科舉象征是試院(貢院)——有志的考生必須通過的‘棘闈’。這一宋代對傳統(tǒng)中國城市景觀所增添的東西出現(xiàn)于12世紀。在北宋的大部分時期內(nèi),考試一般是在寺廟、州學(儒學的另一象征)甚至在衙門內(nèi)舉行的。1112 年(北宋政和二年),曾命令全國各州建立試院,但照地方史志的記載,大多數(shù)試院都是在南宋時建立的,當時的普遍規(guī)定是任何有一百名以上考生的州都要建立一個試院。”⑤
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陸佃知泰州軍州事,在全國范圍內(nèi)較早地建立貢院?!丁渤绲潯程┲葜尽肪硭摹肮賻熤尽陛d:“陸佃,字農(nóng)師,吳縣人,紹圣四年知泰州。州有淮東道院,佃到任謝表云:飛蚊漸少,頗無澤國之風,過客甚稀至,有道院之號。是年建貢院,開鳳凰池暨堂閣亭庵,以經(jīng)術課士,以平易臨民,事簡政清,人甚稱便?!?/p>
據(jù)成書于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的全國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記載,泰州與揚州同為淮南東路的屬州,領海陵、興化、泰興、如皋四縣。泰州所轄四縣的士子都必須赴州城的貢院參加“取解試”,類似于清代揚州府所屬州縣的士子至泰州學政試院參加“院試”。
北宋時期,創(chuàng)建泰州貢院的陸鈿與泰州有著極深的淵源。在陸鈿作品及其孫陸游所撰《家世舊聞》中,先后提及了4 個對陸佃有授業(yè)之恩的人,分別是呂宏、喬師中、孫覺和王安石。按其承業(yè)先后,陸鈿及第前,蘇州、高郵、金陵均曾踏足從學,可見其求學問儒之志堅。陸鈿從孫覺游的經(jīng)歷被記載在《家世舊聞》中:此書“楚公未第時,游四方,留髙郵最久。蓋從孫萃老游,客于處±傅瓊家。”⑥而孫覺系北宋泰州人、著名教育家胡瑗的學生,從師承關系上講,陸鈿可以算是胡瑗的再傳弟子。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始于禮部設置貢院,掌有關貢舉事務,然獨立于禮部之外,設有專門印信。北宋沿置貢院,主管各地解送進士、諸科舉人名單和家狀、保狀、試卷,負責核對其鄉(xiāng)貫、舉數(shù)、年齡等,平時以朝官一人主判;遇科場年份,由朝廷選派知貢舉官主持禮部試,以合格舉人奏明朝廷,參加殿試。北宋哲宗之后,貢院不僅是“省試”管理機構,也成為“省試”與“取解試”的固定考場名稱。也正因為兩宋時期貢院具有雙重性質(zhì)和等級,當時的詩文集,如呂本中《東萊詩集》、晁補之《雞肋集》、范祖禹《范太史集》、趙抃《清獻集》、王安石《臨川集》、蘇頌《蘇魏公文集》、蘇軾《東坡全集》、魏了翁《鶴山集》、歐陽修《文忠集》,以及備載宋代典章制度的《宋會要》中,多以“試院”稱謂諸州“貢院”,以示區(qū)別?!端螘嫺濉贰斑x舉二○”記載:“(乾道四年)四月三日,淮南路轉(zhuǎn)運司言:‘本路赴試舉人,揚、真、通、泰、楚州、高郵軍六郡置試院,計合差考試官十二員。本路有出身知縣幕〔職〕官,于院前見任止計五員,委分差考試不足?!Y部看詳:‘許淮南于江浙近便州軍選差,淮東即差常州、鎮(zhèn)江府,淮西即差太平、池州官。仍先具合差官數(shù),牒逐路令留,關報淮南。’從之?!雹?/p>
明崇禎五年(1632),泰州儒學尊經(jīng)閣“圮于水”。尊經(jīng)閣為儒學藏書之所,用以貯藏儒家重要經(jīng)典及百家子史諸書,以供生員博覽經(jīng)籍、閱讀研求。崇禎八年十一月,淮揚海防兵備道鄭二陽捐俸于舊址重建尊經(jīng)閣;九年五月,尊經(jīng)閣落成,鄭二陽命其學生、左贊善錢受益“為文記其事”。錢受益《重建尊經(jīng)閣記》開篇即曰:“維揚鎖鑰南北,屏障江淮,轉(zhuǎn)粟運鹺,財富半天下,而兵備使者則駐節(jié)泰州,督學御史試士維揚則開館泰州,文事武備咸萃于海陵一區(qū),他州皆象指焉。泰州雖名為州,實儼然一鉅鎮(zhèn)也?!雹?/p>
《重建尊經(jīng)閣記》中“兵備使者”指淮揚海防兵備道,“督學御史”則為南直隸提學御史。據(jù)《明史·選舉志》,明代提學官分為兩類,一是南、北直隸的提學御史,還有一類是各省的提學副使、僉事;提學官在任期內(nèi)巡歷所屬府州,主持生員入學考試(即童子試的第三階段,前兩個階段依次為“縣試”“府試”)及入學后的歲試(歲考)、科試(科考),統(tǒng)稱之為“提學試”。明代都察院依職責設置的巡按、提學、巡鹽等御史都有各自的別稱,分被為按院、學院、鹽院等,就連各直省巡撫因兼任副都御史、僉都御史職銜而有“撫院”的別稱。故提學御史主持的“提學試”在史籍中常寫作“院試”;提學副使、僉事系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屬官,依例被稱之為“提學道”,由其主持的“提學試”自然叫作“道試”。因此,“督學御史試士維揚則開館泰州”即南直隸提學御史在泰州主持揚州府生員的生員入學考試及入學后的歲試、科試。
有關揚州府生員赴泰州參加“提學試”(“院試”)的記載多見于當時的詩文?!丁渤绲潯程┲葜尽肪硎霸娰x”收錄了一首由魏應嘉創(chuàng)作、題名“寓海陵閑步城隅口占時率諸子應科試”的七言律詩:“日日城闉興未休,閑行漫立意夷猶。水邊高樹陰將合,屋角群芳紅尚稠。藉草惟知娛野老,杖藜免得遇公侯。燈前繞膝看兒輩,把勸何辭酒滿甌?!贝嗽姷那耙皇滓酁槲簯嗡?,題名為“讀海陵新志是忠孕劉大參手筆”,作者名下以小字注曰:“興化人,兵部左侍郎”。按《大明一統(tǒng)志》,興化縣系揚州府高郵州屬縣,故魏應嘉《寓海陵閑步城隅口占時率諸子應科試》可為揚州府生員赴泰州參加“提學試”的重要佐證。又《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載:“(天啟六年八月),升兵部右侍郎魏應嘉為本部添設左侍郎。”⑨天啟(1621~1627)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的年號,該年號使用7 年,因此,魏應嘉“率諸子應科試”的時間應為崇禎時期;魏氏“寓海陵”時曾讀“海陵新志”,并為之賦詩一首:“襟江帶海古雄州,中壘新書更可求。紀載有才追左馬,闡微寓意比陽秋。人文不獨冠南國,形勝真稱控上游。玉圃珠淵紛照眼,一編把玩恣漁蒐?!雹狻爸以袆⒋髤⑹止P”的“海陵新志”即劉萬春所纂《〔崇禎〕泰州志》,該志于崇禎五年定稿。
另外,明末泰州如皋縣人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也記載了冒氏惜別董小宛、赴海陵科試的情況,該書卷一云:“登金山,誓江流日曰:‘委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復返吳門!’余變色拒絕,告以期迫科試,年來以大人滯危疆,家事委棄,老母定省俱違,今始歸,經(jīng)理一切……才抵海陵,旋就試,至六月抵家?!敝袊迨穼W科的奠基人孟森先生曾撰《董小宛考》一文,引用《影梅庵憶語》中文字時對“科試”作注:“此為壬午五六月間事,明南畿設提學道二,江北學道署在泰州,江南學道署在江陰,清初尚沿之巢民就試海陵,應是年科試耳?!?孟森先生有關江北學道署的論斷有待考訂,注中所謂“壬午”即崇禎十五年(1642)。
明代“督學御史試士維揚”時,“開館泰州”的具體場所,不見于文獻記載,只能嘗試作一些推定?!丁踩f歷〕泰州志》卷三“程物土”中,“里甲”一項需征收“本州考試蓬廠銀二兩五錢”;又《〔崇禎〕泰州志》卷三“賦役志”中,“里甲”一項也需征收“學院考試蓬廠銀二兩五錢”和“學院供應銀三兩”。所謂“學院”,即南直隸提學御史;“蓬廠”,則指臨時搭建的考棚。《〔萬歷〕福州府志》“食貨志四”也有同樣的記載:“提學道歲考府縣學生員試卷、茶餅并賞花紅紙札銀一百五十六兩六錢九分,修搭蓬廠、椅、桌并公署案衣、家火等項銀八兩六錢,俱收縣支應。”?既然要搭建“蓬廠”,最可能的選擇就是臨近提學御史在泰州的駐所——察院。明代泰州原先的察院在州署東側,萬歷二十九年春鳳陽巡撫李三才將之改建為自己的衙署——都察院;于是,萬歷三十一年知州李存信在州城鼓樓的東側重修察院,稱之為東察院。
清代廢科舉后,學政試院改作學堂;民國時期,曾于此設泰縣教育會、勸學所。歷經(jīng)百年風雨,2008年修復前試院保存完好的主體建筑,僅有頭門和思補堂。2013年,清代揚州府學政試院列入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