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鋒
閱讀童書,是和自己童年重聚的一種方式。
當年,我們小小的心里都曾住著一個頑皮生動的“魔鬼”。我們曾經踩螞蟻,捉蝴蝶,將蜻蜓放瓶里,捉來螞蚱變成高粱秸稈車的“馬”……就像瑞典作家拉格洛夫筆下的少年尼爾斯,他曾經把馬蜂放在奶牛的耳朵里,用腳踢雄鵝,扯公雞的雞冠,揪貓的尾巴……凡是能想到的“惡作劇”,尼爾斯都用來填滿他那無聊而虛空的時間。
一個尋常的星期天早晨,窗外的陽光燦爛明媚,處處散發(fā)著春天的氣息。
這時,一個小精靈出現了:一張蒼老的、布滿皺紋的臉,臉上沒有一根胡須,穿著黑色的長外套,齊膝的短褲,頭上戴著帽檐很寬的黑色硬頂帽。
孩子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尼爾斯更是好奇、驚奇??吹叫【`時,尼爾斯內心的“魔鬼”又被喚醒了,他打算捉弄一下小精靈,就像捉弄家里的鵝、奶牛、公雞一樣。尼爾斯真的捉住了小精靈。一番“爭斗”,尼爾斯失去了知覺,醒來后,小精靈不見了蹤跡??墒?,不可思議的事情發(fā)生了,尼爾斯變小了,如拇指般大小。
原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尼爾斯害怕了,他一邊尋找精靈,一遍虔誠地懇求祈禱:保證從今以后再也不調皮搗蛋了。
正在這時,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家中一只雄鵝莫頓也想展翅跟隨大雁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莫頓飛走,緊緊抱住鵝的脖子,不料卻被莫頓帶上高空。趴在莫頓的背上,他看見了以前從沒有看見過的農莊、麥田,鑲著金邊的山毛櫸樹林……他從來沒有以這樣的視角俯瞰過自己的家。他不曾感受過風馳電掣地乘騎狂奔,也不曾感受過在空中遨游竟會是如此痛快愜意。
就這樣,尼爾斯的冒險之旅開始了。莫頓和尼爾斯一路飛翔,一路冒險,勇斗猛禽和野獸,甚至獵人。在漫長的旅途中,尼爾斯學會了善良,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人不應該凌駕于動物之上,每一種生命都應該是自由的,每一個充滿光芒的人都必須信守承諾……他用生命的柔軟質地去碰觸、去感知獲得的生命體驗和認知。
歷時八個月,當尼爾斯經歷重重險阻磨難,重返家園時,他變了,和最初離家的那個刁蠻、任性、胡作非為的小男孩截然不同,變成了懂得尊重生命,懂得敢于擔責,一個溫柔、善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童話的滋養(yǎng),童話并不只是教化真善美,而是直面人生的真相;童話可以在繽紛繁復的生活中喚醒善良的原始力量。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里的童話世界,雖然寫的是動物界里的恩怨情仇,它們自有一種屬于動物的溫柔和莊嚴。它們既是動物,也是人;而人,既是人,也是動物。這或許就是藝術的力量:賦予平常事物以陌生新鮮的光芒。和尼爾斯騎著那只從未遺忘飛翔的雄鵝莫頓一起冒險,萬物都是驚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他們的世界每天都煥然一新,閃閃發(fā)亮。未知,逗引著孩子的好奇和獵險。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