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怕麻煩,把雨果的小說放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召喚神龍,得到一部翔實而具體的《巴黎街巷志》。如果說,《悲慘世界》復(fù)原了這座城市復(fù)雜的地下通道,那么留給《巴黎圣母院》的,就是雄壯巍峨的哥特式尖塔了。
在我看來,維克多·雨果就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他是詩人,也是哥特建筑的狂熱粉絲(他一度被戲稱為“雨哥特”)。在他的時代,恐怕很少有人會像他那樣,了解巴黎的街巷布局、建筑特征?!栋屠枋ツ冈骸穼懹?830年,是雨果“命運三部曲”(《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的開篇之作。彼時,年輕的他發(fā)下宏愿,要與流行的古典主義徹底決裂。
《巴黎圣母院》正是這樣一部浪漫主義力作。故事開始于1482年。在丑人節(jié)的慶典上,喋喋不休的小販、破衣爛衫的乞丐、落魄不堪的詩人、心懷不軌的教士,齊聚一堂,共同構(gòu)建出一個極具市井氣息的巴黎。16歲的吉卜賽女郎艾斯米拉達恰逢其時。她就像亂世里的一股清流,天真可愛、自由奔放,對世事的艱險、人性的險惡,卻沒有太多的概念。雨果自稱,他曾在巴黎圣母院的幽暗處發(fā)現(xiàn)刻在石頭上的“命運”二字。這意味著,他要完成一部震撼人心的命運之書。而艾斯米拉達,恰恰就是所有悲劇的承載者。她短暫的一生,好比一詠三嘆的悲歌,總是令人唏噓:幼年時與母親分離,被四處流浪的波希米亞人撫養(yǎng)長大;成年后來到巴黎,剛剛找到親人,就要面臨生離死別。然而,在雨果看來,僅僅寫寫人物命運遠遠不夠。他更關(guān)注隱身在艾斯米拉達背后的巴黎圣母院。畢竟,人物的命運就是建筑的命運,人物的不幸亦是建筑的不幸。既然年輕姑娘都逃不過命運的擺布,那么古老的圣母院又如何能保有自身的純粹?
雨果相信,建筑史上再也沒有比巴黎圣母院更為壯麗的篇章了。因此,就算明知自己寫的是小說,不是歷史,他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細致描述它的機會。小說的第三卷,即是他對圣母院的禮贊。他一次次跳出對人物命運的刻畫,不厭其煩地講解圣母院的細微構(gòu)造:尖頂拱門上的“鋸齒狀飛檐層浮花刻鏤”、陳列有28座列王塑像的神龕、中央的巨型花瓣格子窗戶、高高單薄的梅花拱廊、兩座偉岸的黑色鐘樓……“這一切,既是先后地,又是同時地,成群而不紊亂地盡現(xiàn)眼前,連同無數(shù)浮雕、雕塑、鏤鏨細部,強勁地結(jié)合為肅穆安詳?shù)恼w?!?/p>
但肅穆歸肅穆,圣母院并不那么“安詳”。且不說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諸多變故,就連雨果這部事先聲明“本書純屬虛構(gòu),請勿對號入座”的小說,也沒能為它帶來片刻安寧。好比落入塵世的精靈,這座宏偉的大教堂始終與混亂、嘈雜、野蠻、污濁為伍,并任由無數(shù)愚人動用愚蠢的手段,玷污它的高貴與純粹——無辜的人被迫在神殿中認罪伏法,等著被押赴刑場;貪婪的人覬覦教堂里藏有的金幣,指望闖進去大撈一筆;陰險的人端坐在高高的尖頂下,心懷叵測地籌劃著一筆又一筆歹毒的勾當(dāng)。
即便如此,雨果仍然相信這世上還有美,還有善良。不管經(jīng)歷過多少波折,圣母院總是張開雙臂,以廣博的胸懷,收容那些備受凌辱、輕視的底層賤民,為他們帶來精神的慰藉。比如艾斯米拉達。她的美總是令人一見傾心,然而她的美恰恰是她悲劇命運的源頭:她追求真愛,卻不知道她深愛的騎士風(fēng)流成性、處處留情;世人嫉妒她的美貌,恨不得親手將她送上絞架,只有“又駝、又瞎、又瘸、又聾”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認可她的善良,愿意為她付出真心。
表面上看,這是一部“美女與野獸”的悲情故事。但事實上,雨果更愿意用強烈的美丑對比,來凸顯他個人的美學(xué)觀:萬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yōu)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在雨果看來,面目丑陋并不代表內(nèi)心邪惡。至少,卡西莫多從來不是惡人。相反,他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為了搭救他深愛的姑娘,敲鐘人可以放棄一切,甚至于自己的生命。小說最后,為了阻擋急于攻入圣母院的乞丐,卡西莫多燃起大火?!霸谧罡邔幼叩理斏希谥醒牖ò旮褡訄A窗的上面,熊熊烈焰在兩座鐘樓之間騰起無數(shù)火星的漩渦。這散漫狂亂飛舞的火焰不時被風(fēng)刮走一部分化為濃煙?!?/p>
當(dāng)然,雨果不是預(yù)言家。他不會知道在《巴黎圣母院》成書188年后的今天,這座大教堂真的就遭受了一次舉世震驚的劫難。小說中有關(guān)艾斯米拉達、卡西莫多的一切(包括那場大火),都不過是這位浪漫主義作家做出的最具浪漫氣質(zhì)的想象。假設(shè)雨果有幸得知,他深愛的大教堂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毀于火災(zāi),他是否會為它掬一把傷心淚?還好,建筑會消失,小說不會。哪怕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nèi)匀粫跗疬@部小說,仍然會為艾斯米拉達的悲劇命運而揪心——它被熊熊的烈焰淬煉成“永恒的經(jīng)典”,就像那座曾經(jīng)被雨果反復(fù)吟詠、贊嘆過的巴黎圣母院。
經(jīng)典重讀
《巴黎圣母院》
作者_[法]維克多·雨果
出版社_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譯者_陳敬容《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浪漫派小說,其中飽含了他的愛與恨,寄托與希望,傾注了他自己深切而真摯的感情。他用自己奇特的想象力勾勒了一個個夸張但令人深思的場面,把美與丑的含義表達得動人而悠長。
精彩書摘
愛就像一棵樹,它自行生長,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內(nèi)心,甚至在我們心靈的廢墟上也能繼續(xù)茁壯成長。
時間就是建筑師,而人民就是泥瓦匠。
偉大的建筑,如同高山一樣,是多少世紀的產(chǎn)物。
這是黃昏的太陽,我們卻把它當(dāng)成了黎明的曙光。
樹干總是一成不變,枝葉卻紛披而伸展。
寬宏大量,是唯一能夠照亮偉大靈魂的光芒。
丑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yōu)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與丑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jīng)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
《發(fā)光的小說》
作者_[烏拉圭] 馬里奧·萊夫雷羅
出版社_湖南文藝出版社
都說智利盛產(chǎn)詩人,阿根廷盛產(chǎn)短篇小說家,墨西哥盛產(chǎn)長篇小說家,烏拉圭盛產(chǎn)怪咖。萊夫雷羅就是這么一個“怪咖”,創(chuàng)作了西語文學(xué)中最具奇趣和哲思的作品之一。生命中所有難以描述的發(fā)光的經(jīng)歷,都被記錄在了這部不朽的作品里。
《巫醫(yī)、動物與我》
作者_[澳] 赫伯特·雷布漢
出版社_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神奇的非洲大陸,一切皆有可能。你救治了小狗,它們會一直守護你;你將遇到傳說中會變成土狼的“巫醫(yī)”,成為座上賓;遇見非洲人眼中的靈魂使者,親眼見證它帶來的消息……這片大地充滿不可思議的魅力,讓你一遍遍重返,一遍遍想念。
《無欲的悲歌》
作者_[奧地利]彼得·漢德克
出版社_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漢德克是20世紀德語文學(xué)最重要的幾位作家之一,獲2019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他的小說《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重現(xiàn)》《無欲的悲歌》等,無不滲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觀念,他用最簡單的筆調(diào)書寫出具有豐富內(nèi)蘊的作品。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作者_[波]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出版社_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當(dāng)代波蘭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獲得2018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本書中,真實的人生與想象交融,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說,連綴起來又是一部遍布伏筆與呼應(yīng)的長篇。錯綜復(fù)雜的敘事方法帶給讀者解謎一般的閱讀樂趣。
《平原上的摩西》
作者_雙雪濤
出版社_百花文藝出版社
作者筆調(diào)樸素、冷峻,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在近乎平靜的風(fēng)暴中,每個人都被命運所驅(qū)使,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雙雪濤的作品大開大闔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而又回歸平淡,這既是對世界的理解,也是內(nèi)心的寬恕。
《老江湖》
編著_鄭驍鋒
出版社_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沿路行走,探索諸如梁山好漢、紹興師爺、九姓漁民、不第秀才、閩贛客家、湘西苗人、江南礦工、絲路僧侶等具有民間抑或草莽意味的文化古跡,在江湖的浪濤中溯流而上,追尋那些封印許久的江湖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