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剪梗,然后蓬勃生長。
文/劉墉
我有一位朋友,他插在瓶子里的花,總能比別人維持得久。我問他的方法,他說得簡單,只要每天換水,并且把花梗剪去一小截就可以了。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之后不能吸收水分,就會容易凋謝。
由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如果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四周,革除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吸收精神的食糧,保持一顆純慧的心。
微小的生命,可能蘊含起死回生的力量。
文/許厚全
懸崖當前,那些體積、重量龐大的動物會心生恐懼——趕緊止步。然而,蒲公英的種子縱身躍下懸崖,會由此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天地,然后扎下根來,開花、繁衍。一粒塵埃、一枚羽毛,也會獲得重新起飛的機會。
我喜歡看這些輕微、渺小的事物,在巨大的危險面前起舞、飛翔。
十月的手,八月的潮濕,九月的雨。
文/鄭愁予
萬線的風箏
被港外的青山牽住了
那原是波浪的形質
正飄飄搖搖地
偶然,有人舉出十月的手
卻感嘆握來八月的潮濕
是的,既不能御風箏為家居的筏子
還不如在小醺中忍受,青山的游戲
透過文學,看到生活之外的詩與遠方。
文/梁曉聲
我個人覺得,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文學可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人類絕不會是因為文學這件事很糟糕、文學刺激、文學里邊有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完全不能做到的,或者文學里有我們心里想而不敢做的,我們看文學才過癮。我估計人類最后恐怕還是因為,閱讀文學會使自己的休閑時光變得更豐富一些。
閱讀文學可以和各式各樣的人有所交流,甚至成為朋友,文學里的朋友可能比現(xiàn)實中的朋友更值得我們尊重。說到底,文學作品不僅寫了現(xiàn)實中的人是怎樣的,還寫了人在現(xiàn)實中應該是怎樣的。
這是在我快60歲的時候,重新回過頭來反觀我讀過的作品,才突然悟到的。比如雨果、托爾斯泰、狄更斯,他們筆下的人物都是給我們提出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是那樣的一個參照。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才明白寫作的意義,我想這可能是一些年輕的寫作者還沒有意識到的,也是我想分享給他們的。
心為總干,保持健康人才健康。
文/豐子愷
花臺里生出三枝扁豆秧來。我把它們移種到一塊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個棚,以扶植它們。每天清晨為它們整理枝葉,看它們欣欣向榮,自然發(fā)生一種興味。
那蔓好像一個觸手,具有可驚的攀援力。但究竟因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發(fā)展,有時會鉆進竹竿的裂縫里,回不出來,看了令人發(fā)笑。有時一根長條獨自脫離了棚,顫裊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個摸不著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憐。這等時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個月之后,滿棚枝葉婆娑,棚下已堪納涼閑話了。
有一天清晨,我發(fā)現(xiàn)豆棚上忽然有了大批的枯葉和許多軟垂的蔓,驚奇得很。仔細檢查,原來近地面處一枝總干,被不知什么東西傷害了。未曾全斷,但不絕如縷。根上的養(yǎng)分通不上去,凡屬這總干的枝葉就全部枯萎。
老師,節(jié)日快樂,您辛苦了!
文/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譯文:綠野堂開著就占盡了萬物的精華,路過的人說那就是裴令公的家。您的學生像桃李一樣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