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丹
【摘 要】 目的:分析在小兒斜視治療中于顯微鏡輔助下行斜視矯正術的臨床價值。方法:抽取院內自2017年6月~2019年5月止診治的84例斜視患兒并以數(shù)字法隨機分組。觀察組患兒采取顯微鏡輔助下斜視矯正術,對照組患兒采取傳統(tǒng)斜視矯正術予以治療。對比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斜視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的手術用時及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對照組為88.10%(P<0.05)。結論:斜視患兒治療中于顯微鏡輔助下行斜視矯正術的治療效果理想,有助于縮短手術用時并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 小兒;斜視;斜視矯正術;顯微鏡;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79.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58-01 ?斜視為臨床中常見的一類眼外肌疾病,好發(fā)于兒童群體,該疾病的治療方案主要有手術、藥物以及光學療法等。手術療法則是現(xiàn)階段應用最為廣泛且治療效果最優(yōu)的治療方案,傳統(tǒng)手術方案中在直視下實施斜視矯正,雖可獲取治療效果,然而手術耗時較長且容易誘發(fā)患兒結膜囊等相關并發(fā)癥,因而亟待探尋更為有效且安全的手術方案[1]。本文旨在分析對于斜視患兒于顯微鏡輔助下行斜視矯正術的治療價值。
1 資料及方法
1.1 常規(guī)資料 抽取院內自2017年6月起,到2019年5月止診治的84例斜視患兒,以數(shù)字法隨機分組。觀察組:42例,男女性別比為23/19,年齡區(qū)間處于3~11歲,均值(5.2±0.4)歲。對照組:42例,男女性別比為22/20,年齡區(qū)間處于3~12歲,均值(5.4±0.3)歲。兩組線性資料比較,P均>0.05。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于手術前以三棱鏡聯(lián)合遮蓋法及角膜映光法測定其斜視度,并且對患兒的裸眼視力、眼外肌功能、矯正視力和代償頭位等予以檢查。術中均為常規(guī)全麻,觀察組患兒采取顯微鏡輔助下斜視矯正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對顯微鏡的放大倍率進行合理調節(jié),結合手術需求可調節(jié)到5~10倍,在結膜穹窿處對結膜和筋膜進行剪開,對外眼肌進行勾出,確?;純旱难壑奔〉靡猿浞诛@露,同時需剪斷肌間膜,對外眼肌進行分離過程中需保留肌鞘。依據(jù)事先計算的手術量對其數(shù)條直肌予以后退。應用可吸收線對結膜切口進行縫合,患兒手術后應用典必殊眼膏進行治療,并對雙眼進行包扎。對照組患兒采取傳統(tǒng)斜視矯正術予以治療,患兒術中操作均于直視下開展并未借助顯微鏡相,關操作方案均同觀察組。
1.3 評估標準 (1)對比兩組的術中指標,包括手術用時及出血量;(2)兩組患兒術后均進行1個月隨訪,根據(jù)其斜視度數(shù)的測定結果對手術療效予以評估,顯效:即術后患兒斜視度數(shù)<±5°;有效:患兒斜視度數(shù)處于5~10°;無效:患者術后斜視度數(shù)>1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以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其中均數(shù)標準差通過(x±s)描述,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之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手術用時及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對照組為88.10%(P<0.05)。
3 討論
斜視為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眼科疾病,在斜視患兒治療中主要采取手術方案,主要原理是手術中通過減弱患兒收縮過強的相關眼肌,并提升收縮能力較差的肌肉收縮力,進而促使眼外肌的肌力能夠恢復至平衡狀態(tài),通?;純涸谑中g后可獲取比較滿意的第一眼位,進而可改善其斜視外觀情況。由于眼部的解剖結構和生理結構具有較高特殊性,因此在對患兒采取斜視矯正術期間術中操作的精細程度和精準性均具有極高要求,因而需要手術醫(yī)生充分掌握眼部解剖結構與生理結構,并且還需熟練掌握操作流程及手術方案。傳統(tǒng)斜視矯正術中是指在視下開展,然而術者無法對患兒病變部位進行精確定位,因此無法提高手術操作過程中的精細度。并且術中無法對患兒眼部結構進行全面觀察,導致器械操作和縫線過程中容易誘發(fā)相關并發(fā)癥,患兒可能產生結膜囊腫以及穿透鞏膜等情況,進而影響治療效果。近年來,顯微技術得以快速發(fā)展和應用,特別是在斜視患兒治療中與顯微鏡輔助下進行矯正手術可取得滿意療效[2]-[3]。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手術用時及出血量等指標好于對照組。這也提示,于顯微鏡輔助下采取斜視矯正術與常規(guī)斜視矯正術相比,有助于提高手術療效。其原因主要在于和傳統(tǒng)的肉眼直視下實施相關手術操作相比,在顯微鏡輔助下可對患者眼部結構實現(xiàn)全面觀察,進而可對其病變部位實現(xiàn)精準定位。并結合手術需求針對顯微鏡的倍率予以調整,進而可提升術中視野清晰度,有利于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度,能夠更好的保留患兒肌鞘完整度,能夠防止由于術中操作不當而誘發(fā)的手術瘢痕、結膜囊腫和組織黏連等相關并發(fā)癥。在顯微鏡輔助下實施斜視矯正術,能夠克服傳統(tǒng)斜視矯正術中視野不清晰以及定位不精準等問題,因此可縮短手術用時,減少患兒術中出血量,可進一步提升手術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斜視患兒治療中于顯微鏡輔助下行斜視矯正術的治療效果理想,有助于縮短手術用時并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鹿麓.顯微鏡下斜視矯正手術治療斜視的臨床價值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9,29(8):111-112.
[2] 田曉丹.顯微鏡下斜視矯正手術治療斜視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6):66-67.
[3] 馮媛,劉馨甜,賈智艷.斜視常見手術方式及其基本原則[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9,2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