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艾祝
政務微信分為兩類:一類政務微信是為政府部門內部工作人員提供業(yè)務溝通交流的平臺,另一類是政府部門為老百姓提供相應服務的平臺。[1]本文主要研究后一類政務微信。自廣州市白云區(qū)應急辦2012年8月30日首開微信公眾平臺“廣州應急—白云”以來[2],政務微信悄然興起。據2014年《中國政務微信發(fā)展年度分析報告》顯示,全國政務微信總量已近6000家,政務微信已覆蓋中國大陸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報告還指出,政務微信已完成從政務信息發(fā)布和公眾互動交流新渠道向綜合服務平臺的轉變。[3]2015年8月底,全國政務民生微信公眾號的總量超過8.3萬個,同時,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 40余個國家的政府部門也將微信作為“連接中國”的新方式,紛紛開通訂閱號和服務號為中國公眾提供信息和服務。[4]由此可看出,政務微信在發(fā)展過程中,除了經歷了數量上的劇增,也逐漸成為官方和民眾都采納和認可的信息發(fā)布、交流與服務平臺。
微信公眾號平臺給訂閱用戶發(fā)布信息強調精確度與深度,具針對性;互動反饋方面,受眾均可通過評論、私信等形式與信息發(fā)布者進行互動交流,微信的評論回復只限于用戶與信息發(fā)布者,注重互動反饋的有效性;發(fā)布微信公眾賬號一般每天只能推送一次,時間和內容方面的限制使政務微信在即時性上并不具備明顯優(yōu)勢,因此政務微信較適合傳播貼近公眾基本需求的訊息及提供公共便民服務。
新媒體環(huán)境下,讀者現可將獲得的信息以信源的身份進行二次傳播,而二次傳播的內容可以是原信息,也可加入自己的想法,傳播對象可以是下一個信宿,或是反饋給傳遞給自己信息的信源。政務微信平臺有效運用了信源與信宿之間的互動傳遞關系,再加上微信基于朋友圈這個較為私密可靠的傳播平臺,使得信息在信源信宿的循環(huán)和延伸傳遞、共享中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及更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有助于平臺信息發(fā)布者與用戶形成雙向深度的互動關系,增強政務微信平臺與用戶之間的粘性。
作為持續(xù)運營的微信公眾賬號,其后臺必定積累了大量的可用數據,而這些數據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用戶的閱讀偏好及平臺的運營狀況等,對其進行全面精確的統計及良好有效的分析可幫助平臺更了解受眾的喜好、需求、意見、建議等。政務微信提供公眾服務類信息,就更需要來之于民、用之于民,針對后臺數據所反映出來的情況及時全面地對平臺進行評估和改善,對相關內容進行管理和控制,提升用戶體驗。
微信公眾號讀者的相關需求反饋或體驗感受是幫助平臺更好發(fā)展的基石,同時也能更有效地幫助相關部門改善或推進政策。通過改進互動反饋機制與受眾形成并保持良好有效的溝通關系對平臺的穩(wěn)定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真正聽取民之所求,關注民之所需,才能有助于信息的優(yōu)化,發(fā)揮好微信的平臺優(yōu)勢,使得提供的服務有價值,發(fā)布的信息有需求度,最大程度提高效用性。同時政府與公眾的雙向互動可以使兩者聯系更緊密,效率更高。
組織與外部的關系也是組織傳播重要的部分,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不僅有利于信息的有效傳播,也能夠擴大自身影響力,幫助樹立起一個積極的組織形象,構筑更為順暢的傳播渠道。
各政務微信平臺多是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發(fā)布相關聯的信息,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受眾群的特定性與單一性。因此,要想擴大影響力,就應該從提高自身及聯系已有受眾、潛在受眾兩方面入手。本文結合組織傳播的相關理論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1、建好傳播過程模型
組織傳播的簡易過程模型主要包括組織信息的獲取過程、加工過程、再生過程和施效過程。[5]把握好過程模型、進行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優(yōu)化能夠使微信平臺更好地貼近受眾,并且借助他們的力量擴大影響力。
(1)獲取過程
微信平臺作為信息獲取者,需要獲取來自兩種渠道的信息:一是自身已有的信息來源渠道;二是受眾反饋渠道,通過這兩種渠道及時感知與識別有效信息,并實現多方面的資源整合。
(2)加工過程
微信公眾號獲取的信息并沒有統一的規(guī)范,所以需要按照一定標準對其進行清理、整合,以變換成相關平臺和受眾真正需要的信息,另外可制定合理的信息儲存方案,優(yōu)化檢索功能,方便用戶使用。在網絡時代,除了信息獲取能力,對于海量信息的考證和加工也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對官方政務微信來說,對信息進行適當加工有助于保證其質量與有效性。
(3)再生過程
組織的決策性信息往往是在對信息進行加工、再生之后,在根據自身定位和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補充、修改等基礎上形成的。對信息編輯過程負責就是對自身和受眾負責,這樣的信息也更具系統性,優(yōu)于碎片化信息的傳遞。此外,可通過編輯過程形成自身微信平臺獨有的風格,從而更具特征與辨識度。
(4)施效過程
施效過程主要依靠控制信息產生各種“力”作用于施效對象來完成,其本質是施效對象的自我傳播過程,自我傳播的效果能直接影響施效的效果。[6]政務微信的組織傳播過程中,施效過程強調的是一種本己的對于傳播效果的自我控制,其成果與擴大影響力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
2、“雙微”合作
“微時代”的到來使微博與微信的緊密合作成為可能,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在內容、形式、模式等方面各有特點,但兩者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傳遞有價值的訊息,服務公眾,將兩者有機結合不失為提升影響力的一個途徑。政務微信“微成都”的主編任勇表示:“關注者在微信上能更好地跟我們溝通問題,我們把它發(fā)布在微博上則能形成更好的監(jiān)督。”[7]不少相關部門已經在進行“雙微”合作,加強配合與宣傳,以有力地擴大雙方的影響力,走出一條符合新媒體移動互聯網大背景下的“政民互動”高效道路。
注釋:
[1]陳超賢:《政務微信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中共青島市黨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2]董立人、郭林濤:《提高政務微信質量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決策探索(下半月)》2013 第 8 期
[3]《中國政務微信發(fā)展年度分析報告》發(fā)布,《電子政務》2014年第8期
[4]騰訊研究院:《2015微信政務民生白皮書發(fā)布》,https://www.tisi.org/Article/lists/id/4357.html,2015年12月15日
[5]李衛(wèi)東:《組織傳播行為》,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6]李衛(wèi)東:《組織傳播行為》,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7]賀林平:《政務微信悄然興起》,《人民日報》2013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