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倪進鑫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15)
本次在錫礦山開展1∶2.5萬重力測量,1∶2萬高精度磁測方法,圈定重力異常和高磁異常分布情況,查明隱伏斷裂、控礦構造及礦化蝕變帶等空間分布,結合兩種方法圈定靶區(qū),進行深部找礦。
錫礦山銻礦田位于揚子地臺向華南褶皺區(qū)過渡部位,雪峰山隆起帶、白馬山—龍山隆起帶和溈山隆起帶環(huán)繞的晚古生代盆地—漣源盆地南緣,白馬山—龍山隆起帶北緣,城步—桃江成礦帶上。
區(qū)域地層出露較全,除缺失志留系中統(tǒng)和上統(tǒng)、泥盆系下統(tǒng)、三疊系中統(tǒng)、侏羅系上統(tǒng)及第三系上統(tǒng)外,其他地層均有出露。沿盆地周邊主要出露板溪群(Ptbn)—志留系(S)地層,盆地內(nèi)分布上古生代泥盆系以后的地層。其中板溪群淺變質巖系和泥盆系上統(tǒng)佘田橋組灰?guī)r段是區(qū)域內(nèi)銻礦主要賦礦層位。
礦田出露主要為下石炭統(tǒng)和上泥盆統(tǒng),坑道和鉆孔揭露到中泥盆統(tǒng)棋梓橋組,其中主要賦礦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佘田橋組(D3s2)、次為中泥盆統(tǒng)棋梓橋組(D2q)。
(1)巖(礦)石密度特征。不同巖性的巖石密度不同,一般來說礦石>硅化灰?guī)r>碳酸鹽類巖石>碎屑巖類巖石。煤系地層密度≤2.53×103kg/m3,為區(qū)內(nèi)密度最小地層;測區(qū)外圍出露的酸性花崗巖密度為2.64×103kg/m3,比泥盆系、石炭系地層密度低(0.03~0.09)×103kg/m3。當酸性隱伏巖體具有一定規(guī)模且圍巖密度較大時可以形成局部重力低異常,為利用重力資料圈定隱伏巖體提供依據(jù)。
(2)巖(礦)石磁性特征。巖(礦)石弱磁性的形成是由于熱活動使得本不具有磁性的巖(礦)石發(fā)生熱液充填交代,使其中的鐵質成分磁鐵礦化、磁黃鐵礦化所致,為利用磁異常圈定熱蝕變體提供物性前提。
全區(qū)布格重力異??傮w呈南西低、北東高的趨勢,本次圈定局部重力低異常5處,其中G2、G4、G5推測由核部為測水組煤系地層的向斜構造引起,G1推斷為隱伏巖體、采空回填區(qū)的綜合反映,G3異常主要與斷層破碎帶及采空回填區(qū)有關,見圖1。
圖1 布格重力異常平面圖
磁異常主要分布在錫礦山背斜核部泥盆系地層內(nèi),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磁異常為熱活動行跡的反映。磁異常強度總體較弱,分布范圍小,由此推斷磁性體規(guī)模小、埋深小。本次圈定局部磁異常10處,見圖2,均與受斷裂控制的礦化蝕變或煌斑巖脈有關,除M7、M10異常由煌斑巖脈引起外,其余磁異常由熱蝕變形成的鐵磁性礦物引起。
M2磁異常處于F75控礦斷裂帶上,分布范圍相對較大;M6磁異常處于F75斷裂東側童家院背斜部位,有多條次級斷裂分布,綜合分析認為M2、M6磁異常分布地段成礦條件有利,應予以關注。
圖2 高磁異常平面圖
重磁綜合解譯:
(1)在F75斷裂產(chǎn)出部位,布格重力異常沿北東走向呈串珠狀線性展布并貫穿整個測區(qū),高精度磁異常M1、M2、M4、M6、M9沿F75斷裂分布,且與布格重力水平一階導數(shù)(135°)極值位置套合較好(見圖3),反映F75為區(qū)內(nèi)導熱、控礦深斷裂。
(2)根據(jù)布格重力水平一階導數(shù)(135°)極值位置分布,在測區(qū)西側推測存在FW1北東向斷裂帶。
(3)在物化背斜北東側,布格重力水平一階導數(shù)(135°)極值呈帶狀分布,且與M7、M10串珠狀磁異常分布套合較好,并有煌斑巖脈出露,據(jù)此推斷有北東向斷裂FW2存在。
圖3 布格重力水平一階導數(shù)(135°)等值線平面圖
(4)布格重力區(qū)域場顯示(見圖1),在豬公佬—廟灣里—張福元一帶存在一明顯的北西向梯度帶,此梯度帶上重力水平一階導數(shù)(45°)極值呈串珠狀展布,且明顯分為兩個大體平行、走向北西—南東的條帶(見圖4),據(jù)此推斷在此梯度帶上存在兩條隱伏斷層:一條分布于豬公佬—廟灣里—張福元一帶(FW3),此斷裂為隱伏的深斷裂,可能為本區(qū)的深部導熱、導礦構造;另外一條斷層(FW4)分布于張福元的東南方向。
圖4 布格重力區(qū)域場、水平一階導數(shù)(45°)
綜合重磁資料推斷了5條斷裂構造,其中F75為區(qū)內(nèi)的導熱、控礦深斷裂;FW2應為大深度斷裂,該斷裂附近及其東部區(qū)域應為尋找新類型、新礦種的重點區(qū)域;FW3斷裂可能為本區(qū)的深部熱源、礦源通道,該斷裂的北東盤抬升。本次通過重磁方法找出5處推測斷裂,對進一步找礦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