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松
(上海戲劇學院,上海 200040)
2015年9月,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時第一次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理念提出的宗旨是為了實現(xiàn)世界和平穩(wěn)定,主張各國共謀發(fā)展、合作共贏,它為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難題和全球治理秩序問題提出了“中國倡議”和“中國方案”。在此之后,習總書記在各種不同場合多次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傳播,甚至被寫入聯(lián)合國文件。
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廣為國際社會所熟知,成為國際輿論焦點,國家媒體紛紛發(fā)表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報道和評論。但是,盡管國際傳播的普及度較高,國際社會對這一理念的認同度卻比較低。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普遍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威脅論”的現(xiàn)實寫照,美國學者曾發(fā)文指出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為建構后美國世界秩序做鋪墊[1]。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也對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充滿質疑和焦慮。在當今國際輿論場中,國際社會的困惑、質疑甚至惡意曲解的態(tài)度為這一理念的國際傳播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從傳播渠道上來看,目前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了解主要來自我國官方媒體的報道以及元首外交、主場外交等形式。從傳播效果來看,以官方為傳播主體的國際傳播效果不佳,極易令國際受眾當作政治宣傳手段,從而產生反感情緒。
因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應該依托更多樣化的傳播載體,通過非政府組織、文化交流協(xié)會等多元化傳播主體,憑借更靈活多變、親切生動的話語風格來實現(xiàn)更廣泛的覆蓋和更易被接受的傳播效果?!叭祟惷\共同體”的傳播和構建過程中,文化的相互交融能加深各國對彼此文化與歷史的了解,是協(xié)調各國的基礎。在此時代背景下,電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與傳播應被賦予重要使命。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憑借其獨特的“講故事”的敘事能力、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視聽聲效手段,成為各國輸出本國生活方式、思想價值觀等軟實力要素的重要載體。美國、日本等國較早開始以影視動漫產品向全世界輸出其文化和價值觀。以美國動漫科幻電影為例,內容多數(shù)為宣揚美國救贖世界的使命觀和充滿美式英雄主義、個人主義等美國文化價值觀元素。美國“大力水手”的動漫形象與“星條旗”政治要素符號結合,大力水手在重要時刻都要揚起星條旗,還有“漫威”系列電影中的“美國隊長”形象也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又如美國科幻電影《獨立日》《復仇者聯(lián)盟》《2012》等電影情節(jié)最后都是以美國人拯救世界的結尾結束,這樣的動漫和電影議程設置無疑向全世界宣傳美國“超級大國”的政治身份和地位以及霸權主義文化。日本政府對動漫文化的推動行為也可以從眾多日本動畫片的內容中窺見一斑。早在二戰(zhàn)期間,日本軍部就出資制作“桃太郎系列”動畫片《桃太郎·天降神兵》《桃太郎·海上神兵》等,表面娛樂的背后其真實意圖則為太平洋戰(zhàn)爭做政治宣傳[2]。針對國外影視動漫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王岳川在其訪談錄《文化輸出》一書中指出,“由于文化殖民、語言殖民導致的我國文化自卑情結必須得到改進,否則我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將處于劣勢”[3]。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方面,通過電影創(chuàng)作,可以把民族性話題轉換成世界性話題,找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人類共通的情感契合點,打破跨文化傳播壁壘,最終達到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中詮釋的親情、對生命的渴望、戰(zhàn)勝疾病的希望以及高尚的犧牲精神讓中外觀眾產生了共鳴,因對情感共同體的契合點把握準確而獲得了成功。《流浪地球》也從感性、情感的層面來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通過父子情、兄妹情、戰(zhàn)友情的人設關系和犧牲精神進行共情傳播,尤其剛子和姥爺?shù)臓奚?、吳京開動空間站撞向木星的犧牲兩處情節(jié)設置,無論本土受眾還是國外受眾都潸然淚下,達到了“情感共同體”傳播的效果。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用體育文化的方式講述勵志故事,其中女主角堅忍不拔的品格引發(fā)世界觀眾情感共鳴。日本動漫產品和電影在中國的傳播也積極尋找與中國文化相近的元素,例如人與自然融合、環(huán)保主義、忠誠的武士道精神等東方共通的價值符號。美國電影《火星救援》雖然仍是描寫西方主導世界秩序的科幻影片,但在面臨飛船損毀、環(huán)境惡劣的情境設置中,加入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提供可攜帶到火星的火箭“太陽神”元素,旨在與中國觀眾產生共鳴,形成良性互動。由此可見,電影作為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藝術,應該成為傳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載體”。
在如今經濟與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電影創(chuàng)作不僅要跟人類的命運、人類的文明相關聯(lián),還要用深厚的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根基來支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人的自我塑造價值觀、社會交往準則、世界觀、自然觀以及家國情懷等為影視創(chuàng)作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從人的自我塑造價值觀來說,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展現(xiàn)了中國人追求的士的精神、俠的精神、君子的精神,《臥虎藏龍》在國際市場上的勝利開拓了我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先河。從社會交往準則、道德修養(yǎng)層面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含仁愛、忠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念。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國產電影《喜盈門》突出的尊老愛幼、寬厚仁愛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對于當時社會公德的建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世界觀、自然觀和家庭觀的層面來看,有“和而不同”“天下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態(tài)度,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以及中國傳統(tǒng)神話“精衛(wèi)填?!薄坝薰粕健钡却淼呐c惡劣環(huán)境抗爭的觀念,有“以胸懷天下為己任”也有“落葉歸根”的情結[4]。美國電影《阿凡達》中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超越自我的主題就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思想,為我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昂秃衔幕薄疤煜掠^”代表著中國人的處事準則和基本價值取向?!叭祟惷\共同體”倡導的各國包容互鑒、求同存異、可持續(xù)發(fā)展、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合作共贏等理念也都應是題中之義。
因此,國產電影要更好地闡釋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文化基因”,讓中國文化“穿”上不同的外衣。香港導演唐季禮指出:“中國功夫聞名全世界,可是打動人的核心不是拳頭,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字和‘俠’的精神?!?/p>
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反恐、戰(zhàn)爭、災難、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各國在謀求本國發(fā)展時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痹陔娪皠?chuàng)作方面,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世界安全問題、環(huán)境危機問題、反恐、戰(zhàn)爭等一直作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題材。例如:電影《英雄》傳達的“天下觀”“和平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電影《流浪地球》中,國際空間站里面不同國家的人說著不同的語言,在面對災難時全世界的人們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災難。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和30億人的家園,不再是不同個體、種族之間的沖突,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電影《長城》中所體現(xiàn)的“犧牲”“信任”精神也是中外受眾的情感契合點,使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超越種族、地域和文化隔閡合作,在面對怪獸的挑戰(zhàn)時發(fā)生“我們不是一類人”到“我們是一類人”的思想轉變[5]。這些電影訴諸人類共通的情感訴求,注入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然而,中國電影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方面把握中國話語、中國表達的國際傳播主動權。中國科幻電影應深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災難救援、全球危機治理相關題材方面展示“中國方案”。近年來,許多美國科幻電影架構人類無法在地球上繼續(xù)生存的預設,以《火星救援》《星際穿越》《復仇者聯(lián)盟》等為代表,表達的都是好萊塢式個人英雄主義的救贖。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初國產電影《流浪地球》詮釋了在面對世界性的巨大災難時,中國人為解救全人類提供了與西方不同的中國方案,即與個人英雄主義相對應的集體主義精神,成功傳播了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读骼说厍颉返某晒χ幨羌韧癸@了中國的擔當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刻畫了“中國方案”在全球行動和國際合作上的意義,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不能僅限于理念的影視傳播,更要結合我國電影“走出去”的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影加速了與世界電影的合作,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合拍現(xiàn)象愈來愈多。中外合拍電影自開始的那天就帶有“開展對外電影合作,服務國家外交”的國家使命。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和中外電影合拍的實踐相得益彰。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中外電影合拍提供了更豐富、更容易克服文化差異的合拍主題,例如人與自然的關系、全球治理、人類共同命運等重大議題;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國外電影受眾對我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共情”,加深認同感。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明和價值觀不同,因此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影視傳播,要根據(jù)不同區(qū)域和國家的受眾觀影習慣和話語體系進行區(qū)分,從兩國人民共通的情感和感興趣的案例為切入點,以對象國家受眾容易理解的影視話語方式進行傳播,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從而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隨著我國周邊外交推出了“親、誠、惠、容”的理念,謀求共同發(fā)展、共同參與、共同獲利成為我國周邊國家共同的發(fā)展目標。因此,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韓國和日本與我國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從古至今,我國與日韓都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和思想融合,并且與我國的電影產業(yè)發(fā)展有相當大的關聯(lián)。[6]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影視傳播,首先從儒家文化圈著手,通過電影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