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宏 搜集整理
粵西舊俗,男女迎親嫁娶之日,要把男家準備拜祖先的龍鳳禮燭,包扎裝璜,外面貼上一張灑金紅紙,擬好一比“龍燭對頭”,讓女家對回“鳳燭對尾”。這樣,“龍燭”出對頭,“鳳燭”答對尾,二者合成一副“大吉大利”的對聯(lián)。
民國25年間,云浮縣宋桂車崗村一葉姓男子與郁南縣歷垌鄉(xiāng)一莫姓女子成親之日,男家出的“龍燭對頭”是:
一支花燭光大垌;
當時女家無人能對。正當為難之際,剛巧村里教館先生何德翼訪友途中,經(jīng)過門前,聽到此比上聯(lián),即朗聲而答:
百褶羅裙蓋車崗。
眾人聽后,嘖嘖稱贊。原來這比下聯(lián)以男家地名“車崗”對對方地名“大垌”,且語氣力壓上聯(lián)。主人連忙把這位“不速之客”請入府上,并請何先生揮毫把“龍燭對尾”寫好,一時傳為佳話。
民國初年,羅定縣泗綸鎮(zhèn)榃井社許光榮的兒子聘定青桐村黃伯書的女兒為妻。迎娶之日,許家特地請黃沙秀才沈養(yǎng)軒為他寫了一比“龍燭對”的對頭:
龍燭畫龍鳳,龍引鳳,鳳引龍,龍引鳳歸偕白發(fā);
此聯(lián)為“頂真格”聯(lián),首嵌“龍燭”為題。黃家乃泗綸三大望族之一,文人墨客,人才濟濟。但一看到此比聯(lián)首亦不禁愕然,搜索枯腸、絞盡腦汁仍未得句。待到筵席完備,嫁妝備妥,但“龍燭對”的對尾尚未對出來,按風俗新娘不能上轎,黃伯書情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其侄女黃爾慈年方十八,聰明伶俐,容貌出眾,正在房中繡著枕頭,聞知此事便問:“二伯父,這聯(lián)尾由小侄女試對如何?”黃伯書心想,村中云集的文朋高手個個都捻須抓耳對不上來,區(qū)區(qū)女流之輩又怎能對得來!但見天近黃昏,新娘再上不了花轎便受世人恥笑,便說:“侄女盡管一試吧,以解伯父燃眉之急!”好個黃爾慈,望著手中的繡花枕觸景生情,一下子便對出聯(lián)尾來:
鴛枕繡鴛鴦,鴛弄鴦,鴦弄鴛,鴛弄鴦舞慶齊眉。
黃伯書聽罷,連聲贊道:“對得好,好對??!”立即叫人把“龍燭對尾”寫好,高高興興地讓新娘上轎,如期于歸許家?;ㄞI到達許家,六親百客一看到黃家的“鳳燭對尾”,無不嘖嘖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