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爭
(云南博亞醫(yī)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臨床醫(yī)療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特別是經(jīng)皮腎穿刺活檢技術的應用,為廣大腎病患者的治療、臨床分型診斷和預后評估方面提供了重要途徑。超聲技術和自動活檢裝置的出現(xiàn)進一步提高了該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可靠性[1],本文將著重分析于實時超聲輔助下行穿刺腎臟活組織取材的臨床價值。
以本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接診的接受穿刺腎臟活組織取材的67患者,性別比:男37/女20,年齡21~73歲,均值為(32.6±1.4)歲;病癥類型:腎病綜合征者共計43例,急性腎功能衰竭者共計20例,紅斑狼瘡者共計4例。患者均于術前檢查提示其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和血小板計數(shù)等指標正常,且檢查前未使用相關的抗凝藥物治療。
應用本院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選擇普通凸陣探頭,其頻率為3.5MHz。以切割式活檢針作為此次活檢裝置?;颊弑3指┡P位,首先行超聲掃描,詳細觀察其腎皮質處的回聲與厚度情況,與彩超輔助下觀察其腎臟內部血流狀況。通常以右側腎下側進行穿側,同時超聲探頭進行反復的橫切與縱切,充分顯示其腎臟最大徑,在腎下級的約2cm處進行標記,探頭繼續(xù)旋轉90°,對集合系統(tǒng)和外側的腎實質交界處進行標記,交叉點即為患者腎穿刺點,預估穿刺深度并設計路徑。局麻后應用自動活檢針進行刺入,并于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取材及拔針等操作?;颊咝g后24h需加壓包扎及臥床休息。
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取材兩次,針對腎組織的長度<5mm者仍需再次取材。組織取下后立即送檢,分別實施光鏡與電鏡和免疫熒光檢查等。腎組織的取材成功判定標準:即腎組織的長度達到5mm或以上,在光鏡檢查中可見≥10個腎小球,且可明確判定患者的病理組織診斷。
本組67例患者共計取材112次,其中41例患者共計取材2次,另有2例患者共計取材3次。66例患者均取材成功,僅1例患者由于取材不足而無法滿足病理診斷要求,患者的取材成功率為98.51%。
患者的具體病理診斷結果如表。
表 66例取材成功患者的病理結果統(tǒng)計
本組67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肉眼血尿者1例,并于術后2日自行消失,術后出現(xiàn)腎周血腫者2例,均于2~3日內未經(jīng)特殊治療而自行消失,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率為4.48%。
穿刺針實施經(jīng)皮腎組織的活檢源于上世紀30年代,這也標志著臨床腎臟學的發(fā)展進入到全新階段。雖然原始外科手術中通過腎組織活檢具有較高取材成功率,然而其創(chuàng)傷性較高,對患者術后康復產(chǎn)生不良影響。而采取徒手穿刺操作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提高取材成功率,并且患者術后相關并發(fā)癥風險較高。在超聲輔助下實施經(jīng)皮穿刺活檢有利于實現(xiàn)精準定位,同時操作更加便捷,其價格也較為合理,并不會對手術患者形成輻射性損傷,因此現(xiàn)階段被廣泛的應用在引導常規(guī)介入治療中。
在實時超聲的輔助下進行經(jīng)皮穿刺活檢,可有效結合患者腎臟實際情況,對穿刺角度和部位等進行科學調整,同時能夠實現(xiàn)精準且快速的術中取材,而術后的并發(fā)癥風險相對更低,在該技術手段下取材組織樣本的質量相對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實時超聲輔助的經(jīng)皮穿刺活檢之前,首先需要掌握好臨床適應癥,在進針過程中需要掌握進針深度,避免深度過大,同時當針尖的顯示情況較為模糊時,需要避免進行盲目地穿刺。在穿刺操作過程中,應做到準確和快速穿刺,盡可能將患者的穿刺次數(shù)控制在四次以內,例如針對合并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若術中穿刺次數(shù)過多,容易誘發(fā)術后相關并發(fā)癥[2-3]。
通常在進行腎穿刺過程中,其目標部位選擇患者的右腎下極,這是由于該部位的腎皮質相對最厚,在穿刺過程中如若出現(xiàn)位置過低情況,容易造成術中穿刺失敗。而位置過高則導致標本腎髓質較多以及腎小球數(shù)量較少,會對診斷結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同時容易對患者腎盞形成損傷而出現(xiàn)術后血尿情況。在穿刺操作時,活檢針的選擇也至關重要,需要結合內外徑情況合理選擇粗細適宜的活檢針,同時活檢針數(shù)字越小其直徑越大,所取的腎組織更多,然而發(fā)生術后出血的風險也大大提升。通常來說實質性腎臟以及較大包快遞進行穿刺時,可選擇14~18G活檢針,而對于兒童患者以及移植腎活檢患者,則可選擇18G活檢針。
綜上所述,在實時超聲引導下行經(jīng)皮腎穿刺活檢具備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優(yōu)點,有利于實現(xiàn)快速明確定位,是一種有效性和安全性較高的診斷方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