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健
(承德市文物局,河北承德 067000)
古建筑能夠存在并且保存至今,從一個方面就顯示出人們對于它本身的意義與價值的認同。毫無疑問,古建筑這些文物的存在不僅是凝聚著人類文明的智慧,也見證了社會歷史的進步。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文物研究者們往往能夠提取并闡釋出更多的文物、古建筑蘊含的信息,所以保護和修繕古建筑也就是最大程度上的保留本體,在盡可能的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最有用的修繕。
古建筑的維修工程中,首先,設計施工人員和文物保護者要充分理解保存古建筑的價值,在維修中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文物保護令、條例、規(guī)章制度。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要求,堅持古建筑的修繕原則其目的主要是保存古建筑的文物價值。
保存現(xiàn)狀或恢復原狀是古建筑修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文物保護法中把它概括為“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目前在古建筑中往往對其所具有的文物價值認識不足,常有任意更換構件,彩繪一新,更有甚者,改變建筑物原有的形制、結構等現(xiàn)象發(fā)生,這種做法大大地降低了古建筑的文物價值。追其原因,沒有充分認識古建筑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把文物建筑與現(xiàn)代建筑等同看待,認為修就要徹底地修,以求煥然一新和一勞永逸,從而大刀闊斧,大換構件。這些都是缺乏對古建筑文物價值的全面的認識,其實我們保護的不僅僅是古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實體體現(xiàn)出來的文物價值。一旦古建筑實體遭到破壞,其所具有的文物價值也就隨之消失,古建筑的真正價值在于它所記錄下來的各個朝代修建時的建筑形制、結構法式、構件質地以及制作工藝。在進行修繕時對現(xiàn)存建筑實體的保護,應著重于經(jīng)常性保養(yǎng)維護和加固工程,保護性物和構筑物的修建應注意與文物和環(huán)境風貌相協(xié)調,更不能破壞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
古建筑設計與修繕工作是需要用其原有的材料、原有的工藝、原有的技術,這是貫徹文物法中關于修繕原則的根本,是做好古建筑設計與修繕的根本保證。但當前的古建筑設計與修繕過程中,材料問題、工藝和技術問題一直魚目混珠,導致古建筑修繕后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質量大打折扣。
我國在現(xiàn)在的木材市場中,與古建筑設計與修繕相匹配的木材嚴重缺乏。一方面是我國木材市場本身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國外進口的木材多為剛采伐不久,其含水率相對較高。建設方考慮工期和成本,經(jīng)常采用不合格的木材,長期以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建筑設計與修繕的質量。
我國傳統(tǒng)古代建筑的磚瓦均為人工燒制,而現(xiàn)代的磚瓦燒制技術已經(jīng)采用大機器批量生產,機器批量生產方式燒制出來的磚瓦無論從色彩上,還是從質地上,均無法與人工燒制的磚瓦相媲美。
古代由于生產技術和條件的限制,古建筑彩繪的原料大多采用純天然的礦物質顏料,例:古建筑彩繪中的石青是采用天然石材研磨而成,制作方法雖然傳統(tǒng),但其顏料的化學性質及其穩(wěn)定,呈現(xiàn)出的色彩也頗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的顏料均為化工顏料,其化學穩(wěn)定性和呈現(xiàn)出的色彩效果遠遠不如傳統(tǒng)工藝生產出的色彩自然。
因此,解決材料、工藝和技術問題,是設計和修繕古建筑的重中之重。材料、工藝和技術問題的存在,不單單是表面現(xiàn)象,必須找出這些問題的根源,才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1)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文物古建筑具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進行古建筑保護和修繕工作的時候要盡量堅持保存并且延續(xù)古建筑文物的實體,以此來最大程度的保護干建筑文物的歷史信息和價值。在必須要對古建筑進行修繕的時候,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并且在對古建筑文物修繕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盡量堅持原材料、原工藝的進行補配,盡量保持古建筑文物原有的特點和風格,以達到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歷史文物原有的風貌。
(2)對古建筑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古建筑作為歷史文物,其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對于各種古建筑,我們都應該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
(3)對于古建筑的修繕要堅持可逆性原則。可逆性原則具體就是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要對古建筑進行修繕的時候,要盡量的在維修和修復的過程中運用具有可逆性的技術及材料,以便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以后的技術和材料能夠再次對其進行修復。通常使用這種可逆性的材料或技術也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并還原古建筑的歷史真實性。
(4)相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古建筑保護及修繕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和長期的工作,特別是對于我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來說。所以相關部門建立和完善關于古建筑的保護及修繕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是非常必要的。
(5)提高民眾對于文物古建筑保護的意識。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不僅僅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關政策的出臺,它更需要的是整個國家社會民眾對于古建筑保護的重視。古建筑文物的存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在視覺上能夠給予人們極強的視覺沖擊,在精神上更能夠給予人們文明的震撼。所以民眾應該提高自身素質,自覺地加入到保護文物古建筑的工作中去。
古建筑設計與修繕是一項非常科學、嚴峻的課題,它密切關系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能否的成功傳承。因此,政府、社會、學校和民間機構應高度重視古建筑的設計與修繕,從思想上的正確認識、材料和工藝的研究運用、后備人才培養(yǎng)出發(fā),從根源上解決古建筑設計與修繕的通病。只有這樣,才能將我國古建筑維持原貌,并最大程度延長古建筑壽命,在我國璀璨的古建筑文化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