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書明
【摘 要】 目的:探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對癥治療前,為患者實施CT、核磁共振診斷,對比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情況。結果: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經CT診斷,確診25例,誤診或漏診6例,確診率80.65%,經核磁共振診斷,確診28例,誤診或漏診3例,確診率90.32%;核磁共振診出率數值高于CT診出率數值,統計學有意義(P<0.05)。結論: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均有一定效果,兩者比較,核磁共振的應用價值更高,值得應用。
【關鍵詞】 股骨頭壞死;CT;核磁共振;診斷
【中圖分類號】 R44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31-02 ?股骨頭壞死的形成,多為患者骨頭受到嚴重損傷所致,內部供血中斷,使得骨細胞、骨髓等組織死亡,骨結構改變,骨頭塌陷,治療不合理或不及時,會導致功能障礙,甚至產生行動不便、癱瘓,因此,對癥治療前,為患者選擇最佳診斷方案非常關鍵,應重點關注[1-2]。本文為探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有18例(58.06%),女有13例(41.94%),年齡范圍在41-75歲,平均值為(57.22±1.35)歲,文化程度:4例(12.90%)大專及以上學歷者、27例(87.10%)大專以下學歷者;納入標準:針對患者患病的疾病類型應依據WHO中相關診斷標準進行確診[3]。排除家屬或患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為患者實施CT、核磁共振診斷;
CT診斷:在為31例患者實施CT診斷時,患者保持側臥;設備選用PHILIPS64排螺旋CT掃描儀;參數設定為:電壓120kV,220-300mAs,層間距為10mm,層厚為10mm。
核磁共振診斷:設備選用PHLIPS1.5核磁儀,實施常規(guī)矢狀位自旋回波T1加權像、T2脂肪抑制成像、快速自旋回波;針對部分患者加用掃冠狀面,做好各項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將研究所取得數值輸入系統SPSS18.0中,平均值選用(x±s)表示,檢驗選用χ2值表示,數值的百分比選用%表示,當數值的P值低于0.05時,數值存在比較意義。
2 結果
2.1 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情況 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經CT診斷,確診25例,誤診或漏診6例,確診率80.65%,經核磁共振診斷,確診28例,誤診或漏診3例,確診率90.32%;核磁共振診出率數值高于CT診出率數值,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股骨頭壞死作為典型骨科病癥,該疾病為病理演變過程,最早病變的位置為股骨頭負重區(qū),在受到應力的影響下,患者壞死骨的骨小梁結構產生改變,在為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一旦形成骨壞死根源未能消除或修復不夠完善,會持續(xù)產生損傷-修復的循環(huán)過程,最終導致股骨頭結構變化,形成變形、塌陷、功能障礙、炎癥等;對癥治療非常重要和關鍵[4]。
對癥治療方案的制定離不開病情確診,本研究選用CT與核磁共振兩種診斷方案,對比診出率,發(fā)現,核磁共振的確診更高,因此,在為患者選用診斷方案時,核磁共振值得優(yōu)先選用[5]。
綜上所述,股骨頭壞死的形成,多為患者骨頭受到嚴重損傷所致,內部供血中斷,使得骨細胞、骨髓等組織死亡,骨結構改變,骨頭塌陷,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均有一定效果,兩者比較,核磁共振的應用價值更高,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俊武,葉菊花.股骨頭壞死的CT及X線表現及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2):128-130.
[2] 路融,劉瑛,陳銀霞,等.CT和MRI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對比[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7,38(10):80-82.
[3] 陳新國,王興華,劉麗,等.MRI和多層螺旋CT診斷膝關節(jié)損傷臨床價值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12):2388-2391.
[4] 陳煜東,魏瑄.MRI掃描對成人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3):121-123.
[5] 張明,黃玉霞.血清腫瘤標志物、多層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在診斷膽管癌中的應用比較[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8,v.25;No.136(0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