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倫敦蛇形畫廊夏季臨時展亭的設計令日本建筑師石上純也第一次步入了歐洲大眾視野。從各地傳統(tǒng)建筑中具有共通性的瓦片屋頂中汲取靈感,石上純也設計了從地面兩端升起的灰黑色的石板,層層交疊,在中間閉合形成一拱小丘,像樹冠、像黑鳥的翅膀,也像一片烏云……與海德公園的草地結合得渾然天成。
這也令人不禁聯想到他在日本栃木縣的永久項目。他曾“救”下了那里的一片森林。在這片林地,開發(fā)商準備修建新酒店,石上純也則接到了委任,在相鄰的草地上設計庭院。酒店動工,森林難免遭到砍除,而觀察到兩個工地在面積上近似,石上純也產生了一個想法:何不把森林里的樹木移植到草地,以此打造庭院景觀?于是,團隊將森林里的樹木逐棵編號,重新排列組合后移入草地區(qū)域,隨之在樹木的周圍挖出淺池,并重新啟用從前留下的灌溉系統(tǒng),將活水引入、排出。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草地、森林和水田以無法在自然界看到的密度鋪滿了整個庭院,流水浸潤形成的苔薛則填滿了其余的空隙。
落成后的水亭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存在于此的景觀以新的方式在庭園中重疊并相融,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自然。通過對已有元素進行巧妙編輯,無須引入額外資源,便實現了聰明又別致的設計。石上純也始終堅持盡可能減少對環(huán)境的干預,在既有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風景,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復得返自然的思考:“古人更善于將建筑與在地環(huán)境進行有機結合,在不同的文化與自然條件下形成獨特景觀;相比之下,現代建筑對結構、機械與功能性的強調切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令環(huán)境反而封閉?!?p>
1.在其首個獨立建筑項目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中,石上純也通過305根形狀各異、分布不均的薄柱,創(chuàng)造出曖昧、融合的全新景色。2.歷經5年探索,石上純也和他的團隊在2018 年于日本栃木縣落成了“藝術生態(tài)植物園/水庭”。3.在中國山東日照的一個狹小山谷內,石上純也模擬周圍環(huán)境,建立了一座高達45米、寬僅為1.3米的“谷之教堂”。其又窄又高的空間卻比山谷更具有山谷特性,瀉入其深處的光線也愈加沉靜而圣潔。
石上純也:自由建筑
時間: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
地點:上海黃浦區(qū)苗江路678號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石上純也別具一格的建筑創(chuàng)想中,已經落成以及仍在建造的項目還包括原始洞穴般的“住宅與餐廳”、呈云狀漂浮于海面上的“平和之家”、在林中悄然出現又隱去的“荷蘭迷宮公園游客中心”……這些散落各地的項目如今匯集于展覽“石上純也:自由建筑”中,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從巴黎來到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草圖、影像以及30余個模型生動地展示著建筑師在亞洲和歐洲的19組建筑項目。或許他的建筑哲學稍顯“返古”,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實踐中的“反骨”:他不囿于特定的造型或材料,也拒絕把功能性作為首要考量。他希望自己的建筑能重新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媒介——他常常回溯傳統(tǒng)建筑采用的造型和方法,并假以最新技術對它們進行再次想象,創(chuàng)造出歷史中未曾出現過的景觀。
“我不想批量生產自己的設計,而想聆聽多元化的聲音,創(chuàng)造出更豐富的建筑形式?!笔霞円部偨Y道,“放下既定理論和慣性思維,綜合考量每個項目的特殊環(huán)境、社群及價值觀,不加預設地去想象、創(chuàng)造,這應該是當今建筑師的責任,也是建筑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自由不是我的目標,而是手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