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俊 徐 明
(1.江蘇師范大學 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9;2.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9)
在人類科學發(fā)展史中,科學現(xiàn)象離不開科學家們假想與猜想,而電影是科學最佳表達的載體。所謂科幻電影是來自尚未揭示科學原理或科學現(xiàn)象,用電影載體對內(nèi)容進行虛構(gòu),并具有一定科學依據(jù)的幻想類電影[1]??苹秒娪白畲筇卣魇墙⑻摶玫囊曈X奇觀,開創(chuàng)一種電影神話故事,并與觀眾產(chǎn)生一種完美幻想性關系。1902年法國魔術大師梅里愛拍攝了《月球旅行記》,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故事以人類登上月球的奇異幻想,開啟了科幻電影類型的創(chuàng)作先河。其后德國工業(yè)技術快速提升,加速了科幻電影攝制技術的改造,代表作《大都會》制造了大量影像視覺奇觀效果,而被譽為科幻電影技術革新的時代??苹秒娪罢嬲d盛于20世紀30年代,好萊塢推出的《科學怪人》《化身博士》《金剛》《星球大戰(zhàn)》《第三類接觸》《超人》《E.T.外星人》等新型系列科幻影片,推動科幻電影步入黃金時代。究其原因,一方面電影制作中充分利用高科技、電腦特技和三維動畫等技術,制造出令人驚心動魄的視覺體驗;另一面科幻電影題材領域與影像視聽表現(xiàn)力獲得拓展,使嚴謹科學性和預見性幻想在科幻電影得到快速發(fā)展。
科幻電影是早已定型的一種類型影片,100多年的發(fā)展史中,獲得了廣大觀眾的普遍認可。新科學技術發(fā)展時代下,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題材進入大眾視野中。本文試圖從星際太空、魔幻異物和人工智能三類科幻電影題材中,就科幻電影描繪未來世界情境的敘事方式,背后蘊藏的文化哲理等問題進行探討,解析科幻電影獨特敘事方式及藝術魅力。
在科幻電影中,星際空間視覺圖景往往是銀幕上最重要的題材影片,人類早就幻想著有一天能夠登上浩瀚神秘的星際太空去旅行和探險。1902年就出現(xiàn)了《月球旅行記》及1935年《地球爭霸》等星際科幻影片,其后,星空科幻電影快速發(fā)展,經(jīng)典影片有《宇宙訪客》《第三類接觸》《E.T.外星人》《星球大戰(zhàn)》等系列。這類電影多數(shù)以外星太空為背景,揭秘宇宙太空的神秘面紗,探索博大精深的宇宙太空奧秘,滿足了人類去宇宙太空中旅行的需求。被譽為科幻電影史上里程碑式影片的《2001:太空漫游》,由英國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講述人類在技術至上的時代中,面臨諸多前所未有挑戰(zhàn)。影片敘事中反復思考著人類到太空宇宙中探險,再到人類在宇宙星球中尋找自己生存空間,暗喻人類生而復死與死而復生的生命哲學輪回。電影敘事節(jié)奏緩慢,沒有大牌明星出演,但科技創(chuàng)設出一種空寂、玄想、深邃的星際太空奇觀,令故事充滿著戲劇性、懸念性。影片中畫面干凈簡潔,長鏡頭意味深長,圖景史詩般壯麗,營造出一種人類在星際太空中漫游的情境,促使人類預見性反問人類文明、人類價值、人類發(fā)展等問題。
人類與外星生命的接觸和交往,也是科幻電影最熱門題材之一。外星際探索是人類對另一遙遠世界的展望,科幻電影領域也從不落后。外星人入侵帶給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的第二熱潮,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詹姆斯·卡梅隆執(zhí)導的《深淵》及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zhàn)》系列等,均屬于這類題材。1977年推出的《星球大戰(zhàn)》講述了銀河星系中的一批邪惡者,奪權(quán)推翻銀河共和國,建立銀河帝國。公主萊阿為首的反抗暴政者,遭遇到叛逆者鎮(zhèn)壓并被囚禁。正義青年魯克決定聯(lián)合一批反抗暴政的同行者,從叛逆者手中營救出公主萊阿,與邪惡展開激烈戰(zhàn)斗。影片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大量應用了高科技制造出外星際奇異美景和精彩恢宏場景,新穎特效制成宇宙飛船、激光、機器人及各式各樣的外星生物體。影片故事簡單,視覺藝術獨特,充滿人類戰(zhàn)勝邪惡勢力的深刻哲學文化內(nèi)涵。同樣,1982年推出的《E.T.外星人》,從兒童視點來表現(xiàn)電影時空,以小男孩艾略特幫助外星來客返回為主線,借助敘事幫助觀眾記憶某些有特殊印象的童年場景,通過“兒童情結(jié)”召喚起觀眾童年意識,使觀眾心理認同電影所表達出的童年純真、包容、理解等主題,認同影片表達的美好想象和人性光芒。
星際文明系列科幻題材電影,用豐富想象力和新奇特效創(chuàng)造出宏偉壯觀的外星際場景,制造出異常逼真的星際太空景色,滿足了人們求異探奇外星際的心理欲望,成為好萊塢科幻電影系列中最為典型的題材種類。
科幻電影發(fā)展近100年歷程中,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人類到宇宙太空旅行,也給人類帶來更多生物技術思考。外星人、克隆人、異種人、異源人等新科學假想不斷出現(xiàn),使科幻電影有了更多新題材資源。在魔幻異物制作的生物學科幻電影中,較有代表性是《侏羅紀公園》《異形》《第六日》《迷霧》《生化危機之啟示錄》《異星覺醒》等影片。
人類經(jīng)過長期探討,克隆技術在生物體內(nèi)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個體組成的種群[2]。生物技術制造克隆人自然成為科幻電影重要題材之一。1982上映的《銀翼殺手》,講述未知的2019年,洛杉磯將會變成烏煙瘴氣災難之地,人類制造了諸多克隆人來為人類工作,這些克隆人與真實人一樣有思想情感,卻生性殘暴,生命周期僅有四年,人類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渴望留戀“人類生命體”就將其毀滅。影片主角戴克便是一個專門追殺變節(jié)克隆人的殺手,肩負著追殺叛逆克隆人的重任。但某日他遇到克隆人瑞秋時,兩人間情感快速升溫,使主角戴克開始渴望留戀生命體。影片重點表述主角戴克與瑞秋均擁有超出常人智慧和力量,他倆為能多活幾年,不惜一切代價違背真人類命令,逃避真人類追殺。影片準確地折射人類本真人性、記憶、命運、靈魂和生存等主題,隱喻告誡人類生命短暫,要時刻珍惜生命。
當人類開始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信息技術時,拓寬了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作視野,拓展了人類異物域想象。幻想未來世界人類物種相聯(lián)系的領域,對后人類生存狀況進行探討。后人類是當代主體哲學中一個新興概念,主要是技術對肉身強化超人類主體、技術對身體替換主體和技術自身生命化人造主體探討[3]。未來是人類尚未到達的領域,科幻電影正是契合這一想象提供最直接經(jīng)驗?!懂愋巍废盗惺?979年推出的一組科幻恐怖影片?!懂愋?》影片中,充分借助星球太空中神秘聲浪、孤寂宇宙中的電腦聲響、機械聲響等展示出外太空神秘未知、空靈孤寂與陰森冰冷,彰顯出肉身之外心靈消亡的恐怖,以宇宙探索及挑戰(zhàn)制造純粹科幻恐怖影片。《異形2》與前者相比更注重劇情性,沒有恐怖的風格,采用戰(zhàn)爭片劇情描繪人類與異形間的對抗,隱含著對越戰(zhàn)的反思構(gòu)成影片的主旋律,營造出拯救與殲滅的英雄主義風格。《異形3》的影片文藝氣息更深,敘事利用交叉剪輯,弱化異形生物的恐怖形象,更多地賦予文藝色彩,對不可知的危險進行深入挖掘,仍保留著故事中異形生物對人類侵害情節(jié),反映當下人類在利用自然而不尊重自然的失衡關系。此后,《異形:契約》呈現(xiàn)未來工業(yè)設計感,以動態(tài)技術展現(xiàn)殖民飛船、UI界面、全息圖、宇航服等,恐懼感更加明顯。
《異形》系列科幻電影詮釋了人類對未知生物的恐怖,反思出人類諸多不合理的社會行為與對人工智能的哲學思考。告誡人類不要自私自大,一旦失利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失敗,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中在政治、種族、宗教、生物技術等方面,都應相互包容、平等和尊重的倫理道德。
人類本質(zhì)是什么,人類與智能機器人差異是什么,人類能否被機器人所控制,人類生命體科學幻想終究是什么。由此,人工智能的科幻電影自然成為新的關注視點。所謂人工智能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模擬人類智能,替代人類服務和心智,是一種具有人類心智屬性的計算機程序,它具有了人類的智能、意識、自由意志、情感等,但它是運行在硬件上,而不是運行在人腦中的思維[4]。特別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今天,人類非??释麢C器智能人代替人類工作,模仿人類智慧?!督K結(jié)者》《黑客帝國》《人工智能》《超驗駭客》《機械姬》《她》等科幻電影的推出,呈現(xiàn)出新的人機關系,引發(fā)了人類社會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思考。
人類本質(zhì)是什么,人類與智能機器人之間權(quán)利分配是什么,人類與智能機器人之間有界限嗎,智能機器人能否統(tǒng)治人類或控制世界等問題的反思,是人工智能科幻進行視覺圖譜化探討的重要領域。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影片,講述了人類能夠創(chuàng)造出各種智能機器人,來滿足生活所需,探索未來人類世界中,人工智能越來越能模擬真實人類,甚至讓真假人類難以區(qū)分。影片主角小戴維是科學家制造的智能人,替代家庭中失去的子女,他與人類真兒童模樣相似,擁有思想和深沉情感,渴望自己成為真正人類的小孩,獲得人類的真愛和母愛。然而,小戴維永遠弄不明白,人類制造出他后并非出于愛,而是替代需求,當人類母親擁有自己的孩子后,卻開始冷落小戴維,任憑小戴維執(zhí)著而徒勞地去追逐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由此,人們不禁陷入深思,人類本質(zhì)為何,人類創(chuàng)作“智能人”為何,并未賦予“人”的資格和“自由”,“人與智能人”關系等問題的深層探尋。人與智能人是朋友還是敵人,智能人僅是虛幻的嗎,人類是否有被其異化與奴役的可能,來反思人類社會所建立的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現(xiàn)代科技進步,人類已意識到了智能人可能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這并非人工智能產(chǎn)物自身有邪惡本性,而是因為它的“非道德性”。智能人并非生物科技,它是一種異己技術力量。愛情科幻電影《她》中,“她”是一個善解人意的操作系統(tǒng)員薩曼莎,虛擬的“她”與男主人公西奧多長時間接觸,相互展開了坦誠的溝通,使雙方都有相愛愿望。當虛擬與真實之間界限融合一起時,智能人與人類界限不斷被模糊,智能人的客體身體被消失,那么主體何以存在。影片中智能人與人類形影不離,參與到主人家生活中,照顧著主人家三代,逐漸習慣了人類生活和情感意識,臆想著有一天自己獨立生活。
而電影《機械姬》,講述了一名神秘的億萬富翁內(nèi)森,邀請一名贏得公司一項幸運大獎的程序員加利,到老板的別墅共度一周。事實上這棟別墅隱匿于林間,是一所高科技的研究所。老板邀請員工到別墅內(nèi),是對智能機器人伊娃進行“圖靈測試”。伊娃形體和真實人類無異,雖然她沒有真正情感,但有著女性魅力的身體軀殼,混跡在人群中人們根本無法辨識其差異性。當她想獨立自主,不再受人類控制,想逃離出研究所封閉空間,走向真正的人類世界,不惜利用創(chuàng)造者對她愛慕而殺害他,利用測試員愛心將他反鎖在研究室,去獲得一個自由獨立的生命體。影片質(zhì)疑人工智能人與人類區(qū)別是什么,人工智能人能否真正取代人類的思考。
總而言之,科幻電影利用了強大的超越現(xiàn)實的想象力,制造銀幕上虛擬的未來世界各種景象,點燃觀眾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尋欲望,讓人類清晰地認識星際太空、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科學知識,了解到科幻電影的藝術特性,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實力和對現(xiàn)實世界的科技創(chuàng)新的啟發(fā)、促進作用,科幻電影對人類終極命運關懷,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