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敏
(海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海南 ???571158)
一般來說,作為嚴格意義上的文化,總是先通過文化人和有閑階級的倡導形成的。茶的最初發(fā)現、應用和種植是由民眾而來,但形成文化現象卻首先從上層開始。最初在兩晉時期,統(tǒng)治階級和文人視飲茶為一種高級享受,茶文化作為一種健康、高雅的精神,與兩晉的奢侈之風相對抗而出現。隨著唐代佛教和科舉制度的發(fā)展以及肅宗朝“禁酒令”的頒布,飲茶之風興盛,一些僧人、文人通過飲茶來激發(fā)文思,唐代陸羽的《茶經》標志著中國茶文化體系的形成[1](p.20)。
“老爸茶”通常指中老年群體相聚在茶館一起喝茶,因海南民間將上年紀的人稱作“老爸”而得名,后來年輕人也經常出入其間[2](p.224),茶館隨之成為本島居民休閑的最佳場所之一。這種茶館,多設立于老城區(qū)小街巷中裝修簡單的一些鋪面中,一排并列幾張桌凳供茶客坐。茶客一般是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群,大部分認識彼此,一句簡單的“吃茶去”便可以聚在一起,加之茶店服務總是熱情周到,從不驅趕到店的茶客,因此這種集飲食、休閑為一體的茶館文化頗受本島居民歡迎。
據民國時期海南的地方志記載,本島居民“最好者為米酒”[3]“有酒癖,少茶癖”[4](p.63),暫未發(fā)現茶葉的出產記錄,且《海南島志》記載“本島無人工種茶,一般所飲之茶多仰給于外”[5](p.338),還提供了民國十四至十七年間的進口茶葉數量。由此可知當時海南本地消費的茶葉,基本依靠進口。
海南茶館的興起與飲茶習俗的歷史,與瓊籍華僑國鄉(xiāng)有密切關系。歐美人喜歡喝咖啡或者加上糖的紅茶,再配上西點飲用。后來逐漸傳到東南亞國家和香港等帶有西方色彩的地區(qū)。鴉片戰(zhàn)爭后,海南許多華僑在南洋工作謀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府引進華僑資本回鄉(xiāng)投資,從南洋回來的瓊籍華僑遂將他們在東南亞一帶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也帶回來,為海南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對此《海南島民俗志》有所記載:“近十余年來,瓊崖與外交通發(fā)達,濱海各區(qū),都市林立,喝茶之風,隨風而至;而南洋一帶之華僑,尤有飲咖啡之風,習俗所染,內地亦交相競效,于是茶館應運而生,市鎮(zhèn)之所,茶肆少者三數間,多則十余間。當墟日,茶樓常座上客滿,地無空隙,肩摩背接,熙熙攘攘。茶有時茶、龍井、菊花……之類”[6]。本島居民開始接受這種喝茶方式,一時西式茶店紛紛興起,一部分人還將此發(fā)展成民營實業(yè),“以糖、茶、樹膠、椰子、咖啡、麻米、魚鹽、畜牧各種,均為本島特有希望之事業(yè)”[4](p.327),進一步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老爸茶”店的出現,和海南華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于從國外引進來,所以價格并不低,最初這種飲茶方式只有高收入者才能消費得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普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本島居民逐漸養(yǎng)成喝茶的習慣?!逗D蠉u旅行記》記載了田曙嵐在旅行海南島途中口渴時常尋咖啡和茶解渴的情形,“余知其必口渴也,乃偕入咖啡館,各盡一盅”[7](p.17)。提到海南各地的風俗習慣時皆有咖啡和茶,例如東北一帶“喜飲咖啡、紅茶,有歐美之風”[6](p.196),瓊東“近年以來,頗喜吃咖啡茶”[6](p.41),文昌“食、用、服飾以及日常生活,類多效法歐、美。雖鄉(xiāng)村小戶,亦必咖啡、紅茶以待賓客”[6](p.35),瓊山“城市多以咖啡、紅茶,而鄉(xiāng)村仍多延舊習”[6](p.14)等等。今天海南各地特別是市鎮(zhèn)中俗稱“老爸茶”的店鋪,就是這種風氣和習俗的延續(xù)。及至20世紀80年代,個體經營的茶店興起林立,逐漸演繹成今日的老爸茶館,得到眾多中老年人的青睞。由此可見,“老爸茶”不僅是西風東漸的舶來品,也是外來文化本土化的體現。
在我國,人民對于茶葉的認識和利用最早是從它的藥用功能開始的,傳說上古時期“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 之”(1),后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和傳播,一些士大夫、僧侶開始將茶作為飲品飲用。“老爸茶”作為海南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本島居民的生活中占據了相當的位置:其一為本島居民提供休閑聊天的場所,茶客們不僅可以分享自己的閑情逸事,還能宣泄生活的苦痛和煩悶,甚至三五成群隨時組成一桌牌局,人生的五味雜陳深刻地反映在這些茶客身上;其二為茶客提供交往平臺,人們可以結交更多朋友,也可以通過消解孤寂尋求同道中人,古代以酒會友,在海南變成了閑適的以茶會友。《海南省志·民俗志》將海南“老爸茶”作為一種特殊食俗記載,海南民間把“喝茶”稱為“吃茶”或“吃渴”。因此喝茶意不在“喝”,也不在“茶”,而在于朋友相聚見面,聊天談事情,喝茶只不過是個“借口”而已[2](p.224);其三充當附近居民的信息交流中心,人們可以通過信息共享提高自己對時事政治的了解和敏銳度,甚至為社會發(fā)展作貢獻。劉仕剛將這種茶文化的特征概括為“包容性、撫慰性、多樣性和簡易性”[8]??傊?,“老爸茶”作為一種地方文化逐漸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進而飲茶的意義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從自然功能轉向精神和社會功能,喝茶成了島民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一間又一間的老爸茶店凝聚成海南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成為海南市井生活的縮影。
海南島位于中國最南端,孤懸海外,海岸線近2 000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與大陸隔海相望,“距省治遙遠,宜不受政潮簸蕩”[4](p.511),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信息的流通,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同時海南島四面環(huán)海,面向南海和東南亞地區(qū),又具有強烈的開放性,最終在中原文化與黎苗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撞與交融中,發(fā)展成獨特的海南歷史文化。通常居于深街小巷里的茶客以本島居民為多,他們與外界交流的機會較少,尤其基層民眾出島的可能性很小,很難體驗大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反而習慣休閑安逸的慢節(jié)奏狀態(tài)。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提出:“在極熱和極寒的地帶上,人類不能夠作自由的運動,這些地方的酷熱和嚴寒使得‘精神’不能夠給它自己建筑一個世界”[9](p.86)。如此看來,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有著巨大的影響。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據民國時期《海南島志》記載,歷史上本島最高溫度,在7月間升至華氏99度;最低溫度,在12月及2月間,降至50度。每年平均最高溫度約在91度,最低溫度約在64.3度,全年平均溫度約在77.5度[4](p.110)。且瀕海地區(qū)山少而地勢平,受海洋影響,氣候較熱而多風。每年平均雨量約有84英寸,每月平均雨量約有7英寸,蘇東坡曾稱這里的氣候“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長期高溫濕熱的氣候條件下若長期奔走于室外,容易讓人變得浮躁,從而降低本島居民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逐漸養(yǎng)成閑適的生活習慣。于本島居民而言,若是約著三五好友去茶館喝茶,靜坐下來談笑風生,便是最舒服愜意的狀態(tài)。
海南島熱帶作物產量盛大,“能產萬物,土地肥沃,植物繁榮,海產充足,礦苗豐富。若謀開辟,誠足取之不盡,用之無窮也”[10](p.2)。海南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形成了以水稻、番薯、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和以棉花、桑、麻、檳榔、椰子、菠蘿蜜為主的經濟作物,給本島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本島居民很早就懂得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一些生活在海上的“ 民”(2),常年生活在??诟邸⑷齺喐?、新港等濱海水上居民區(qū),以舟居海上、捕魚、喝下午茶為主要活動,這種獨特的生活習慣對于現代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可謂一番世外桃源。一些以捕魚為生的人還發(fā)展遠洋漁業(yè),“大多以清瀾、新村、榆林、三亞等港為根據地,分赴西沙島及其他遠海,有時遠達西貢、新加坡及暹羅等處”[4](p.408)??梢?,海南島在這個意義上又不斷削弱自己的封閉性,增加開放性,最終使海洋文化成為本島的一大特色,亦體現了本島居民“靠海吃?!钡淖匀焕砟睢3酥?,特殊的自然條件還給海南島帶來了林業(yè)、鹽業(yè)、礦產、水產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
本島居民對飲食的要求比較簡單,“每日吃飯三次,其中亦有米、玉蜀黍粥、番薯、黃粟等混食者,蔬菜稀少,烹煮豆、蕨薇、筍、南瓜、及其花、葉以為副食物……豬、牛、雞等,非遇特別事故,決不屠宰”[11](p.111),基本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相比在大城市快節(jié)奏生活的群體,他們不必因過重的生活壓力而起早貪黑,無需辛勞工作便可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
海南島本身是一個移民組成的海島,歷史上遷入海南島的主要有黎族、客家人、回民、苗族等。據《海南島志》記載,“自唐迄宋,其間500年,中土之人留寓島中,子姓蕃衍,已萬有余戶。高、雷對海之民,或遠漁留居,或避亂南徙,生聚日眾。濱海之地編氓散布,北部尤稠。其先據有此島之黎苗 伎諸侯,遂不能不退居山間,以行其狩獵生活”[4](p.121)。經過世代移民和子孫繁衍,開發(fā)了今天的海南島。據日本侵占海南島時的調查統(tǒng)計可知,由福建遷來的人口占當時全島人口的63.9%;中原漢裔40萬人,占17%;客家人(包括臨高人)20萬,占8.5%;黎族人 20萬,占 8.5%;苗族人 5萬,占2%;回民 1 000人,占 0.1%[12](p.112)。不難看出,民國時期海南的人口主體由外來人口構成。本島大部分地區(qū)都可見移民居住的痕跡,至今仍然有大量外地人口移居。外來人口持續(xù)不斷的遷入,帶來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但是資源的爭奪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本島居民的生活壓力,而閑坐飲茶不失為一種緩解壓力的有效方式。
歷史上由于交通和科學技術的不發(fā)達,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距離長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海南島的文化基礎和受教育程度。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居多的偏遠地區(qū),如“儋縣、臨高、昌江、感恩、崖縣等縣,地偏島之西南,離中土較遠,中梗五指山,黎漢錯雜,交通既阻,教育亦遂落后”[2](p.125)。海南文化的發(fā)展始于唐末宋時,該時期是中國儒學史上“理學”的昌盛時期,理學素來強調“三綱五?!薄胺驗槠蘧V”的傳統(tǒng)觀念,隨著理學的傳入,“重男輕女”的歷史傳統(tǒng)和“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在海南逐漸延續(xù)下來。長期以來,除了農作生產,婦女留在家照看孩子與老人,男人們則閑來無事去茶館喝茶以消磨時間,類似“老爸茶”這種慢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代表應運而生,從某種程度來講這也是封建文化下的產物。
“老爸茶”在海南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是本島居民與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融合而衍生出來的文化。它向我們展示了本島居民休閑、舒適、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本島獨特的歷史地理因素為這種慢節(jié)奏的生活提供了生存發(fā)展空間,它是各種復雜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產物。在民間百姓的眼里也是一種不可取代的文化。不同形式的“老爸茶”館至今流傳于本島的大街小巷,相比以前,茶品和點心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場地也更加寬敞通透,有些茶館開始向精致優(yōu)雅的廣式茶餐廳發(fā)展,吸引了很多外來游客和年輕群體的目光。但是,“老爸茶”館在為茶客帶來愜意的同時,出現了衛(wèi)生環(huán)境、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問題。一些小街小巷里的茶店,仍然存在“臟亂差”和不文明等現象,例如一些光腳、盤腿坐在凳子上喝茶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容市貌。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是一個文化建設的過程,無論島民還是外來人口,都應該加強自身素質和文化理念,共同促進城市的繁榮與發(fā)展。
隨著城市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一些受年輕人追捧的新式奶茶店、咖啡店、快餐店日新月異,趨于快節(jié)奏發(fā)展。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溫飽問題已經不再是自身所追求的單純目標,他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方式,而慢節(jié)奏又悠閑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然,濃厚的人情味和島民的淳樸熱情是“老爸茶”館值得保留的一個文化傳統(tǒng),這也是新式茶店和快餐店所不能取代的。當前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探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關鍵時期,大量外地人口移居海南,在帶來島外文明與技術的同時也開始沖擊著島內本身的風俗習慣。對于以“老爸茶”為例的這種慢節(jié)奏文化,全盤否定或者完全保留都是不理智的。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正確看待這種文化,去粗取精,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從而提升“老爸茶”的文化價值,推動提高海南的文化軟實力。
注釋:
(1)出自:(清)陳元龍:《欽定四庫全書·格致鏡原》100卷,卷二十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飽和鹽溶液上的雞蛋,長年累月漂浮海上,故得名。人數約10萬人,占海南總人口的1.5%。參考清《崖州志點校本》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