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月27日,當時只有20歲的尉鳳英進入東北機器制造廠當上了學徒工。第一天上班,她就對師傅說:“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氣,不怕臟、不怕累!”
當時使用的車床,大多是老舊皮帶車床,尉鳳英每天天不亮就來到車間,掛皮帶,給機床上油,為師傅做好生產前的準備。師傅操作時,她細心觀察,不懂就問。入廠僅3個月,她就能獨立操作了。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東北機器制造廠擔負著很重的支前生產任務。尉鳳英早來晚走、加班加點,但仍不能保證完成任務。一次,為了搶進度,尉鳳英加大了進刀量,只聽“咔嚓”一聲,刀折了,產品也廢了,她難過地哭了。師傅告訴她:“干活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勁不行,還得多動腦筋、想竅門?!?/p>
當時,加工一個零件要搬動幾次“搬把”,產品和切削下來的鋁末混在一起,得用手將鋁末分離出去,才能把產品揀出來。尉鳳英心想:“只要減少‘搬把’次數,實現產品和鋁末自動分離,就能提高效率。”于是,她走路想、睡覺想,就連吃飯時也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蘸著菜湯在飯桌上畫圖……受農村用簸箕簸黃豆和建筑工人用篩子篩沙子原理的啟發(fā),她終于做出了半自動搬把和自動分料器模型,并成功應用于生產,提高效率近一倍。尉鳳英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產任務,嘗到了技術革新的甜頭,從此她對搞技術革新著了迷。
那時候,尉鳳英住在工廠的職工宿舍,為了搞技術革新,經常干到凌晨兩三點鐘。她知道大家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有幾次實在不忍心因敲門而影響工友鄰居的睡眠,便蹲在自家門口睡著了。就是憑著這股癡迷勁兒,尉鳳英這個靠在夜校學文化的技校畢業(yè)的女工,從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術革新177項,其中重大技術革新58項;用434天時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作量;用120天時間,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為“工人工程師”。
尉鳳英先后受到毛主席13次接見?!懊看蔚玫矫飨慕右姡冀o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都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泵飨慕虒ё屗坦倾懶?,也下定決心要“為毛主席爭光,為中國工人階級爭光”。退休后,尉鳳英經常被企業(yè)、機關、部隊、學校邀請作報告,有40多所大中小學聘她為校外輔導員、德育教師、名譽校長……從1989年到現在,她已經作了600多場報告,聽眾達10萬多人次。
2007年2月,尉鳳英與沈陽市沈河區(qū)房產“110”報修中心主任夏云龍結成師徒。夏云龍是尉鳳英退休后收的第一個徒弟,他已記不清尉鳳英有多少次來到沈河區(qū)房產“110”報修中心了。每一次來,徒弟們都爭先恐后地向亦師亦母的尉鳳英匯報工作和思想情況。多年來,沈河區(qū)房產“110”報修中心有求必應,全心全意為百姓排憂解難,社會滿意率達100%。有人曾想高薪聘請夏云龍,可他卻說:“我不能走,因為我的師傅是尉鳳英。”
2010年,夏云龍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尉鳳英非常高興地對他說:“有責任感,時刻以身作則,起到了勞模的表率作用,我要學習你的思想境界?!?/p>
在朝陽市,環(huán)衛(wèi)戰(zhàn)線的全國勞模夏志國(現任朝陽環(huán)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是這座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之一,每周至少有3天在凌晨1點鐘起床,和環(huán)衛(wèi)工人一起為城市“美容”。
2011年,夏志國拜尉鳳英為師。也就是從那時起,師徒倆開始研制清掃路面垃圾的自吸車。當時由于經費有限,夏志國只能使用廢棄的零部件進行試驗,可第一代自吸車并不成功。年邁的尉鳳英不顧路途遙遠,多次趕到朝陽市,和徒弟一起研究試驗。后來,夏志國和他的團隊終于研制出新一代自吸車,并獲得了國家專利。聞聽喜訊,尉鳳英喜極而泣,打電話鼓勵徒弟說:“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創(chuàng)新精神,我要向你學習啊!”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浪潮中,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尉鳳英在深受鼓舞的同時,依然老驥伏櫪、斗志昂揚,不停地將勞動模范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tǒng)傳遞給青年一代,鼓勵更多的人發(fā)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努力為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作貢獻。
“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蔽绝P英說:“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我有多大勁使多大勁,能干多長時間就干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