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陽,1946年生于河北清苑。1969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至今?,F(xiàn)為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守一”是走向自我完善的不二法門?!笆匾弧蹦苁剐某?,能使心安,“守一”能促使我們將外在的追求深化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充分體悟與品味,而達感同身受之境。如歐陽修所云“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口”,因此才能歷久而彌心。故而不要妄談創(chuàng)新,妄者,姑妄言之也,既如此我們也就習慣了故妄聽之,既不嚴肅、也不負責任。
——霍春陽
董小明,1948年生于香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廣東省文聯(lián)榮譽委員、深圳市文聯(lián)名譽主席、深圳畫院名譽院長、關山月美術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近年來,我較多思考傳統(tǒng)水墨在當今文化語境下的生存狀態(tài)和拓展其表現(xiàn)域及表現(xiàn)力的問題,開始嘗試用一些新的材質(zhì)、工具和方法做水墨,有些作品的形態(tài)離開傳統(tǒng)水墨畫樣式就遠了。但是,當有人質(zhì)疑“你這是畫什么”的時候,我仍能清醒地回答:“畫傳統(tǒng)。”其實我只是試圖用今天的觀念和方法,理解、闡釋傳統(tǒng)水墨畫的內(nèi)涵和美,希望它們能在中國藝術的當代形態(tài)中得以傳承。
——董小明
棠樾(漆板絹本) 180cm×60cm、180cm×30cm×4 2018年 董小明
老圃,1955年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0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課程班。現(xiàn)為榮寶齋畫院中國畫研究創(chuàng)作中心主任。
重新審視“書畫同源”以及“中國畫形象與抽象的書法形象”之間的關系,書法審美系統(tǒng)在中國畫當下的狀態(tài)下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從“永”八法、一波三折、折釵骨、屋漏痕、如錐畫沙、力透紙背等概念再到一根線的起、行、止、收,線的節(jié)奏、形狀、張弛、疏密、虛實、陰陽、氣韻、章法等法度的講究中去,重新確立新的中國畫線性造型體系,從而提高線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質(zhì)量與表現(xiàn)力,不斷推動中國畫的向前發(fā)展。
——老圃
暗香—我有佳榛 292cm×197cm 2018年 老圃(左)
小雅—此物最磨牙 292cm×535cm 2018年 老圃(中)
暗香—蓮升圖 292cm×197cm 2018年 老圃(右)
江宏偉,1957年生,江蘇無錫人。1977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F(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我不是為了天天都在履行自己瑣細的職責而畫畫,而是出于一種自發(fā)的,是長年累月所養(yǎng)成的習慣。對我而言,只要擺脫那種妄念,忘掉那些“偉大的”“神圣的”詞匯,把自己喜歡的事當作安靜自己的心,盡量平淡一些,專注一些,起一點“與花草共命運”的善念,便會持久地洋溢起祥和的幸福感。也許,人生沒有比在平凡的事中持久地出現(xiàn)幸福感更幸福的事了。
——江宏偉
水禽系列之一、之二、之三 97cm×50cm×3 2017年 江宏偉
齋藤典彥,(Norihiko Saito)1957年生于日本神奈川縣,1985年于東京藝術大學完成博士課程?,F(xiàn)為東京藝術大學教授。
屏風繪畫是擁有與西方繪畫不同時空意識的表現(xiàn)之可能性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隨意彎折的屏風繪畫的特點可以實現(xiàn)平面繪畫所不能達到的表現(xiàn)意境。
可是,今天我們已經(jīng)不能把它單純地歸于美化而了結,也不能說只是單純地遵照其形式。由于分割空間和裝飾房間是屏風原來的用途,因此如果與平面繪畫同樣平坦展示屏風,作為屏風的表現(xiàn)形式之可能性則將失去其意義。雖說如此,屏風的本來面目并不僅限于有規(guī)律的彎折。
重新思考屏風所蘊含的種種時空和不可思議的視覺效果,探討新的繪畫表現(xiàn)的可能性是我的心愿。
——齋藤典彥
晚秋雨的原野 162cm×60.5cm×6 2009年 齋藤典彥
方土,1963年生于廣東惠來。1986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執(zhí)行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廣州畫院院長。
說到底,大師不大師,關鍵看畫者對筆墨的持放。經(jīng)典的名作多為筆墨線條耐人尋味。黃賓虹就是最好的證明,他老人家就像武林高手,一提筆,即時一劍封喉,翻云覆雨,堪稱筆墨至上的大師。
——方土
大地恩情之一 248cm×63cm×4 2018年 方土
張銓,1964年生于江蘇蘇州。1982年畢業(yè)于蘇州工藝美術學校繪畫專業(yè),并留校任教。1992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1992年至2004年任蘇州國畫院專職畫師。2004年9月調(diào)入中國美術學院任教至今。現(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古人好格物,不僅能將青瓷之美盡數(shù)賞之,還善于從一些冰冷的器具中參悟出深層次的道理來,研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也是一樣,亦需有“格物”的精神。有趣的是西方學者雷德侯先生將“瓷器”作為一例,去印證其“中國藝術的模件化生產(chǎn)”理論,但他深諳,西方藝術家不斷追求的是突破和標新立異,而中國藝術家?guī)熢旎?、不會刻意回避藝術的“重復”。于我,傳統(tǒng)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傳承”,瓷器亦是如此。
——張銓
素秋 204cm×40cm×7 2018年 張銓
范曉文,1966年生。1990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yè)。畢業(yè)后任教于福建華僑大學藝術系。1994年至199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四畫室進修研究生課程。現(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賓虹先生云:“畫者以理法為鞏固精神之本,以情意為運行精神之用,以氣力為通變精神之權?!?“法在理之中,意在情之中,力在氣之中?!惫十嬛裨谟诶矸ā⑶橐?、氣力兼到,才得氣韻之生動。力雖出于筆,使于手,則源于內(nèi),夫內(nèi)自足,則神閑意定,思不竭,筆不困也。
——范曉文
清秋 55cm×32cm×2 2018年 范曉文
高茜,1973年生于江蘇南京。1995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yè),獲碩士學位。1999年至2013年就職于上海美術館。2016年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F(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chuàng)作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時間是一個巨大的因素,加上空氣、水分、氣味、風沙雨塵,甚至人的氣息……這些諸多的附著物最后綜合而成我們現(xiàn)在所見。所以有時,我們實在不知為何陳年的美酒入口為何就是那般溫厚,畫上的顏色便如何也畫不到那份從容。
——高茜
疏影 150cm×93cm×4 2018年 高茜
郝量,1983年生于四川成都。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06年和2009年分別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F(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
相比于個人心境的抒寫,郝量更關注何為不得不“思想”之物,在這過程中,考據(jù)是切入現(xiàn)實的一種方法,空間重構是其中的敘述方式之一;迂回融入中國園林繪畫的系譜,是追問和介入歷史不同時刻個人心境的途徑。
結廬 170cm×95cm×4 2017—2018年 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