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有大師之實、堅辭大師之名的學界與文壇大家,駕鶴而游時幾乎都有“遺言”傳頌。這“遺言”,不是安排家事、后嗣的臨終囑咐,不是夕陽殘照那閃亮的一抹——絕筆之作,甚至還屬健在時的一二感慨或悟道,但一經(jīng)發(fā)出,或如石破天驚的“啟蒙”,或似如雷貫耳的警示。如錢學森先生安詳辭世,并沒有留下什么遺囑,但人們更愿意把老人關(guān)于教育的話看成他的遺愿,“錢學森之問”遂成“世紀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成為中國教育界有識之士關(guān)注的焦點。如巴金貫穿在他那滄桑之懷、蒼老之手,一字一句寫就的《隨感錄》,以凡42 萬言、150 篇告誡文壇的“遺囑”:“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
時下,博名逐利之邪勝似熏風之烈,熏風中,筆者看到著名東方學家、文學翻譯家、教育家季羨林先生的十年忌日(2009 年7 月11 日)與108 歲誕辰(1911 年8 月6 日),不禁回想起季老生前三辭桂冠的佳話與撰文留下的“遺言”,如近賞清水風荷,心頭自有一番清涼——
季先生臥病的2007 年1月,便在自己剛剛出版的新著《病榻雜記》中,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學界(術(shù))泰斗”“國寶”三項桂冠摘下來……
據(jù)稱,季先生戴這三頂桂冠多達二十幾年,已“既成事實”了。此時,是否名實相符,如他的專業(yè)領(lǐng)域并不是國學,而是東方學,云云;或者如季先生坦陳:“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都已“無傷大雅”,尤其是身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之際。
筆者要說,當此名欲橫流之際,季先生如此“石破天驚”地“廓清”——辭去三頂桂冠,更顯先生之可敬、可貴與可愛。
先生是可愛的。他桃李滿園不論,著作等身不說,實績也斐然,卻時?!耙宦犝障嗑挽馋⒉话?,趕快把雙手藏在背后,還得勉強笑一笑哩”。
先生是可貴的。他在國外教書十年,在國內(nèi)五十七年,在今日“大師滿天下”之時,這位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文化老人,戴上“國學大師”之冠算甚?然而,他卻在病榻上“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chǔ)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先生又是可敬的,垂暮之年,仍敢于“反潮流”,決然舍棄三大桂冠,舍棄多年的榮譽,婉拒蜂擁而至的鮮花與采訪鏡頭,此洋洋乎美德,絕大多數(shù)人都戛戛乎難矣哉!筆者開篇所言“石破天驚”,是并不為過的。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感于季先生自摘桂冠而“遺言”,筆者以為,正在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需要先生這種“廓清”精神,這種“反潮流”的氣度。
其實,當下之域中,真是亟待解決“樸素”與“驕奢”的問題。何謂“驕奢”?拿報端的明星來說,唱一兩首歌,就已“著名”,拍一兩部劇,就已“杰出”,一些演員,往往被尊稱為“著名大師”……似乎我們真處于“人人皆可為大師”的時代,說盡大話不打嗝,吹破牛皮不臉紅成了“走紅的利器”。尤其是網(wǎng)絡(luò)小世界,更是人人自我感覺特好,你做“行業(yè)大師”,我就當“××學泰斗”!而如季先生者,甚至送上“國寶”之尊。這“驕奢”之冠,是不是戴得輕易了些?
細想想,真理是樸素的,人生是樸素的,生活也應(yīng)是樸素的。這“樸素”,就是踏踏實實,不枝不蔓,不添油加醋,不浪擲虛名!
明人馮夢龍以“三言”名世,“三言”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也,拿來正可示眾,諸位大家的“遺言”多“喻世”“醒世”,一代代后學與新人,可曾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