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馨媛/廣西師范大學
兒童一詞,往往意味著“被教育”。出于對自身所具備能力的過分高估,成人往往難以看到兒童所具備的珍貴特質。然而兒童猶如一塊天然的璞玉,未經(jīng)世間百態(tài)的雕琢打磨,有著生機勃勃的好奇心和最純真、最質樸的生活態(tài)度。作為這個世界的“新來者”,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和新鮮感沒有被磨滅,他們所具備的非特定性、開放性也遠高于成人的,因此他們對于世界和生活會有著更加本質的認識。那么兒童之于成人到底具有怎樣的教育意義呢?
兒童是世界的“新來者”,兒童被贈予給世界,同時兒童也為世界帶來新的未來和希望,才使得人類文明有了延續(xù)傳遞的可能性,人類世界才具有不斷發(fā)展的潛能。但兒童作為世界的“新來者”,他們生來的身心脆弱程度使得成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兒童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兒童是“無知”的,是需要“無所不知”的成人去加以干預和教化的。
然而相較成人而言,作為世界“新來者”的兒童,其非特定性要高于成人,這也就使得兒童的開放性和可塑性比成人要高得多?!芭c兒童相比,雖然成人也時刻保持著開放性,也兼具各種可塑性和可能性,但成人因其習性積累和責任承擔,無論從客觀需要還是主觀意愿來說都比兒童的開放性和可塑性要低?!?/p>
我們總是習慣于按照‘我們能教給孩子們什么’來思考,其實也許我們更需要捫心自問:“我們可以從孩子們那學到什么?別忘了,他們是新來者,他們帶著我們久已失去的新鮮感和獨創(chuàng)性來到我們身邊,那么應該去學習的人,難道不是我們自己嗎?”
因此,成人應當轉變“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的思路和傳統(tǒng)觀念,面對兒童時,虛心求教。
“焦慮”是時下許多家長陷入的困境之一。出于對于孩子發(fā)展和成長的焦慮,導致家長們普遍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通過犧牲“兒童當前的幸福”換取“未來生活的幸?!保欢F(xiàn)實往往以最沉重的方式告訴我們:“我們以最好的意愿讓孩子去學習,卻教會了他們在未來生活中痛恨這些東西”。
相較成人,兒童是不帶目的、活在當下的人,他們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成人對現(xiàn)實的“逃避”,將沉迷于過去和未來“幻境”的成人拉回到“當下”,將所有藝術中最為重要的藝術——活在此時此地的藝術教給成人。正如費魯奇所言,“有一種懶惰是好的,當我和孩子們在一起時學到的:慢下來,不緊張,活在當下,享受自己。你有權利不帶目的的生活?!?/p>
然而,活在當下并不意味著徹底放棄對未來生活的準備,“任何教育都要提高個體文化的、社會的適應性,并最終使個體以健全的方式參與到廣泛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重視兒童期的獨特意義和價值,將重心安放在“此時此刻在此的兒童的生命狀態(tài)”。
兒童的生活是渾然一體的。生活于他們而言,并不是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他們做一件事情的同時,也是做一切事情的同時。他們全身心地享受當下生活。然而成人對于兒童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期盼甚至是不合理的希望。這使得成人不斷激勵兒童向成人所希望的方向發(fā)展,將兒童“塑造”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這不僅僅讓兒童失去自我,阻止兒童成為他們自己,同時使得成人脫離自己的生活,將生命的重心落在兒童身上。成人成為了兒童內心的“警察”,對兒童的發(fā)展和成長“指手畫腳”。
實際上,這是成人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手段。然而成人應該認識到“不完整”正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無法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彌補過去的遺憾來彌補內心的“不完整感”,因此成人需要接受真正的、不完整的自己,理解我們生命中“無傷大雅的笨拙”。從而能夠拋卻強加在兒童身上的不合理期望,從兒童的立場重新衡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兒童對事物的專注不帶有判斷、偏見和期待,這也就導致他們并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保持長時間的高度的集中,這可以體現(xiàn)在兒童的走路方式上:“兒童的走路方式就好像一個剛剛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原始部落的人的游蕩方式一樣……他們不停地游蕩,直到被有趣或有用的地方所吸引,比如一片他們可以砍柴的森林或一片他們可以放牧的草原。兒童就像他們一樣。不停地走,不停地發(fā)現(xiàn)是兒童的本性,這也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成人受固有的習慣或成見的限制,從而漸漸對世間萬物失去好奇和探索精神。然而兒童生機勃勃的好奇心使得他們的發(fā)散思維不斷地指向新的事物,并以一種嶄新的視角和多維度的開放心態(tài)去看待世間萬物,從而對世界產生不停的追問。正如豐子愷所言:“孩子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網(wǎng),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們是創(chuàng)造者,能賦予生命一切的事物,他們是‘藝術’國土的主人?!边@種不拘泥于一種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前身,它支撐著兒童不斷追溯事物的本質,探求世界的多樣性。就這個意義而言,兒童就是不斷刺激成人反思他們所在的這個奇妙的星球的“牛虻”,他們之于成人的意義不亞于蘇格拉底之于雅典。
YouTube上曾有一部關于兒童的動畫短片——《children》。在這個短片中,所有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灰暗的天空下,他們有著同樣的面孔、身材,嘴巴都是一個個被拉起來的拉鏈。孩子們的唯一的區(qū)別是:他們的額頭上印有不同的編號。他們每天看到的事情都是重復的、無法改變的,他們在書本上記著一模一樣的筆記,在試卷上寫著一模一樣的答案,甚至在畫紙上都畫著一模一樣的畫……
雖然這部影片運用了較為夸張的手法,但也值得我們對影片折射的內容進行深入反思。心理學家們專注研究于對兒童發(fā)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共性,提出兒童普遍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差異性”,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無法將這世界上的所有兒童都放進只強調共性的統(tǒng)一的“模具”里。然而在兒童真正的發(fā)展過程中,成人往往忽視了“差異性”這一重要的特點,忽視了每一個兒童都有著他們獨特的發(fā)展方式和特點,更忽視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美麗的藍色星球上唯一的“我自己”。
兒童之于成人的重要意義,就是提醒成人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唯一的“我自己”,重視每一個個體生命獨特的發(fā)展方式和特點,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發(fā)展目標并給予最大能力的支持和鼓勵,讓每一個唯一的“我自己”真正成為“我自己”,而不是工業(yè)社會生產出的一模一樣的“產品”。
在了解到兒童生活之于我們成人教育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夠盲目的陷入“兒童崇拜”之中。不可否認的是,兒童在最初誕生之時是作為一種“自然人”的出現(xiàn)而不是“社會人”。他們在人類社會為促進全人類更好生活而制定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人類社會的道德以及其他方面的共識相較成人而言,是缺乏認識的。
但是作為成人,我們應將這些可以促進人類更好生活的思想以兒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在適當?shù)臅r間,循序漸進地“傳達”給兒童,而不是“教”給兒童。因為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真理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是由具有懷疑精神的人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批判得來的,我們不應該讓兒童認為目前的知識就是完全正確不容辯駁的,而是應該保護他們的批判精神及對問題深入思考的愿望。
因此,成人應當轉變“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的思路和觀念,與兒童相互尊重,相互為師,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