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均平 原東方汽輪機廠副廠長
1964年,我39歲,在哈爾濱汽輪機廠(下稱“哈汽”)做銷售工作,職務是廠工會第一副主席。
五六月份,廠黨委找我談話,讓我去搞“三線”建設,但當時包括廠領導在內,“三線”建設的內容是什么,怎么搞,大家都不知道,說上面以后會通知,反正就在西南、西北這兩個地方。
同年10月,原第一機械工業(yè)部(下稱“一機部”)通知我們去西北看廠址。
工作組由一機部一位副部長帶隊,大概有二三十人吧,包括一機部相關部門、哈爾濱三大動力廠(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等。這時已經(jīng)知道,我們哈爾濱三大動力廠要負責西北地區(qū)發(fā)電設備的“三線”建設籌備工作,不是把廠子搬遷過去,而是在“三線”建設一個新的汽輪機廠,實行的是三包政策:包建設、包人員、包設備。
工作組到了西北后,分頭看,在甘肅、青海看了好多地方。
1965年2月,國家決定哈爾濱三大動力廠負責在西南地區(qū)進行“三線”建設。同年3月,我又參加了一機部的工作組,到四川去選址。
當時選址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進洞”,所以到了四川后,我們就在四川省機械廳和相關設計部門人員的陪同下,專門到山區(qū)去選址。
每看一個地方,工作組就要討論一下:這個地方能不能建廠,建什么廠。主要考慮的是交通是否便利,空間格局能否把廠房布置起來,是否有發(fā)展的余地等情況。
我們先在成都周圍的山區(qū)看一看,然后去了綿陽市的江油縣厚壩,經(jīng)過討論并上報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下稱“三線委員會”),確定把新的鍋爐廠放在此地(后來因為厚壩山太多,交通不便等,鍋爐廠就搬到自貢去了),然后又到綿竹、旺蒼等地去看廠址。
當時在綿竹縣漢旺、馬尾、九龍一帶的山區(qū),我們看了兩三天,覺得這一帶比較適合建設新的汽輪機廠。
我們商議后上報三線委員會,建議在漢旺、九龍一帶建設新的汽輪機廠,得到了認可。之后,我就回哈爾濱,向廠里做了匯報。
在四川選址,我們跑了很多地方,總體來說,地方上是很歡迎的,當然,個別地方不一定非常熱情,感覺是為了完成任務。
因為當時的副食品供應比較緊張,他們有顧慮:“你們這么大一個廠子,過來以后,職工工資又高,還要我們供應副食品?!笨赡軙行毫Π?。和現(xiàn)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是不一樣的。
從四川回來后一個多月,一機部下文,讓我們廠組織50名職工負責新汽輪機廠的籌建工作。接到通知后不到一個星期,在1965年6月初,我就帶了8個人,搞技術的、管財務的、搞基建的、管生活的等,先期來到漢旺。
為什么這么快?因為當時毛主席講,“三線”建不成,他睡覺都睡不好。
我們8人在漢旺的小旅館住下,管住不管吃,白手起家,先做基本建設的準備工作。吃飯問題相對容易解決,我們在當?shù)孛旱V搭伙。我們在小旅館住了三四個月,廠里陸陸續(xù)續(xù)來的人多了,小旅館住不下了,我們就開始租房子。
我們先租了當?shù)剞r民的兩棟草房,總共有一二百平方米,又通過宗教管理部門租了漢旺的一座火神廟,有三四百平方米。
1965年國慶節(jié)期間,我們就搬到火神廟里去了,后面住人,前面辦公,和菩薩一起辦公。這座廟當時很破舊、潮濕,蜘蛛網(wǎng)、老鼠、蛇很多,晚上經(jīng)常有蛇爬到床上來;門窗也關不嚴,晚上山風直往里吹,很冷,下大雨時屋內還漏水。喝的是溝里的水,吃不上高粱小米,天氣又潮濕,經(jīng)常下雨,道路泥濘不堪,很容易滑倒。
和我們在哈爾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相比,這里的條件很苦,生活上也不習慣。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
參加新廠建設的還有上海汽鍋廠的100名技術人員,他們剛來時沒有房子住,就在廠門口的空地上搭好幾排蘆席棚,地下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地,就開始產(chǎn)品實驗和材料實驗了。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樂觀地給它取了一個名字:東汽南京路。
當時,我們的口號是:“先生產(chǎn),后生活”。建設“三線”,搞工業(yè)現(xiàn)代化,我們都感到非常的光榮,有一種使命感。
1966年上半年,施工隊伍開始進入漢旺,11月份正式開工建設。這時,我們在當?shù)匾呀?jīng)有七八十人,部門配備也相對齊全了。
當時廠名還沒起好,因為電報掛號是401,所以大家就叫它401廠。
1966年后,一機部經(jīng)過討論,廠子正式命名為“東方汽輪機廠”(下稱“東汽”),可能有屹立東方、東風壓倒西風的意思吧。我們哈爾濱三大動力廠在四川建設的新廠都叫“東方××廠”。
建設東汽,我們真是有股“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
沒有吊車,我們就用麻繩把機器設備拴牢,肩膀拖著繩子往下拉,硬是把4米刨床和幾臺車床安裝到了車間里。這就是“三線”建設中著名的“一條麻繩鬧革命”。
1971年夏天,漢旺天降暴雨,山洪暴發(fā),奔涌而下的泥石流把縱貫東汽廠區(qū)長約500米、寬4米、深達3米的陰山溝全部填平,許多廠房進水,20余臺大型關鍵設備被浸泡,泥石方量達6000多立方米,使工廠蒙受損失達32萬余元。我們手拉肩扛,用了一周多的時間將其清理完畢。
本來我們計劃兩到三年建成新廠,但因為1966年“文革”開始,最終花了8年才把廠子建好。
1974年東汽建成投產(chǎn)時,我們的職工已經(jīng)達到2000多人,哈爾濱過來的有一千二三百人,此外在本地也招了一些徒工。
建設東汽,國家前前后后投資了1.8個億,當時哈汽的資產(chǎn)規(guī)模是2億元左右,我們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在荒涼的龍門山脈腳下重新建了一個大中型的汽輪機廠。
1975年,第一臺200MW汽輪機在東汽順利誕生。
現(xiàn)在,東汽已經(jīng)是一個年產(chǎn)值過百億、銷售收入過百億的大型骨干企業(yè)。
回想當年,獻身“三線”建設,我感到很光榮。
(本文為《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09年的報道)
編輯:張偉 zhangwei@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