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城”遺址還原圖
大業(yè)元年,隋煬帝下詔遷都洛陽,皇宮紫微城由宇文愷規(guī)劃設計開始建設。兵夫70萬人筑造城墻,60日便已筑成,工速之快乃歷代皇宮之最。城內(nèi)諸殿基、墻院又役10萬多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再役10萬多人,加監(jiān)工常役80萬人,用工總量達170萬人,比秦朝阿房宮所役人數(shù)整整多出100萬,乃世界歷史之最。
此紫微城,即隋唐洛陽宮城,位于洛陽西北隅,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為7個朝代的理政之所,總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相當于6個故宮大小,存世數(shù)百余年。它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宮殿建筑群,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被宋、元、明、清皇宮建筑效仿,甚至影響到日本、朝鮮、韓國等東亞國家。
古時建屋筑舍有多方考量,選址環(huán)境為其一。
皇家宮殿不同于一般住宅,代表著崇高的地位,選址要求更為嚴苛。在洛陽城內(nèi),洛陽宮城因西高東低、東廣西狹的地勢特點,中軸線走向等而偏居西北,扎根城中最高處,可俯瞰全城,有利于軍事防御。在布局設計上,其與皇城、外郭城兩部分和諧統(tǒng)一,南接太微城,北據(jù)邙山,西鄰神都苑、上陽宮,東面則修建有含嘉倉城和東城,谷水貫穿其中。
據(jù)相關專家分析,隋代洛陽城的宮城不居中,違反了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都城布局傳統(tǒng),但水穿洛陽城的布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位置的選擇則沿襲了北朝都城的舊規(guī)。因此,洛陽宮城的規(guī)劃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設的經(jīng)驗,是一個時期國家統(tǒng)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體現(xiàn)。
從建筑形制上來講,洛陽宮城分為7個小城,與北斗七星相對應。其中為洛城(即大內(nèi)),是皇帝居住和朝政之所,為象天樞,左右4城(東西夾城、東西隔城)為輔星,北側(cè)二城(曜儀城、圓壁城)為禁軍所在。唐代時,在曜儀城南增加了玄武城。以大內(nèi)為例,其前為朝區(qū)、后為寢區(qū),3大殿依次為乾陽殿(唐稱乾元殿)、大業(yè)殿(唐稱貞觀殿)、徽猷殿。其中乾陽殿規(guī)模最大,其體量和面積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之一。
朝區(qū)最前為大內(nèi)正門——應天門,上建高兩層的門樓,門外左右建闕,形制與大興宮承天門近似,而規(guī)模過之。朝區(qū)主殿為乾陽殿,是面闊13間、高約50米的巨大殿宇,其高度比如今尚存的明清太和殿、祈年殿都要高出許多,四周有廊廡,四面開門,形成全宮最大的宮院。東、西門外各有東西向街,東門街北為文成殿,西門街北為武安殿,二殿與乾陽殿東西并列,也各有門廡,形成獨立宮院。東西門南側(cè)為官署,東為門下省,西為中書省。
在乾陽、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宮中第一橫街,東西端分別通入東西隔城,街北即寢區(qū),是朝寢兩區(qū)分界線。寢區(qū)中為主殿大業(yè)殿,南有大業(yè)門,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大業(yè)殿左右各有若干殿與之并列,均為獨立宮院,殿北面則為宮中第二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外臣不得進入。寢宮中軸線上主殿名“徽猷殿”,其左右和后方又有若干殿。整體來看,大業(yè)、徽猷兩組宮院前后相同,加上周圍各殿,用圍墻封閉起來共同組成了寢區(qū)。
借由谷水進宮城之便,宇文愷依水建造了眾多池沼,最大的當屬九州池。其位于大內(nèi)西邊,西隔墻內(nèi)的北部。池北為皇子住所,池南有舉行大宴會的大殿,是由5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樓閣。
洛陽宮城的殿宇、城門、廊廡、樓閣等眾多,共同集成了龐大、復雜的宮殿建筑群。
紫微宮共有11座城門。南面6個門:中為應天門(原名則天門,又稱五鳳樓),東為明德門(隋稱興教門)、重光門、太和門,西為長樂門(隋稱光政門)、洛城南門。北面2個門:東為安寧門,西為玄武門(景龍元年改稱神武門)。東面1個門:重光北門。西面2個門:北為嘉豫門(隋稱寶城門),南為洛城西門(也稱方渚門)。
其中應天門為洛陽宮城的正南門,是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和開展外交活動的地方,功能類似北京故宮午門。武則天稱帝等儀式就是在這里進行的。
它是一座集門樓、垛樓和東西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其中闕高120尺,按照唐代的計算標準,這座恢宏的城樓差不多有十二三層樓那樣高,比天安門的高度還要高。從規(guī)制上來看,其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的最高禮制,一側(cè)三出闕,兩側(cè)共六闕。這種建筑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88年,洛陽宮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原址建設遺址公園,實施了明堂、天堂、應天門和九洲池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其中明堂、天堂景區(qū)已對外開放,成為洛陽旅游必去景點。
明堂,亦稱天宮,原為隋煬帝時所建的乾陽殿,后經(jīng)4次被毀,4次修建,先后9次易名,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筑群上著名的、最高大的建筑之一,為武則天時期洛陽太初宮的外朝正衙主殿。它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禮制建筑,為儒家的禮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
明堂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qū)內(nèi),是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據(jù)《資治通鑒》“唐紀”中記載,明堂共3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面效法一天中的12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huán)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15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萬象神宮”。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gòu)建筑,基底正方形邊長為90米,高88米,乃唐代建筑技術(shù)之巔峰巨作。其開創(chuàng)了由方到圓的先河,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祈年殿”所沿用,建筑技術(shù)和施工技術(shù)也對后世產(chǎn)生深刻影響。
此外,洛陽宮城的價值不僅限于技術(shù)的高超、建筑的精雕巧琢,其包含了諸多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模式,如空間布局軸線、城郭制度、里坊制度等,是中國農(nóng)耕文明中期傳統(tǒng)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應天門遺址燈光秀
明堂廣場位于明堂和應天門遺址間的中軸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