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菱
【摘 要】《踏搖娘》是唐代歌舞戲,在中國舞蹈史上與戲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創(chuàng)新之處不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節(jié)性”突破,更在于男演員對于女性角色的藝術化飾演,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近代以來學術界對《踏搖娘》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性的梳理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啟發(fā)我們對《踏搖娘》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關鍵詞】《踏搖娘》;戲曲圖像;戲曲史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7-0032-01
歌舞戲興起于漢朝,在南北朝時期廣為流傳,而后到了唐代空前發(fā)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為唐代歌舞戲的突出代表。周貽白先生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中曾寫道:“凡在《代面》和《缽頭》中未能明確的問題,在《踏搖娘》中已不容質疑。如登場人物,歌舞相互結合,歌詞已為代言,且有旁人的和唱,都記載得頗為清楚。可以說是和后世的戲劇——以故事情節(jié)為主,由演員裝扮人物,用歌唱或者說白以及表情動作,根據(jù)規(guī)定情境表演出來,都無不合?!雹俣筷壬凇墩f劇·說踏搖娘談容娘》中認為《踏搖娘》有人物、有故事、有歌、有白、有舞、有化妝、有服裝,而且有代言體的表演,具備了戲劇藝術的各種要素。②由此可見,《踏搖娘》中有歌舞,有表演,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具備了戲劇藝術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了中國古典戲劇這種藝術形態(tài),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踏搖娘》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戲曲形態(tài)出現(xiàn),初步具備了戲曲藝術的雛形,近年來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不少學者對《踏搖娘》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筆者檢索到知網(wǎng)較早的一篇關于《踏搖娘》的文章是陸侃如與馮沅君1955年發(fā)表的《中國文學史稿(八)》,這篇文章在談及南北朝的歌舞戲時提及《踏搖娘》,論述了《踏搖娘》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揭示所含的諷刺意味。從筆者檢索的資料來看,學術界對《踏搖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戲曲發(fā)展史角度來分析《踏搖娘》,論證其是否為戲曲形成的雛形;二是從戲曲圖像角度來論證《踏搖娘》的存在,主要針對《長安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唐墓壁畫》中公布的“樂舞圖”,探討其是否為《踏搖娘》。
大多數(shù)的研究還是集中在從戲曲文本角度分析《踏搖娘》,探討其所包含戲曲形成的要素,肯定其在中國古典戲劇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潘百齊、李相東《多元聚合·代言體敘事本位·懸置——論中國古典戲曲形成于“踏搖娘”》一文通過對比巫覡說和俳優(yōu)說,認為其雖以不同形式體現(xiàn)著戲劇三要素的一個或兩個方面,但并不能作為中國古典戲劇的唯一源頭,而《踏搖娘》中有歌舞,有表演,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是代言體敘事,具備了三要素,因而其標志著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初步形成。但作者認為雖中國古典戲劇形成于《踏搖娘》,反而中斷了沿此方向發(fā)展至成熟的趨勢,中國戲劇史又回到了此前的無序狀態(tài)。寧俊紅的《談<教坊記>中“戲”的涵義》、馮艷軍的《試論中國古典戲劇形成于<踏搖娘>》等文章中皆提及此觀點,認為《踏搖娘》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雛形。碩士論文《從<唐戲弄>看任半塘的戲劇觀》中從戲劇本體出發(fā),分析了《唐戲弄》中認為《踏搖娘》為“真”戲劇的觀點。另外,王文彥《淺談中國古典喜劇源流史》和周國雄《戲劇起源“實例”論》中提及《踏搖娘》,認為其已具備后世喜劇的審美特征,是中國喜劇發(fā)展史上一個里程碑。
除從戲曲發(fā)展史觀來分析《踏搖娘》,還有少數(shù)研究從戲曲圖像角度展開分析,主要集中在對“樂舞圖”的分析,探討其是否為《踏搖娘》。姚小歐與孟祥笑的《唐墓壁畫演劇圖與<踏搖娘>的戲劇表演藝術》一文中結合圖像與文獻記載,認為該圖呈現(xiàn)的是唐代歌舞劇《踏搖娘》的演出場景,而范春義的《戲劇圖像的價值及判定方法》從服裝、樂器和舞筵等幾個方面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認為該壁畫所呈現(xiàn)的是唐代胡旋舞。孟祥笑的《圖像史學與<唐墓壁畫演劇圖>研究的若干問題》結合相關史料對范春義一文中胡旋舞的說法提出異議,認為胡旋舞之說與《唐墓壁畫》完全不合。此外,李立的《河南南陽漢畫像樂舞百戲構圖的戲劇表演元素》一文提及《踏搖娘》,認為河南南陽漢畫像磚稽戲畫像所呈現(xiàn)的藝術表演形式與《踏搖娘》相似,可視為《踏搖娘》的雛形。
總體來說,對于《踏搖娘》的研究,學術界雖研究較早,取得一定學術成果,但對其研究相對較薄弱。學界對《踏搖娘》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其作為中國古典戲曲藝術雛形的探討,少數(shù)幾篇從戲曲圖像角度分析,有一定局限性,研究視野不夠開闊?!短u娘》有關文獻資料較少,應對其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系統(tǒng)搜集和整理。再者,應拓寬視野,多方面對《踏搖娘》進行分析。此外,戲曲圖像用具象的形式展示古代演出的實際情況,能夠獲得對古代場上搬演的感性認知,是文獻資料所不能及的,對《踏搖娘》的研究多戲曲圖像入手,挖掘更多資料。
總之,《踏搖娘》作為中國古典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
注釋:
①周貽白.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2.
②董每戡.說劇·說踏搖娘談容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43.
參考文獻:
[1]寧俊紅.談《教坊記》中“戲”的涵義[J].社科縱橫,1998(4).
[2]程一中.簡說《踏搖娘》[J].武漢大學學報,1984(5).
[3]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