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良
摘要:目的:探討磷酸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P-EGFR)、磷酸化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P-ERK)及細胞核轉錄因子(NF-κB)在中耳膽脂瘤上皮組織中的表達。方法:選取本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中耳膽脂瘤患者28例及正常外耳道患者13例,采用Western blot(WB)免疫印跡法、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其皮膚組織當中NF-κB、P-ERK、P-EGFR的表達。結果:P-EGFR蛋白陽性表達多定位在細胞膜與細胞質,NF-κB蛋白陽性表達多定位在細胞核,二者在膽脂瘤組陽性表達率均較正常外耳道皮膚組偏高(P<0.05)。經WB免疫印跡法檢測得知,中耳膽脂瘤組P-ERK、P-EGFR與NF-κB的表達量相比正常耳道皮膚組,表達量均有顯著升高(P<0.05)。結論:于中耳膽脂瘤上皮中,P-EGFR、P-ERK與NF-κB的表達均有增強,在此病癥形成與發(fā)展中,P-EGFR/P-ERK/NF-κB信號通路可能其重要作用。
關鍵詞:P-EGFR;P-ERK;NF-κB;中耳膽脂瘤
中耳膽脂瘤實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耳科常見病,盡管為良性,但卻有著較強的復發(fā)性、破壞性與侵襲性,且有著并未明確的發(fā)病機制,有報道[1]指出,此病發(fā)生可能與膽脂瘤上皮細胞的凋亡、紊亂、過度增殖相關。伴隨當今分子生物技術的持續(xù)更新與完善,膽脂瘤發(fā)病機制當中,細胞因子所起到的作用越發(fā)受到重視。本文針對中耳膽脂瘤的上皮組織,就磷酸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P-EGFR)、磷酸化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P-ERK)及細胞核轉錄因子(NF-κB)在其中的表達情況作一探討。
1.材料與方法
1.1組織標本與試劑
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選取本院收治的28例后天性中耳膽脂瘤患者,將其當作觀察組,另選取15例外耳道正常患者為對照組,均取其皮膚組織標本,將一半用石蠟包埋并切片,并蘇木精-伊紅進行染色,而另外一半則放置到液氮中,當作WB的實驗組織標本。
試劑為:ECL發(fā)光液(美國Thermo pierce)、RIPA裂解液(北京普利萊)、鼠抗人P-ERK單克隆抗體、兔抗人P-EGFR多克隆抗體(均購自SantaCruz公司)。
1.2實驗方法
1.2.1免疫組織化學實驗
先進行烤片、脫蠟、水化等操作,基于0.01M枸櫞酸鉀緩沖液持續(xù)高壓下,實施抗原修復。利用山羊血清實施有針對性的抗原封閉,然后,孵育一抗,放入冰箱中(4℃)。過夜后,第2d復溫,使其溫度達室溫,用PBS進行浸泡,然后孵育二抗,時間為15min,采用PBS進行沖洗,后于室溫下,對辣根酶標記鏈霉卵白素進行孵育(時間為15min),PBS進行沖洗。利用二氨基聯苯胺(DAB)進行染色,于顯微鏡直視下,對反應時間進行控制。已知曉的陽性切片當作陽性對照,而將PBS緩沖液代替一抗當作陰性對照。
1.2.2WB免疫印跡法
取組織,用冰將PBS預冷,后對組織進行清洗,在勻漿器中,將RIPA裂解液加入,對組織進行反復研磨,直至組織塊消失。放在冰上,裂解蛋白,時間為30min。移到離心管,12000rpm,溫度為4℃,時間為15min,離心處理,轉移上清液,備用。對蛋白濃度進行檢測,實施配膠、上樣等操作,調節(jié)濃縮膠電泳的電壓,即80V,將分離膠的電泳電壓控制在120V,當溴酚藍電泳到離膠底大約1cm時,將電泳終止。孵育一抗、二抗,用ECL 化學發(fā)光液顯影,用定影液將顯色終止。曝光底片后,掃描操作,專業(yè)灰度分析軟件(quantity one)分析。
1.3統(tǒng)計學處理
SPSS20.0處理數據,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結果
細胞膜與細胞質為P-EGFR蛋白陽性表達的主要定位處,其于膽脂瘤組陽性表達率為57.14%(16/28),較正常外耳道皮膚組10.71%(3/28),顯著偏高(P<0.05)。NF-κB蛋白陽性表達多定位在細胞核,其于膽脂瘤組陽性表達率為71.43%(20/28),相比正常外耳道皮膚組10.71%(3/28),明顯偏高(P<0.05)。經WB免疫印跡法檢測得知,中耳膽脂瘤組P-ERK、P-EGFR與NF-κB的表達量相比正常耳道皮膚組組,表達量均有顯著升高(P<0.05)。
3.討論
EGFR實為一個具有比較明顯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且大小為170kDa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由三部分組成,即胞內區(qū)、跨膜區(qū)與胞外區(qū)。當胞外部分結合配體后,能形成P-EGFR,將下游信號通路激活,因而可以加速細胞增殖、遷移等[2]。而對于ERK蛋白而言,其實為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亞家族,在相關成員當中,當前研究最多的是ERK2、ERK1。從根本上來講,在整個Ras/Raf/MEK/ERK信號通路架構當中,ERK1/2為其基礎構成,其能夠與細胞表面受體轉錄因子相結合,由細胞漿向細胞核內進行轉移,對重要蛋白活性加以控制,最終達到調控細胞周期、凋亡及增殖的目的。對于NF-κB來講,其作為一種轉錄因子,提取于B淋巴細胞當中,其能夠參與許多基因的調控,還參與免疫反應、炎癥反應,對細胞增殖、轉化具有調節(jié)作用,還能加速腫瘤發(fā)展[3]。本文針對中耳膽脂瘤患者,就上述物質在其上皮組織中的表達作一分析,由結果得知,P-EGFR、NF-κB在膽脂瘤組陽性表達率均高于正常外耳道皮膚組。而經WB免疫印跡法檢測現實,中耳膽脂瘤組P-ERK、P-EGFR與NF-κB的表達量均高于正常耳道皮膚組。提示P-EGFR、P-ERK與NF-κB的表達在中耳膽脂瘤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強,江紅群,陳亞琴,等.長鏈非編碼RNA HOTAIR在中耳膽脂瘤中的表達[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31 (4):250-253.
[2]沈景秋,許昱.中耳炎患者膽脂瘤中轉化生長因子α的表達水平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 (9):1277-1279.
[3]郝艷,李珂,王建亭,等.NF-κBP65和caspase-3在中耳膽脂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2 (4):2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