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時雨
“等待它們由青澀走向成熟健碩,走向沉著,走向平和,走向慈愛,最后走向絲竹俱全的口中交響,卻又吞咽得百曲皆忘。”
——題記
世界文化的激蕩中,我最要稱頌的是中華文化。沒有一種文化有中華文化這樣悠久深遠、一脈相承的歷史積淀,也少有一種文化有中華文化這樣深刻綿長、意韻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
泡一盞普洱,我望著透著紅棕色的茶水,卷曲著的茶葉慢慢沉下,這也是中華文化中濃厚而豐富的一隅。
或許有人偏愛綠茶的清閑淡雅,淺嘗一口,如若山間晨露未晞之時,第一口新鮮的空氣溢滿胸膛;也許有人鐘愛紅茶的濃郁醇香,微呷一口,好像遍野的鮮花綻放在唇齒之間。但余秋雨先生卻獨鐘情于普洱茶,看著“淺棕色漾出,喝一口,卻有一種陳舊的味道”。我想他緣何愛那陳舊的味道?或許陳舊是一種積淀,像年邁的老者儲蓄的智慧,綠茶雖清新,卻幾口輒止,消失得無影無蹤,烏龍茶雖濃郁,熱烈后卻不曾彌留,只有普洱茶繾綣,陳釅暖潤,余香縈繞,那香氣的厚度,成就非凡的魅力。
要知道普洱茶怎樣有這陳舊的味道,那應(yīng)該是發(fā)酵這一關(guān)了。所有茶中,大概唯有普洱擁有漫長的發(fā)酵過程,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更加漫長。時間愈加積累,口味愈加升級,香味漸入佳境。它不用擔(dān)心保質(zhì)期,時間愈久,它愈是珍貴,而得歲月磨,修得時光煉,方才顯出該有的品質(zhì)。關(guān)于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單從美的角度來說,普洱茶沒有綠茶精致的嫩芽,也沒有烏龍茶漂亮的葉片,它顯得那樣普通而不起眼,甚至有些低劣,“粗枝大葉”被壓成結(jié)實的茶餅,看上去蓬頭垢面,“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味習(xí)性”。它經(jīng)歷的是“野蠻生長”,“離不開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數(shù)十載春秋的‘土著風(fēng)貌以后,卻于默默中更顯現(xiàn)大潔大凈的沉香?!?/p>
這是屬于大自然的美,同樣是屬于人類的美,我們應(yīng)該感謝那曾經(jīng)的“魯莽遭遇”,感謝不平坦的征途,讓我們平凡的人生歷久彌香,感謝生命中的發(fā)酵帶來豐厚的積淀,感謝平凡樸素鋪墊起生命的厚度。沉痛后必有反響,沉靜后愈加醇香,只有經(jīng)歷了那粗枝大葉的過程、蓬頭垢面的一生,才愈見光輝,在褪去青澀之后,散發(fā)最悠長久遠的馨香。
人與自然,和諧共通,在最樸素的自然里,卻孕育著最為深刻的人生哲學(xué)。去泡一盅普洱吧,品味唇齒間的醇香,體驗一種獨特的人生滋味,欣賞一種別樣的人生風(fēng)景。
‖安徽省銅陵市第一中學(xué)‖指導(dǎo)教師:張賢超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清新淡雅的一脈,由茶及事,以茶喻人,更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們不變的情懷。而茶也因為品類的不同,被賦予了各不相同的精神內(nèi)核。普洱茶就在余秋雨先生的口中,有了“數(shù)十載春秋的‘土著風(fēng)貌以后,卻于默默中更顯現(xiàn)大潔大凈的沉香”的獨特風(fēng)韻,也成就了它與眾不同的非凡魅力。
普洱茶的確不像很多或香軟、或淡雅、或清新的茶,它濃艷熱烈,陳釅暖潤,憑著發(fā)酵后那種陳舊的積淀,如年邁的老者儲蓄的智慧般,釋放著最悠長久遠的馨香,這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屬于平凡人的“魯莽遭遇”,更像在踏平不平坦的征途后,由平凡樸素鋪墊起的生命的厚度?!叭伺c自然,和諧共通,在最樸素的自然里,卻孕育著最為深刻的人生哲學(xué)?!?/p>
就像散文家李漢榮所說的,一杯茶,由濃郁到平淡,由淺嘗到深品,永遠有品頭,永遠品不到盡頭。
【適用文題】品味;讓茶香走進心靈;茶里的中華文化……(小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