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叔仙,楊麗春(通訊作者)
(1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云南 玉溪 653100)
(2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云南 昆明 650118)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組發(fā)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的、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本病少見,但近年來發(fā)病率升高。超聲檢查是診斷該病的首選影像方法,隨病程進展,其超聲表現(xiàn)復雜多樣,當無痛性腫塊形成時其臨床表現(xiàn)和超聲特征與乳腺癌極為相似,二者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因此鑒別及早期診斷尤為重要?,F(xiàn)對65例經(jīng)我院病理證實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聲圖像表現(xiàn)、BIRADS分類作回顧性分析。
回顧性分析65例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乳腺外科治療的非哺乳期女性患者,全部經(jīng)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證實為非哺乳期乳腺炎,術前均常規(guī)行超聲檢查。年齡18~68歲,平均(36±9)歲,病程3天~3年。單發(fā)54例,多發(fā)11例。62例有生育哺乳史,2例為未婚未育,1例已婚未育。臨床表現(xiàn)均為發(fā)現(xiàn)乳腺腫塊就診,其中43例伴皮膚紅腫、疼痛,5例伴發(fā)熱,2例伴破潰,31例伴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
采用PHILIPS iU Elite及GE LOGIQ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12~15MHz,詳細記錄病灶的二維特征(位置、大小、內部回聲、邊緣、周圍組織改變、腋窩淋巴結等),彩色多普勒(CDFI)觀察腫塊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采用Adler半定量法[1]對血流情況進行分級(0、Ⅰ、Ⅱ、Ⅲ級)。診斷結果依據(jù)美國放射學會制訂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進行分類[2]:1類為陰性,2類和3類考慮良性病變,4類和5類傾向惡性可能。
6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結果提示慢性化膿性乳腺炎47例,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15例,漿細胞性乳腺炎3例。
大部分病灶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低回聲、邊界不清晰(40/65),部分病灶表現(xiàn)為中等回聲與低回聲交錯的混合回聲(14/65),部分病灶表現(xiàn)為單純液性回聲(6/65),部分病灶表現(xiàn)為實性回聲內伴不規(guī)則液性區(qū)(30/65),部分病灶可見周圍組織水腫(21/65),少部分病灶內伴微小鈣化(4/65),少部分病灶周邊伴導管擴張(4/65)。采用Adler半定量法評估病灶內血流,慢性化膿性乳腺炎:0~Ⅰ級18例,Ⅱ~Ⅲ級29例;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0~Ⅰ級4例,Ⅱ~Ⅲ級11例;漿細胞性乳腺炎:0~Ⅰ級0例,Ⅱ~Ⅲ級3例。多數(shù)病灶內部及周圍均可探及中等及大量血流信號。用頻譜多普勒技術測及病灶內動脈阻力指數(shù),其中40例RI<0.70,25例≥0.70。不同病理類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超聲聲像圖表現(xiàn)見表。
慢性化膿性乳腺炎:3類31個,4A類14個,4B類2個。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3類8個,4A類3個,4B類1個,4C類3個。漿細胞性乳腺炎:3類1個,4A類2個。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種病因不明、容易復發(fā)而又遷延不愈的慢性炎癥,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其發(fā)病原因主要與乳頭內陷、自身免疫和細菌感染有關[3]。國內有學者報道NPM多發(fā)生于有生育哺乳史的中青年女性[4],與本組病例相符。NPM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乳房腫塊、局部紅腫、疼痛、發(fā)熱、皮膚破潰等。
慢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多為急性乳腺炎發(fā)病后,乳管或乳腺區(qū)域有炎性成分長期殘留,進而引起的慢性化膿性炎癥[5]。該類型腫塊體積偏大,多發(fā)生在乳暈周圍,大部分伴紅腫疼痛,可觸及波動感,其超聲表現(xiàn):實性低回聲或混合回聲內見不規(guī)則液性區(qū),透聲差,探頭加壓內部光點可見移動,部分病灶可伴后方及周圍組織增強,部分累及皮下脂肪層。該類型乳腺炎臨床癥狀、體征大多較典型,不難診斷。該組病例BI-RADS分類4A類14個,4B類2個,BI-RADS分類4類提示不除外惡性可能,分析誤診原因如下:7個病灶無紅腫、疼痛,11個病灶內部未見液性區(qū),2個病灶內伴細小鈣化灶,1個病灶邊緣伴成角,2個病灶血流豐富、阻力指數(shù)>0.70,上述征象均與乳腺癌有重疊,故分類偏高。
表 非哺乳期乳腺炎超聲聲像圖表現(xiàn)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臨床少見的、復雜的慢性乳腺炎癥,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病理特點是以終末導管小葉單位為中心的肉芽腫性炎癥反應[6],該類型多發(fā)生于乳腺外周,單側多見,其超聲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不均勻的低回聲,且多呈分葉、成角、多個導管樣回聲,后方回聲無變化,少數(shù)內部有液化小膿腫形成,病灶內大多有較豐富的血流信號。文獻報道該類型乳腺炎超聲誤診率高[7]。該組病例BI-RADS分類4A類3個,4B類1個,4C類3個,分析誤診原因如下:1例有疼痛、為囊實性腫塊,其它無典型惡性征象,考慮診斷者沒有結合病史故分類偏高;其余6例均為無痛性腫塊,3例為極低回聲結節(jié),分葉狀,伴成角,1例伴周圍導管擴張,導管內見低回聲物,1例病灶體積小,內見多個細小鈣化灶,上述幾個病灶內均有惡性征象,故難與惡性病灶鑒別。
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炎性細胞以漿細胞為主,因早期導管擴張導致分泌物潴留、脂質外溢、刺激導管周圍組織產生炎癥,通常發(fā)生在圍絕經(jīng)期女性[8]。隨病理發(fā)展不同階段,其超聲圖像表現(xiàn)可歸納為導管擴張型、實性腫塊型、囊實混合型、囊性包塊型、瘺管型[9]。該組病例BI-RADS分類4A類2個,分析誤診原因如下:2個病例均為條狀低回聲,血流豐富,阻力>0.70,其中一例疼痛、伴周圍導管擴張,上述征象均無法完全與惡性鑒別。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炎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誤診率高,需仔細鑒別。為提高超聲診斷準確率,需檢查者緊密結合臨床癥狀,加強對復雜超聲圖像的分析鑒別能力,正確應用乳腺BI-RADS分類,以指導臨床選擇準確合理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