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瑋
2018年底,湖北省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時,一位94歲高齡的老人不得不出示了塵封60多年的軍功證明:立功登記表、報功書、“人民功臣”獎章、幾枚勛章。當工作人員從證書上看到這是一位曾榮獲西北野戰(zhàn)軍特等功、軍一等功、師一等功、團一等功并被授予“戰(zhàn)斗英雄”稱號的老人時,不禁愣住了——偏僻的來鳳縣竟然有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英雄。工作人員向這位名叫張富清的老人問道:“這么多年您為什么深藏功名?”他回答說:“如果整天想著自己的事,想著享受,那我就不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了?!?/p>
張富清出生在陜西省洋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948年3月,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西北野戰(zhàn)軍第二縱隊某旅的一名戰(zhàn)士。
在當年夏天的一次戰(zhàn)斗中,張富清用手榴彈朝噴著火舌的敵暗堡射擊孔塞進去,炸掉了敵人工事,榮立了一等功。當年8月,他火線入黨,并成為一名突擊隊員。他說:“突擊隊員就是‘敢死隊’,是沖入敵陣、消滅敵軍火力點的先頭部隊,傷亡最大。當了突擊隊員,就意味著戰(zhàn)場上越是艱險,越要向前!”他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情愿犧牲,犧牲了也光榮!
1948年11月下旬,永豐戰(zhàn)役打響。連隊決定成立突擊組,炸掉兩個敵人碉堡。張富清任突擊組長,他攜帶1支步槍、1支沖鋒槍、2個炸藥包和16枚手榴彈,與兩名戰(zhàn)士躍出坑道,向敵人固守的寨墻跳了下去。
敵人聽到動靜圍了上來。張富清端起沖鋒槍猛掃,一下撂倒七八個敵人。他冒著槍林彈雨匍匐前進接近敵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個土坑,將捆在一起的8顆手榴彈和一個炸藥包碼放在一起。 接著,他用手一拉,側身一滾,只聽“轟”的一聲,第一個敵人碉堡被炸毀。他趁著煙霧迅速逼近第二座碉堡,如法炮制,又成功了。
張富清因為作戰(zhàn)英勇,榮立西北野戰(zhàn)軍特等功,被授予“戰(zhàn)斗英雄”稱號。表彰大會上,王震親手為他佩戴獎章,彭德懷也因此認識了張富清。彭德懷后來在行軍途中遇見張富清,總是親切地說,你在永豐戰(zhàn)役表現(xiàn)突出,立下了大功!我把你認準了,你是個好同志!
此后,他多次立功受獎。
上世紀五十年代,各行各業(yè)需要大量建設人才,張富清在轉業(yè)時本打算選擇回陜西原籍工作。一天,組織上對連職軍官張富清說:湖北省恩施地區(qū)條件艱苦,急需干部支援。張富清拿出地圖一看,恩施在湖北偏遠的西南部,開始時心里有些猶豫。但他面對組織的召喚,好像又回到軍令如山的戰(zhàn)場。他說:“黨號召我們到
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設祖國。哪里最困難,我就去哪里?!彼犝f恩施地區(qū)最偏遠的地方是來鳳縣,二話沒說直接把工作地選在了來鳳。張富清和妻子孫玉蘭帶上在軍校時用過的一只舊皮箱、一床鋪蓋,半路上買的一個臉盆,還有那只人民代表團慰問的搪瓷缸,輾轉來到了來鳳縣。他用一塊紅布將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用生命換來的勛章包好,與立功證書一起裝進那只舊皮箱中,從此在心底封存了那段戎馬倥傯的歲月,也封存了那些非凡的戰(zhàn)功記憶。他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
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來鳳縣的經(jīng)濟比其他地方更落后,經(jīng)濟凋敝、民生困難,縣城也僅三街九巷5000余人,建設和發(fā)展的任務極其繁重。面對新的困難,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走來的張富清沒有絲毫退縮。
在來鳳工作的30年時間里,張富清有20多年在農(nóng)村度過。有時少則一年,多則兩年,他就要“轉移一次陣地”。他先后在縣糧食局、三胡區(qū)、卯洞公社、外貿(mào)局、縣建行工作,1985年在縣建行副行長崗位上離休。在所有的身份中,張富清最珍視的是中共黨員的身份。工作30年,他從沒提過軍功,也從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那只古銅色的皮箱,張富清帶在身邊已有60多年。鎖頭早就壞了,一直用尼龍繩綁著。
無論在哪個崗位,張富清都保持著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擔當。他說:“黨員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決完成任務。”三胡區(qū)糧食短缺,干群關系不好。當時擔任副區(qū)長的張富清,時常在村民家里一蹲就是二十來天,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村民看看共產(chǎn)黨的干部是什么樣”。他克服困難、勇挑重擔,三胡區(qū)當年就順利完成了為國家供糧、為百姓存糧的任務。
因為張富清能干,這個村子剛剛搞好,組織上又把他派到另一個村去攻堅。究竟住過多少村,張富清已經(jīng)記不清了,只是記得那些年,自己像部隊里的突擊隊員一樣,哪里最困難就把他調(diào)到哪里去,到處打攻堅戰(zhàn)。
1960年夏,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陜西漢中老家連續(xù)給張富清發(fā)了兩封電報,一次是因為母親病危,一次是因為母親過世。然而,那段時間他正在主持三胡區(qū)一項重要的培訓,他以工作為重,沒有回老家和母親見上最后一面。面對老家的方向,他深深地給母親鞠了一躬:“媽媽,對不起……”
張富清有句口頭禪:“黨員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1975年,他調(diào)到卯洞公社擔任革委會副主任。當年卯洞公社班子成員分配工作片區(qū),張富清搶先選了最偏遠的高洞片區(qū)。那里不通路、不通電,是全公社最困難的片區(qū)。為了修進入高洞的路,他不但親自規(guī)劃勘測、四處籌款,而且和群眾一樣掄大錘、打炮眼、開山放炮。他領著社員硬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懸崖絕壁上修通了一條能走馬車、拖拉機的土路。
“時時刻刻都要把位置‘站正’”
張富清常說,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國家干部,時時刻刻都要把位置“站正”,廉潔奉公,不能占任何便宜。
到來鳳縣工作不久,張富清的妻子孫玉蘭按照國家擁軍優(yōu)屬政策,被招錄為三胡供銷社公職人員,端上了“鐵飯碗”。但三年困難時期,全面精簡機構人員,作為來鳳縣三胡區(qū)副區(qū)長的張富清首先動員孫玉蘭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帶頭 “下崗”。他說,“要完成精簡任務,就得從自己頭上開刀,自己不過硬,怎么做別人的工作?”孫玉蘭“下崗”后,為了貼補家用,當過保姆、喂過豬、撿過柴、做過幫工?;貞浤嵌纹D辛歲月,孫玉蘭不住地搖頭:“苦,太苦了,我家有四個孩子,養(yǎng)育子女都成問題?!?/p>
張富清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先后分管過縣城的糧油供應、三胡區(qū)供銷社和卯洞公社船廠、桐油經(jīng)銷店等,可以說每個崗位都是“肥缺”,稍微“靈活一點”,至少全家人不會餓肚子。但在小兒子張健全的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饑餓。
張富清的4個孩子,除大女兒因傷致殘外,其他3個都憑自己的努力通過上學,當上了干部或職工,沒有一個沾過父親的光,沒有一個在他任職過的單位工作。
1984年12月,張富清在來鳳縣建行副行長崗位上離休。2018年11月,張富清因白內(nèi)障要做手術,一位醫(yī)生對他說,“您是離休干部,醫(yī)藥費全報,應該用個好點的晶體”,并向張富清推薦了7000元以上的幾款晶體。沒想到老人只選擇了3000多元的晶體。當來鳳縣建行行長問張富清是怎么回事時,老人說:“我90多歲了,不能為國家作貢獻了,能為國家節(jié)約一點就節(jié)約一點吧!”
張富清至今仍關心時事,堅持學習。一本《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因為他時常翻閱,封面的四周早已變了顏色。書里醒目的紅色圓點和波浪線,是老人閱讀時做下的標記。他在這本書的第110頁的一段文字旁,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yǎng),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凈、勇于擔當?!?/p>
戰(zhàn)爭年代不怕死,和平時期不迷失;工作當中帶頭干,榮譽面前能泰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張富清,給廣大黨員干部樹起了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