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運國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川北醫(yī)學院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肝癌(Liver Cancer)是我國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的發(fā)病原因相對較為復雜,與所處環(huán)境、家族史、飲食、病毒感染等因素均有一定關系,患者多表現出腹水、低熱、肝區(qū)鈍痛等癥狀,研究表明,與其他惡性腫瘤相比,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更高,而經微波消融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經微波消融治療肝癌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者的癌腫殘留及復發(fā)進行早期診斷極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將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微波消融治療的82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MRI與CT在微波消融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將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微波消融治療的82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患者年齡33~79歲,平均年齡(49.1±8.2)歲,Eggel分型方面,巨塊型肝癌患者30例,結節(jié)性肝癌患者26例,彌漫性肝癌患者26例。我院征求了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本次研究同時得到倫理委員會的許可。所有患者各項基礎信息經檢驗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分別采用MRI和CT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
MRI檢查:使用GE公司生產的1.5T核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掃描,掃描范圍從患者膈頂至雙腎,分別采取T1WI、T2WI、DEI及增強掃描,實施增強掃描時,為患者注射造影劑,劑量為0.2ml/kg,注射20秒后進行肝動脈掃描,注射30秒后進行晚期肝動脈掃描,注射50秒后進行肝門靜脈掃描,注射180秒后進行延遲掃描。
CT檢查:使用美國GE雙源128排CT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肝區(qū)域,層厚設置為2mm,電流設置為220mA,電壓設置為130kV,隨后在進行CT強化掃描,為患者注射造影劑,劑量為1.5ml/kg,注射25秒后進行肝動脈掃描,注射70秒后進行肝門動脈掃描。
掃描完成后,由兩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生進行閱片,記錄患者的病灶數目,并對兩種檢查方法的靈敏度和準確性進行調查。靈敏度=(檢出病灶數/實際病灶數)×100%,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實際病灶數×100%。
使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診斷靈敏度和準確性用百分數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82例患者當中,出現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患者為59例,實際共125個病灶,其中陽性病灶98個,陰性病灶27個。經MRI檢查,共檢出123個病灶,陽性病灶98個,陰性病灶25個,靈敏度為98.40%,準確性為95.20%;經CT檢查,共檢出105個病灶,陽性病灶82個,陰性病灶23個,靈敏度為84.00%,準確性為70.40%。數據經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患者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效果
臨床上,MRI和CT均可作為微波消融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早期診斷的診斷依據,但與CT相比,MRI能夠從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等多個角度對患者進行掃描,同時MRI對患者組織細胞的分辨率更高,掃描得到的圖像更加清晰,除此之外,MRI對患者電離輻射的所造成的損傷相對少于CT,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經MRI檢查,其靈敏度和準確率分別達到98.40%和95.20%,明顯高于CT檢查。
綜上所述,將MRI應用于微波消融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早期診斷當中,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準確性,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