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浩
文字時常是不可靠的,尤其對寫作的人而言;情書則時常是更不可靠的,比方說對戀愛過的人而言。因為愛情會消失,而文字中有虛妄。在這一點(diǎn)上,藝術(shù)家與常人無異。
然而,在蕭伯納和愛蘭·黛麗之間所發(fā)生的,長達(dá)30年的情書往來,卻驗證了另外一個事實,即,先有杰出的人存在,然后才有值得珍重的事情發(fā)生。
他們開始通信的時候,都已是聲譽(yù)卓著的中年人,洞曉人類和自身的弱點(diǎn),卻每每懷著同情和憐憫。他們不愿成為情欲的奴隸,也不曾懼怕愛情的到來。愛情對他們二人來說,不是焚燒一切的山林烈火,而是涓涓不息的流水。他們隔水相望,隔水而行,彼此溫柔相待,彼此節(jié)制。在他們通信最為熱烈的那幾年,他們的寓所雖然距離很近,卻不曾私下秘密會面。他唯有一次接觸過她,是在他的劇作《布拉斯龐德上尉的轉(zhuǎn)變》演出的第一夜。他在儀式上吻了她的手,那是他第一次不是從觀眾席上遙望,而是面對面地見到她。但也僅此而已。自始至終,他們只通過不可靠的文字相互表白、傾訴,卻留下了一段最為可靠的感情。在蕭伯納與愛蘭·黛麗的愛情故事中,不曾有清晰可辨的高潮和結(jié)局,它就像河水一樣,只是一直靜靜地流淌下去,直到被突如其來的海洋打斷。
他們攜手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證明愛情中最好的東西,可以存在于紙上。多年后,蕭伯納給自己的這本情書集作序,他在序言里說:“也許有人埋怨這一切都是紙上的。請他們記住,人類只有在紙上才會創(chuàng)造光榮、美麗、真理、知識、美德和永恒的愛?!?/p>
1918年,當(dāng)愛蘭·黛麗已經(jīng)70歲而蕭伯納也已61歲的時候,他寫信給她:“在我的心坎里,沒有一個女人可以代替你的位置。我以往對你說過的一切最輕佻、最放蕩的話,現(xiàn)在依然有效,我一句也不收回。我是無可救藥的?!?/p>
(夕夢若林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竭盡全力的輕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