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澤 劉劍偉 金璐
【摘 要】“文革”對于中國這一批人的影響有多大,就可能對這四十多年的藝術影響就有多大。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一些思想先進的青年藝術家厭倦了那種程式化的風格,力求創(chuàng)新與突破。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表現(xiàn)語言逐漸被引了進來,這個時間點對于當時的中國藝術來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對不同形式語言的探索運動在全國相繼出現(xiàn)。
【關鍵詞】文革;傷痕美術;改革開放;新材料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7-0147-01
從1978年算起至今,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里,除了一些新生代藝術家,大多數(shù)老一輩藝術家都是站在時代的頂端,甚至是世界大師級別的藝術家。可見,“文革”后,中國藝術的探索之路是多么重要。在歷史進程中,他們一部分轉向歌頌現(xiàn)實生活美好的生活流繪畫,從“文革”期間到1978年后期出現(xiàn)的藝術現(xiàn)象;星星美展的展出;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展”的展出;85藝術新潮,等等。
一、“文革”期的藝術
(一)政治狂熱類。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首先是政治狂熱的藝術家。他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根據黨中央指示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基本上是以美化領袖,丑化敵人為主。這些是“文革”美術的代表,在民間自行印刷的報刊中會經常出現(xiàn)。比如:紅黑兩色版畫的形式有漫畫“群丑圖”、毛澤東像等。隨著后期的整頓,這類藝術作品慢慢不再是主流了。
(二)中央策劃類。這一類就是中央和地方權力中心下的藝術作品。這類作品的主題是宣傳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和意義,是官方的展覽渠道和印刷品,并不斷出版廣泛的新聞刊物。
(三)地下創(chuàng)作類。這一類作品是由一些地下或半地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由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線爭”和“階級斗爭”的重新興起,許多被囚禁的畫家處于被控制狀態(tài),只能私底下偷偷畫畫。黃秋園和吳大羽就是代表人物。他們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符號。
二、“文革”結束后的“傷痕美術”
“傷痕藝術”是指在文學的經驗和印象的基礎上,對許多現(xiàn)象進行反思和批判的作品。例如,青年知識分子的大眾化斗爭,把以前的歌頌、贊揚變成了現(xiàn)實與批判。它是對文學藝術思想的批判研究和解放。它們強調傷痕藝術,這是一種灰色的政治基調,更加強調現(xiàn)實主義。更多表現(xiàn)出對政治情感和人類心靈真相的豐富多彩的心理描寫。一部分選擇現(xiàn)實的揭露,一部分選擇正視現(xiàn)實的悲劇。
三、改革開放后的發(fā)展
(一)星星美展。1979年9月27日,在中國美術館的邊上,出現(xiàn)了奇怪的一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全國藝術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而館外的公園鐵柵欄上,被一些雕刻和畫所鋪滿,很多路過的觀眾注意到了這些奇怪的展品。一些原本想去美術館參觀的觀眾就會停下腳步,看著這些千奇百怪的作品,嘖嘖稱奇。“星星畫展”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開端。
(二)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展”。隨著中國藝術的勃勃發(fā)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舞臺上逐漸出現(xiàn)了中國的身影。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展”于1982年的8月15日至9月15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舉辦。其中共展出了三百多件作品。抽象藝術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三)“85術新潮”的興起。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期,中國藝術史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它是中國藝術史上最不可忽視的重要時期。它被稱為“85藝術新潮”。85新潮,經過50后一代人的反復演繹,儼然成了開天辟地的大事。
(四)20世紀90年代精神領域的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精神世界逐漸開始變化。社會文化特征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90年代是一個真正在精神和心靈上無所期待的時代,人們不再輕易憤怒、悲傷,開始從真實的人間生活中尋找生存的動力與源泉。
四、新世紀藝術家們對新材料探索
到了現(xiàn)代,藝術家們對新材料的探索也從未停歇。他們追求的已經不僅僅是傳統(tǒng)合成材料、作畫方式了。中國藝術的發(fā)展也變得多樣化起來,從以前的傳統(tǒng)繪畫工具到現(xiàn)在的各種類型的新材料,有的藝術家甚至拿他們自己當藝術創(chuàng)作的媒介,可謂是五花八門。
五、結語
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里,中國的藝術家們正在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從“文革”前到“文革”后,從改革開放前到改革開放后,或許會走很多彎路,不過就是在這一批一批的藝術家的不斷堅持下,我國的藝術文化樣式才如此豐富。當然,中國當代藝術還在進行,研究也還在繼續(xù),我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還不必下什么定論。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已經發(fā)現(xiàn)不少藝術家在過去也有重要的個人突破,只不過因著那個時代,這些突破都未能發(fā)表出來,相信隨著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深入,很多鮮為人知的藝術家故事將會重見天日。
參考文獻:
[1]王旭民.合成時代——概述繪畫材料對油畫學科發(fā)展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魯虹,孫振華.藝術與社會[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3]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4]水無中.“文革美術”是什么[EB/OL].北京文藝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