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蘭
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課堂是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主陣地。江蘇省無錫市陽山中心幼兒園立足課堂,在對教師隊伍進行整體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和嘗試運用不同導向的支持策略,營造積極的研究氛圍,創(chuàng)新教研管理模式,為促進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搭建課堂歷練的平臺。
一、求“實”:立足回歸本真的備課指向
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起點,也是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要從轉變備課方式入手,指引新教師入門備課的方向,促進新教師在回歸課堂本真中提升專業(yè)技能,提高備課水平。
一是由“簡單復制”到“心中有術”的備課變革。心中有“樹”,心中才有“術”,其中“樹”代表幼兒的發(fā)展需求與認知經驗,而“術”則是基于此產生的思考及教學藝術。幼兒園規(guī)定使用的基礎性教材,是教師備課的參考范本。但教師只有通過認真分析思考教材,才能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為避免電子備課中的簡單復制與粘貼行為,陽山中心幼兒園要求入職三年以內的教師手工備課,引導教師充實專業(yè)知識,在心里“長出”幼兒發(fā)展之“樹”,再去研讀教材、梳理教材,從關注文本轉向關注幼兒,對教案進行適當調整。當教師能夠多想幾個“為什么”,自然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是由“追求完美”到“真實展示”的“亮相”需求。陽山中心幼兒園以“發(fā)現真問題,促進真成長”為出發(fā)點,摒棄“不斷磨課,追求完美”的做法,組織新教師進行“原態(tài)課”“過關課”和“匯報課”三課展示。新教師入職第一個月開設“原態(tài)課”,備課指導組的教師從新教師原生態(tài)的表現中發(fā)現他們的教學特質,并提出個性化的發(fā)展建議。新教師入職第三個月要上好“過關課”,并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先讓新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再由聽課組的教師對活動目標和重難點達成度進行評析。新教師期末要上好“匯報課”,要能夠獨立設計教案。由骨干教師從流程設計、教學策略和師幼互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挖掘新教師的教學潛力。
二、求“活”:活化智慧分享的聽課管理
在聽課管理中,陽山中心幼兒園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通過“邀約式聽課、指導式展評”,營造自主和諧、好學互動的聽課氛圍;以“經驗互助、教學相長”的方式,開展指導、結對活動,賦予青藍工程新的智慧內涵,形成成長共同體。
一是從“突然襲擊”到“主動邀約”的預約式聽課。隨堂聽課是檢查教學常規(guī)要求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而“突然襲擊”式的聽課是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現狀的最直觀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雖然能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卻缺乏誠樸與信任,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秩序,束縛了教育理念的生發(fā),壓抑了教學個性的張揚。鑒于此,幼兒園基于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采取“青年教師預約課”的方式,即聽課者與上課者約定時間,營造一種自主、輕松的氛圍,形成“人人愿意上公開課”的態(tài)勢。預約式聽課的實施,可以讓教師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中上好每一堂課,并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是從“規(guī)范流程”到“自信駕馭”的指導式展評。在新教師培訓上,園部結合《惠山區(qū)半日活動組織要求》,請老教師進行經驗分享,引領青年教師掌握主配班組織半日活動的流程與操作要點。在新教師能基本落實流程的基礎上,園部再組織由業(yè)務園長、保教主任、教研組長和結對師傅組成的指導團,從晨間活動、戶外活動、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方面對新教師的半日帶班活動進行觀摩,觀察師幼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多對一的指導和點評,引導青年教師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跟進,逐漸能夠自信地駕馭半日活動。
三是從“師徒結對”到“互促互進”的姐妹式組合。在園部牽頭下,青年教師與兩名甚至更多的骨干教師結對,通過導師示范課、半日活動跟蹤“找茬”、師徒“同課異構”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指導,讓青年教師從中汲取能量,從而推進新老教師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共同成長。
三、求“精”:優(yōu)化目標引領的課堂歷練
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和發(fā)展需求,每所學校(幼兒園)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培訓方向。陽山中心幼兒園依托領域教研、微型賽課、課例研討等方式,引領教師們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實踐研討,助推青年教師更好地發(fā)展。
一是以“功底歷練”促“專業(yè)自信”的微型賽課。評優(yōu)是展示教師特長,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在近年的各類考核評優(yōu)中,微課成為一種重要方式。它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濃縮與再現,雖沒有幼兒的參與,但也能表現出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是教師錘煉教學功底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師相互交流學習的契機。幼兒園以此為切入點,對青年教師在規(guī)定時間內的選題設計技巧、教學過程主線的清晰性、重難點的突出、教師個人表現等多個維度進行評比,以促進青年教師增強專業(yè)自信,提升教學素養(yǎng)。
二是以“補齊短板”促“品質求精”的均衡發(fā)展。雖然每個青年教師均有自己的優(yōu)勢,但不能忽視“補短”在其專業(yè)化發(fā)展中的作用。例如,幼兒園有的青年教師不知道如何開展音樂欣賞活動,不了解如何合理安排體育活動中的運動量,不清楚區(qū)域游戲組織的策略要點是什么……為解決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園部開展了“補短式”專題研討活動。比如,讓相關教師開展“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策略”頭腦風暴活動,邀請有關專家開展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游戲觀察專題講座,請專家進行現場把脈、當即診斷,為教師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導方法。專家針對短處進行引領和點撥,促進了教師專業(yè)均衡發(fā)展。
三是以“問題剖析”促“有效教學”的課例研討。以“問題剖析”展開的課例研討,關注青年教師隊伍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引領教師們針對具體課例,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對比、質疑、完善、超越,以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課例研討活動中,先預設關鍵問題,再讓教師分組對其進行剖析討論,然后由各組選派代表發(fā)言,交流對課例的研討結果與感受,以此激發(fā)教師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綜上所述,陽山中心幼兒園在創(chuàng)設求“實”、求“活”、求“精”的課堂教學歷練平臺的過程中,始終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需求,注重理清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的成長脈絡,以多途徑的課堂教學歷練促進了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