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先生
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可以忘卻。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戰(zhàn)爭有多殘酷?
一個高贊回答瞬間讓人肅然起敬。
是一位叫做王清珍的老人,她曾經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擔任衛(wèi)生員。
1952年10月,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zhàn)役打響了。王清珍日夜奔走在前線,解救傷員。
有的戰(zhàn)友受傷了,整個臉包扎得只剩眼睛和嘴,她就自己咬碎藥片,把藥末輕輕送進戰(zhàn)士嘴里。
好不容易得來的一碗面條,她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嘴對嘴地一點點喂給戰(zhàn)友。
為了撫慰傷員的情緒,在斷水又斷糧的日子里,王清珍用干啞的嗓子唱《翻身道情》《南泥灣》,緩解戰(zhàn)友們的疼痛和思國思鄉(xiāng)之情。
一天夜里巡查的時候,一位剛從前線重傷回來的排長發(fā)出痛苦的呻吟聲,原來這位排長腹部中彈,嚴重損傷到泌尿系統(tǒng),已經不能自行排便,但是他的膀胱脹得鼓鼓的,如果再不及時處理,甚至會有膀胱脹裂的生命危險。
生命關頭,王清珍顧不得許多,她含著導尿管使勁一吸,尿液出來了,年輕的戰(zhàn)士得救了。
那一年,她才17歲。
戰(zhàn)爭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得多,在死亡面前,人的生命那么渺小,成千上萬條鮮活的生命,瞬間就能變成一具具毫無生氣的尸體。
可人又那么堅強,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要不顧一切地緊握它。
在炮火中,有無數(shù)平凡的生命,用自己的堅守,演繹著一首首壯烈的歌,他們向世人證明,即使國土滿目蒼夷,中國的百姓,也永遠不會屈服于列強的淫威。
日軍進攻安徽和縣的時候,抓到一名中國女戰(zhàn)士成本華,他們將成本華捆綁著帶到刑場,讓她觀看他們屠殺中國人的獸行。
他們想讓她害怕,讓她屈服,讓她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機密。
但她偏不。
即使被侮辱,她也寧死不屈!
面對日軍的屠刀,但她只是輕輕地活動一下被捆住太久而麻木的雙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帶著坦然的神情看著對方,毫不畏懼地面對死亡。
這張照片拍完后,成本華從容就義。
在她看來,活著能為民族解放出一份力,死了也是為了祖國大義獻身,死得其所。
她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鑄下了民族的英魂。盡管衣著凌亂,但她的人格高大而有尊嚴。
女人和孩子,素來被認為是弱勢群體,可是,在戰(zhàn)爭中,他們同樣同仇敵愾,同樣用自己的努力和尊嚴,頑強地活下去。
他們不是侵略者口中的東亞病夫,他們是一個個鐵骨錚錚、有血有肉的中國人!
日本侵略者掃蕩過后,目光所及之處,一片狼藉,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尸橫遍野。
一對夫婦不幸去世,只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懂事的哥哥緊緊地抱住弟弟,他正痛哭著要找媽媽。
親愛的弟弟,從此以后,就剩我們兄弟倆相依為命了,有哥哥一口吃的,就一定有你的。爸爸媽媽走了,我就來當你的保護傘。
在這亂世,我們也要好好地活下去,好嗎?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之后,屋外是一片破敗,屋內僅剩一張完整的桌子,這位父親用家里所剩無幾的米做好了兩碗稀粥,父親滿臉愁苦,但年幼的女兒端起來吃得津津有味。
戰(zhàn)爭確實很殘酷,民不聊生,所有的天倫之樂都在一瞬間被擊垮,只剩下痛失親人的苦楚和對明天的迷茫恐懼。
但是只要活著,就要想方設法活下去,照樣要吃飯,要生活。
用樂觀堅毅的態(tài)度面對未知的明天,哪怕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活著一天,就要體體面面迎接今天的陽光。
這樣的民族,才會有未來。
戰(zhàn)爭殘酷嗎?
當然,很多生命就此永遠地消逝,他們還沒來得及等到和平的降臨,還沒機會看看這個新的時代有多輝煌,就永遠離開了。
網(wǎng)上曾有過這樣一張圖:
我們腳下踏著的這片和平靜謐的土地,是無數(shù)戰(zhàn)士用自己血肉之軀堆積起來的。
我們今日之和平得來不易。
南京大屠殺,廠窖慘案,遼寧萬人坑,重慶大轟炸……日本人的罪行罄竹難書!
親歷過“重慶大轟炸”的張永芳老人這樣回憶道:
日軍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傷14100人,炸毀房屋3萬多幢,30所大中學校曾被轟炸。
她當時和全家一起躲在防空洞,警報解除之后,誰料敵機再次返回,并投下炸彈。他們全家人全部被埋在里面,當場死亡6人。
她至今還記得,四周樹枝上掛著親人們的衣服碎片,還有親人們的斷腳斷手斷頭,那一幕讓她終身難忘。
即使過了這么多年,張永芳老人對一切強光都有一種發(fā)自心底的抗拒與恐懼,她甚至不敢拍照,因此并沒有留下過照片。
即使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多年前戰(zhàn)爭給人留下的陰影也永生難忘,它就像一個烙印一樣,深深刻在親歷者的心中。
就像周總理說的那樣: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可以忘卻。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永遠不要經歷戰(zhàn)爭,但我們不能忘卻同胞們曾經遭受的苦難,不能忘卻戰(zhàn)士們曾經的浴血奮戰(zhàn),不能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鐵律,不能忘記應當被所有人銘刻在心的國恥。
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一個民族的尊嚴,不容褻瀆!
萬柳摘自“看書有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