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煒
(新汶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yī)院影像科 山東 新泰 271219)
在各種顱腦占位性病變當中,腦膜瘤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存在侵襲生長快速的特點,在對腦膜瘤患者進行治療時,需依據(jù)其特征選擇相應的手術治療方案,這也就需要做出術前精準的判斷。在本次實驗研究當中,我們就選擇84例腦膜瘤患者為觀察對象,探究其CT與MR影像表現(xiàn)。
選擇我院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間收治的84例腦膜瘤患者作為觀察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54例、女性30例,年齡最小的是11歲、最大的是63歲,均值年齡37.5±2.4歲。全部患者均已確診為是腦膜瘤。
1.2.1 CT掃描 選用聯(lián)影128排CT做掃描,在與患者聽眥線平行處,進行持續(xù)性掃描10層,在發(fā)現(xiàn)病灶位置時,做薄層增強掃描,造影劑選則使用歐乃派克。
1.2.2 MR掃描 選用聯(lián)影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進行診斷,設定好掃描參數(shù)之后,依次掃描腦膜瘤的矢狀面、冠狀面和橫斷面。造影劑選擇使用軋噴酸葡胺,使用劑量是0.2ml/kg。
84例腦膜瘤患者皆為單發(fā)腫瘤,對其發(fā)病部位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分析腦膜瘤發(fā)病部位[n(%)]
腦膜瘤最大直徑是4.3×4.6×5.1cm,最小直徑是1.4×1.4×1.9cm。邊緣不規(guī)則分葉狀者有24例、邊緣光滑者60例;4例患者并未見有明確包膜,存在浸潤性持續(xù)生長狀。
經CT掃描結果可見,其中64例患者密度均勻,分別由46例為密度較高、9例等密度和9例低密度,于增強掃描的狀態(tài)下,可見有均勻的顯著強化、邊界清晰。另外20例患者密度不均勻、強化不均勻。
經MR掃描結果可見,64例患者信號呈均勻狀,另外20例為復雜信號,內部提示存在囊變、壞死問題。輕度水腫者8例、中度水腫者8例、重度水腫者16例,另外52例患者病灶四周并無水腫現(xiàn)象。行MR增強掃描后可見,有32例硬膜尾征者、20例臨近顱骨異常者。
顱內占位性病變涵蓋范圍廣,臨床多見,且對該病的臨床診斷主要是依賴于影像學檢查,像是氣腦造影、CT、MR、腦血管造影等等。
腦膜瘤是臨床多發(fā)的一種腦組織腫瘤,常見于患者腦膜中胚的位置,在蛛網膜粒附近,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就是蛛網膜絨毛部分細胞,大部分腫瘤附著在硬腦膜中,集中發(fā)生的部位在小腦區(qū)、大腦凸面、鞍結節(jié)等處。既往已有研究印證,只有少數(shù)的腦膜瘤在腦外、頭頸部和脈絡叢當中,雖然這一類腫瘤生長速度較慢,但發(fā)病概率高,占顱內腫瘤發(fā)生率的15%左右。
本次實驗研究當中依據(jù)研究結果來看,64例患者為病理良性、4例為低度惡性、4例為惡性,良性腦膜瘤的CT、MRI信號與密度皆表現(xiàn)為均勻狀,可見邊緣清晰,強化均勻。而惡性腦膜瘤的主要特征則是信號、密度不均勻,有囊變、壞死存在。
另外,經CT掃描可見,64例患者密度呈均勻狀,其中除了有9例等密度和9例低密度之外,其余44例密度皆較高,而且在增強掃描的情況下,皆有均勻得到顯著強化表現(xiàn);另外20例密度不均且強化不均。由MR掃描可見,64例患者信號呈均勻狀,另外20例為復雜信號,內部提示存在囊變、壞死問題。輕度水腫者8例、中度水腫者8例、重度水腫者16例,另外52例患者病灶四周并無水腫現(xiàn)象。行MR增強掃描后可見,有32例硬膜尾征者、20例臨近顱骨異常者。依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總結來看,兩種診斷方法的影像學各有優(yōu)劣勢,其中CT診斷對腫瘤機體內部的鈣化情況、顱骨的骨結果變化顯示比較清晰,但在對小腫瘤的診斷上準確度就比較低了。MR診斷方法則能把各個方位都能夠清晰顯示出來,尤其是對患者后顱窩、顱頂和病變較小的地方,也能做出準確定位,診斷精準程度是較高的。
綜合以上結果來看,對腦膜占位性病變患者無論是行CT診斷還是MR診斷,均可獲得明確的影像,其中對小腫瘤的診斷MR更具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