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憲春
內容提要 隨著智能媒介技術不斷嵌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以各種移動智能終端為載體,構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微內容、微傳播、微聚焦等成為媒介生態(tài)的新元素,體現出媒介生態(tài)的智能化、微型化發(fā)展傾向。對如何構建主流媒體的討論多集中于傳統“宏”大層面的轉型提升,本文探討智媒時代構建主流媒體的“微”著力點。
微內容關注的是不斷變化的過程,宏內容報道的則是一個確切的結果。不同的個體在此過程中都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態(tài)度或立場,對信息單元進行轉發(fā)、加工和聚合處理,實時動態(tài)性是微內容與宏內容的最大區(qū)別。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核心,是更新報道理念、報道方式,也就是內容建設。只有當內容可聽可用可接受時,媒體所構建的形態(tài)多樣的平臺才有價值,否則,建再多的渠道也于事無補。從宏內容到微內容的思維轉型,正體現了適合智能平臺的內容需求,滿足了受眾的多元微視聽需求。智能化媒介的普及,社交類App的不斷涌現,為不斷連接重組的微內容提供了便捷條件,成為人們認識周圍環(huán)境的關鍵連接節(jié)點,與傳統意義上的“宏”內容形成了互補關聯。如《人民日報》微博和海外版的“俠客島”,關注群體已經突破了紙質的《人民日報》的主要受眾群體。
并非說新聞報道不重要,而是各種微媒介、微技術具有的嵌入性,充實了人們的空余時間和空間,微內容體現了信息傳受行為之間具有人際強關聯和弱關聯的情感體驗特征,這不同于“宏”內容的規(guī)模傳播特征,忽略了這點,即使優(yōu)質的內容制作也可能難以產生影響?!扒楦畜w驗擴大了受眾面。不僅黏住老受眾:提高滿意度、增加忠誠度;還吸引新受眾:選擇性注意、動情處停留。”一些傳統媒體難以為繼,更多是由于受時間和空間思維限制,忽略了情感體驗需求,只是將紙媒版面內容或傳統視聽內容稍作修改或刪減,如網絡電子版和微信版。這只是新瓶裝舊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微內容。
微內容用獨立的信息數據、超小文字段的內容,將圖片、音視頻、鏈接、標題及內容都包攬其中,滿足的是用戶情感交互的視聽需求,體現的是互聯網的共享思維。例如,宏內容表現為兩會政策報道解讀、重大議題的設置報道,微內容則表現為政策促發(fā)的民情民意實時動態(tài)的變化。簡而言之,傳統宏內容是基于理性思維所固有的普遍必然性的認知能力和感覺經驗,微內容是與之完全不同的內容,簡潔明了,具有主動關聯的感性互動和情緒共鳴。
智媒時代以數字化為特征的微內容至少包括以下四類:大眾媒體專業(yè)從業(yè)者生產的內容(OGC),智能化機器人生成內容(MGC),草根受眾生成內容(UGC),專業(yè)自媒體生成的內容(PGC)。以智能化驅動的內容生產2.0,以算法為核心的內容分發(fā)2.0,個性化與社交化交織、消費與生產一體的內容消費2.0。這些智能化技術集成了內容生產、分發(fā)與消費的平臺,也在逐步構建全新的內容生態(tài),在立體化信息網絡中,這些微內容彼此連接,自發(fā)形成聯系。
“微”的含義是相較于過去傳播內容的“宏”來說,但微內容卻不意味著傳播力和影響力無足輕重,因為在智媒傳播語境中,任何宏大的主題內容都取決于眾多微內容的建構,與正式報道的宏大內容形成連接,微內容嵌入到人們日常交流中,以碎片化方式在微信、微博中擴散,成為人們了解事實細節(jié)、表達各種利益訴求,呈現不同觀點的重要渠道,更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由此,主流媒體不僅要做宏大敘事的專業(yè)化“大”內容,同樣要關注專業(yè)化“微”內容的聚合生產。尤其是隨著無線網絡(Wifi)和移動通信網絡(4G、5G)網絡的普及與開拓,各個主題實時在線,微傳感器、語音識別等嵌入式和融入式技術發(fā)展,智能化推薦及碎片化算法聚合等普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生成的門檻,極大地豐富了微內容,強化了微內容的人際關系的連接,固定新聞內容受到不斷動態(tài)重組的信息單元沖擊。
智媒時代,主流媒體的專業(yè)性一方面體現在是微內容的生產者,同時還是各種微內容的聚合者,主流媒體運營的“三微一端一網站”,構成獨具特色的微內容,真正的專業(yè)化微內容生產,貫穿互聯網思維,滿足用戶多元化視聽需求。微內容正在成為信息和正式新聞報道之間的關鍵連接節(jié)點,既直接影響受眾的意見和態(tài)度,也可以影響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智能算法的內容通常也是基于受眾碎片化的信息使用消費習慣數據形成的。因此,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對微內容的呈現和把握,通??梢援a生更大的效應。
歷史是在高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的文科課程,歷史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經濟與政治等方面的發(fā)展與演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學生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在進行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課本的基礎知識和內容進行學習,還需要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歸納與總結,將高中歷史課堂賦予濃厚的人文與歷史氣息。
智媒時代,主流媒體不僅僅是傳播新聞,進行信息交換,更是形成人際關聯,進行情感的交往,提升人們環(huán)境認識的信任,通過微傳播形成公眾的環(huán)境認知依賴。
作為一種新型的大眾傳播方式微傳播,表現為自上而下(OGC等)和自下而上(UGC等)兩種傳播形式。微信、微博、短視頻中充斥著碎片化內容,通常是大量的閑言碎語,由此形成了不間斷的人際網絡連接,經由這一連接,微傳播形成了社會心理學家所指出的“環(huán)境知覺”,每一條的更新、上傳、共享、下載、評論、轉發(fā),逐漸地以小片段組合成了人們日常獲取有效信息的重要來源。
隨著初始發(fā)布平臺數的增加,微傳播隨機性更突出,數字微內容傳播速度的影響呈現冪函數型增長趨勢。當人們碎片化的時間被利用起來,分散的信息被聚合關注,通過智能算法(搜索引擎、標簽、推薦等)方式聚合起來,改變了人們對新聞報道傳播的認知和態(tài)度。智媒背景下構建主流媒體,需要把這些觀點、評論、圖片、視頻、音頻等微內容進行聚合,分層重點推薦或置頂,從而提高受眾關注度,增加轉發(fā)量和評論量,實現微傳播中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主流媒體進行微傳播的目標定位也就與宏傳播不同,微傳播的著力點在“見微知著”“動中見真”組合上,具體表現為深入、細致、精妙內容的動態(tài)組合,多元趣味人際關系的互動聚合,扁平化新話語空間的實時動態(tài)構建,以及多元化信息的裂變流通,其核心在與以自身的動態(tài)契合信息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由此形成的“環(huán)境知覺”,人們通過智能聚合和算法推薦,連接各種主體,形成微傳播的有效語境。如兩會報道既要有與政策相關的大數據、大報道,也要通過智媒將政策解讀進行微數據聚合、微報道呈現,提供人們理解這些政策的有效語境。
如果缺少有效的語境,新聞報道只不過是傳達某個人們并不太了解的信息,這種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對受眾而言難以理解,不足以凸顯報道的重要性。宏傳播體現了理性的公信力、影響力,而微傳播體現了感性的親和性、互動性,從而建立對主流媒體的信任,有效消除不同主體之間交流互動的難度,一“宏”一“微”的融合報道相得益彰,對提升微傳播效果提供了有效語境。
智媒時代,微傳播表現為一種離散型互動傳播。用戶訪問率、訪問用戶轉載率和初始發(fā)布平臺數都影響著數字微內容的傳播速度,隨著其增加,都將不同程度加速數字微內容的傳播速度,主流媒體需要轉變強勢傳播,而以參與式微傳播,將受眾與受眾、受眾與媒體、媒體與媒體聯系起來。
智媒時代,對構建主流媒體而言,微傳播不是無序的,而是基于智能在線平臺圍繞不同主體的視聽需求,進行微內容發(fā)布、轉發(fā)、加工、匯集、聚合、評價等,將用戶隨機的互動變成意識明確的互動,以媒體參與提升互動質量,用戶主動獲取,將隱性化的內容信息變得線性化,使得原本微不足道的離散的互動價值聚攏起來,契合適當的語境、滿足受眾的需要,適應智能化的媒介生態(tài),形成一種強大有效的話語和豐富的表達方式。由此主流媒體使得微內容在獲得社會化屬性的同時,也反映了受眾通過高質量互動,實現社會關系的聚合和影響力。
智媒時代,構建主流媒體要體現在社會重大事件中的影響能力,日常事務中的公眾議程構建能力。那么,微內容經由微傳播對受眾產生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微聚焦,將聚合呈現彌散于社會之中多元化微內容的意義與價值。
智媒時代,構建主流媒體進行微聚焦,通過篩選小片段碎片化、永遠處于動態(tài)重組中的微內容,將破碎、重疊、分散式的和交替式的部分注意,轉變?yōu)橛幸饬x、界限清晰、獨立易取的數據塊化,創(chuàng)建連續(xù)部分的“注意流”。認知心理學家索爾伯格和馬特爾認為,人類在認知過程中至少存在五種不同類型的注意方式,包括聚焦式注意、選擇性注意、持續(xù)性注意、交替式注意和分配式注意等。
這表明了人們注意流的多樣性和分散性,構建主流媒體,需要通過微聚焦將受眾各種“注意流”集中,進而通過信息流中所含信息量特征和清晰度特征,引發(fā)受眾和其他媒體的格外注意,成為傳播網絡中的關鍵節(jié)點,完成多觀點、多議題的融合,從而以設計來開掘信息的潛力,構建主流媒體在智媒生態(tài)圈的影響力。
“非泊松”過程研究顯示,人類行為存在長期靜默和短期高頻爆發(fā)的現象。從傳者的角度看,新聞報道大多可以在宏觀層面滿足受眾的需求,通常表現為事后報道,對突發(fā)事件往往表現不足。同時,由于互聯網信息的海量、無序、去中心化等特點,受眾很容易產生“信息迷失”。簡而言之,受眾表現為非泊松特性,微聚焦可以彌補受眾在微觀和宏觀上信息交互需求。
具體而言,在智媒時代,構建主流媒體契合非泊松需求,需要將日常的微內容、微傳播進行有效梳理,了解微傳播各個傳受主體行為的時間規(guī)律是什么,微傳播交互的強度頻率如何,如何選擇連接交互的方式,不同類型微內容的傳播又是怎樣互相影響的,通過特定的智能算法進行信息篩選,對各種視聽微內容進行Tag,形成受眾需要的豐富高質量信息數據聚合,并通過智能算法推薦技術組塊形式呈現給受眾,在復雜多樣的信息生態(tài)中,形成不同的微聚焦,匯聚微內容的“注意流”。
智媒時代,智能算法的應用使得主流媒體對場景需求的滿足更為細致化。與此同時,通過單一智能算法進行的微聚焦,很可能會造成強迫人們接受特定的新聞報道服務,埋沒了人們對多元化微內容的期待,這會降低受眾觸媒意愿。因此,隨著智媒時代構建主流媒體需要通過微聚焦特定的信息和內容,引導受眾去發(fā)現新內容,構建新關系,強化場景需求,從而避免受眾對單一硬傳播的反感,充分發(fā)揮智能算法所提供的舒適媒體體驗,形成主流媒體適應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推動力,促成受眾通過對微傳播進行互動,從而確定自身的行動,提供更高質量的微內容傳播。
智媒時代,主流媒體通過微聚焦可以將微內容推薦更精準化、更細致化,將作為消費者角色的受眾偏好和作為生產者的受眾偏好結合起來,形成關系連接,引發(fā)受眾注意流的產生,從而避免簡單地通過描述受眾與資源的簡單對應關系來適應個性化需求的推薦技術。通過微聚焦構建主流媒體,定位要注意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上的綜合考慮。微聚焦不止于視頻和音頻的展示和闡述,而是為受眾提供已經閱讀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的體驗。主流媒體的微聚焦Tag要明確簡潔,具有開放互動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受眾關注特定的微內容,頻繁互動。
總之,智媒時代構建主流媒體不僅要有宏內容、宏傳播的轉型提升,還要著力于微內容、微傳播、微聚焦,凸顯動態(tài)特征,滿足受眾多元化的視聽需求。這種變化的重點在于對“微”的理解和運用,將離散化、碎片化甚至邊緣化的微內容關聯起來,發(fā)掘出其中連續(xù)動態(tài)發(fā)展趨向,體現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從而構建適應智媒生態(tài)的新型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