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尚華 中國傳媒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在西方文化的演變中,人文精神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一種內化的精神特質,不斷探索前進,或強或弱,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表現,尤其勃興于文藝復興時期。從14世紀初至17世紀初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打著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進行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不僅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特殊階段,也是人類歷史偉大的變革時期。在這一階段中,社會主流思想由以神為本轉變?yōu)橐匀藶楸荆幕c道德發(fā)生轉型,意識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人類開始發(fā)現自我、并把個體價值的實現作為自我確證。人文主義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的核心思想,在它影響下所產生的人文主義文學,便自然而然地回歸到以人為中心的主題,其中不僅體現了人的偉大、還對人的理性有所思考。但人文主義也有其自身的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性,因此,在把握人文主義文學的精神內涵時,也要對其有所反思。
以人文主義文學為主要視點、借助人文主義這一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淺析西方人文精神在這一時期的嬗變歷程及其具體內涵,對了解西方近代文化及其歷史發(fā)展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除了經濟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這個根本原因之外,諸種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導致文藝復興新文化產生的更獨特的原因;后者對這一時期人文精神的嬗變的影響也更為直接。
在神學籠罩下的歐洲中世紀,盲目信仰、禁欲主義成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類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和生活。殘酷的統(tǒng)治階級將宗教作為工具來愚化民眾,宗教神學由作為人類外在力量的補充和人類靈魂的救贖手段逐步退化成禁錮人類精神的枷鎖。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從神本到人本的轉變,因而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的必然性。
首先,通常認為,西方真正的人文精神發(fā)端于文藝復興這一時期。但其實早在古希臘的一些最初宗教的活動和哲人的沉思里,便已表現出對人類自身內在世界的關懷,這種人文傾向,雖沒有發(fā)展成為一種“主義”,也沒有形成一種真正的“學派”,但其具有與中世紀宗教文化完全不同的人文精神。作為西方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不僅從口號上來看是文藝復興的“復興”對象,而且最早發(fā)現與肯定了人的尊嚴與地位,具有審慎和理性的特征。
其次,在中世紀,雖然宗教文化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但是城市的發(fā)展、大學的建立以及文學領域內帶有進步因素的作品都從思想文化方面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的變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同時,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也開始重新認識人的本質,他們大多從情感欲望受壓抑的角度出發(fā),反抗不合理的神學思想和僵化的宗教教條。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不僅給新時代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同時還擴展了文化發(fā)展的空間。當時的宮廷文化藝術氛圍濃郁,在社會上有極高的政治地位,宮廷的主人們也常常與知識分子們相互影響。就文學而言,早在中世紀的英雄史詩中就已經流露出一定的世俗傾向。由于它來自民間,較少受到教會和官方思想的浸染,因而更多地體現了下層人民的情感和愿望;騎士文學更是充滿著現世精神。他們對個人優(yōu)良品德與技藝的追求、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對榮譽的重視,都體現著個人主義和現世主義的鮮明特征。尤其是他們對“典雅愛情”的崇尚,更是對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思想的大膽挑戰(zhàn)和反撥。這些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出的思想特征,與市民文學在文化精神上有著共同性:它們共同體現著與僧侶文學完全不同的具有世俗性、人民性的文化價值體系。這實則表明,在中世紀,兩種文化價值體系始終是并存、卻又處在不斷的矛盾和斗爭中的。再加之在13世紀前后的歐洲封建社會內部,也已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文化形態(tài)的因子,即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作為一種完全不同于教會文學的市民文學,它本身便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傾向,反映的是作為中世紀獨特階層的城市市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
不同文化體系間的碰撞為文化精神的突變提供了可能。因此,最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便成為這一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主體思想,它是他們用以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思想武器。它既是一種以人為核心,以人性論為基礎的資產階級世界觀,又是一種維護人的尊嚴與權利,重視自由發(fā)展的新倫理道德觀。作為對神本主義的批判,人文主義者喚起了人類對自身的關懷,告誡人們不僅要反思過去,還要從神學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目光由天國轉向現世,重視人自身獨立的主體地位、作用、價值、尊嚴和豐富的個性。
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思想的文藝復興運動,對那一時期社會各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學領域尤具代表性。透過人文主義文學,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一時期人文精神嬗變后的具體內涵。雖然伴隨社會歷史條件的發(fā)展,再加之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傳統(tǒng)、中世紀文學的英雄形象、傳說中的巨人風貌以及但丁創(chuàng)作中的嶄新意識提供的有益的思想文化啟迪,人文主義文學的發(fā)展前后共經歷了三個階段,但總的來看,人的覺醒、人對自我的關注和發(fā)現以及人的解放與自由是其寫作的主要內容及文學精神的核心,以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成為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題材和主題。
首先,在中世紀一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基督教神學壓抑和摧殘人性,這導致人的價值和欲望的喪失。而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從神本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發(fā)現了自身的能力,人性被喚醒。文藝復興時期人的覺醒,往往以對知識的追求作為楔入點。在中世紀教會統(tǒng)治下,上帝的“啟示”代替了人類歷史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人文主義者認為,要推翻神本思想,必先從知識的獲得入手,他們曾提出“人不認識自己,就不能認識上帝”的口號,堅信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一時期的許多思想家和文學家都是博學多才的有識之士。對知識和理性的渴望,同時還促成當時社會中尊重科學的風氣的形成,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除此之外,人的覺醒還體現為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中世紀教會的禁欲主義將現世的愛視為罪惡,人只能將愛獻給上帝,但當人從過去的束縛中掙脫后,便認識到人自身的價值、尊嚴與地位。人對自我的發(fā)現,不僅使得西方社會產生了一大批文學巨匠,而且在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一批人文主義的“巨人”形象。例如,法國著名人文主義作家拉伯雷便在其筆下的“巨人”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在《巨人傳》中,格朗古杰、高康大、龐大固埃再也不是神,而是個性自由、求知進取、全面發(fā)展、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的“巨人”。人的覺醒與人的發(fā)現帶來了個體價值追求和實現的大潮。
其次,文藝復興是一個呈現出豐富的感性色彩的時代。有時,一些作家甚至將激情、快樂乃至瘋狂都看作人性的偉大之處加以頌揚,從而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出狂歡化的色彩。但這并非簡單的情感宣泄,由于人文主義者對人性解放的理解的不同及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性,狂歡化的特征同樣只是這一時期人文精神在一些文學作品里集中體現的一個方面。同樣例如拉伯雷的《巨人傳》,在這部作品中自始至終都籠罩著一種“狂歡”的氛圍,具體表現為通過全民性的盛宴,如對狂歡節(jié)的節(jié)日慶典、廣場上的演出活動和狂歡節(jié)上人們的笑等描寫以及通過顛倒、諷刺和戲仿等手法,對教會和封建勢力的地位進行戲謔和顛覆,從而撕開封建權威虛偽的面目,表達出“追求自由平等,反叛官府和一切社會道德規(guī)范,頌揚褻瀆神靈和離經叛道的行為,謳歌充滿生命力的創(chuàng)造精神?!钡乃枷肭楦?。透過帶有狂歡色彩的文學世界,不僅能看到現實世界的殘酷與對人性的束縛,同時也能看到人文主義者們的理想與希望。
最后,由于人文精神的根本性變更和題材與主題的根本性轉換,人文主義文學的藝術風貌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在思想上,它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色彩,但僅限于道德層面,缺乏政治性。在人文主義文學作品中,大多都充斥著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蘊含著人的情感和欲望。在創(chuàng)作上,它拋棄中世紀文學常用的以寓意和象征為特點的手法,采用一種關注現實的寫實方法,把文學作為映射社會的鏡子和時代的縮影;不僅繼承了歐洲古代優(yōu)秀的文學傳統(tǒng),廣泛地描寫歐洲歷史大變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展示出社會轉型時期人性覺醒的現實,還十分注重對古希臘羅馬文學乃至中世紀民間文學與騎士文學中具有浪漫、幻想色彩的藝術手法的繼承,但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又進一步剔除了中世紀文學的玄學與神秘成分;在塑造人物方面手法細膩,關注其內心,藝術形象栩栩如生。同時,人文主義文學也擴大了傳統(tǒng)文學的題材領域,將個人欲望、世俗生活、普通人物引入作品主題;并且促進了各大文學體裁的發(fā)展,原有的一些體裁,如抒情詩和敘事詩等,從形式到技巧進一步走向成熟,一些作品中還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固然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但人文主義由于其自身的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性,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人文主義思想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分強調人的價值,在傳播后期也會造成個別人私欲膨脹,物質享受和奢靡泛濫的現象產生。就如同對神的絕對化會導致人的“物化”和異化一樣,人的絕對化也會滋生唯我、個人至上的觀念,從而致使人的“神化”;當人只為滿足自己的主體性,便會對物質世界橫征暴斂、肆意掠奪,無所顧忌地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對世界進行征服和奴役,就會走向極端個人主義,就會帶來罪惡。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部分人對“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幸福的獲取,就可能只能以剝奪另一部分人“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幸福為條件,同樣地,一部分人的所謂的“自由”也可能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乃至正常的人性為代價才能獲得。另一方面,從人文主義的本質來看,它既不是一種信條,也不是一種體系,它只以受過教育的階級為對象,并且廣大人民群眾并未在列。因此,作為歷史力量,它有明顯的軟弱性,尤其是當它被當作異端邪說和虛妄幻想加以壓制時,這種軟弱性便更加明顯。對此,在了解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發(fā)展歷程、人文精神的嬗變過程及具體內涵時,我們也應有所反思。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對“人的發(fā)現”打破了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為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確定了總的文化發(fā)展方向。在文藝復興以后,人們不再滿足于在純粹文化的范圍內尋求理想的人性模式,而是注重將文藝復興時期的關于人的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使這一時期的文化成果與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tǒng)結合。
關于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影響縱然有利有弊,但這一時期思想家、文學家們所倡導的思想,對人的尊嚴的堅持,以及他們所標示的人文精神,都早已深深積淀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之中。此后,在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進行繼承和發(fā)展的同時,隨著社會與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整個西方、乃至人類世界也都不斷邁進一個又一個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