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乙 藍江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70年。哲學是人類的智慧之學,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哲學類書籍的出版逐年增多,國內(nèi)學界的哲學研究百花齊放,國外引進的哲學書籍也日益繁多。為貫徹黨的指導方針,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繁榮社會主義的出版事業(yè),原來的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獎和現(xiàn)在的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國家級綜合圖書獎,每屆都從眾多新書中評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獎項涵蓋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技術等領域,評選出的作品均具有極高的水準。其中,每年都有哲學類的書籍獲獎,比如《馬克思恩格斯文集》《艾思奇全書》《中國儒學史》《亞里士多德全集》等這些內(nèi)容豐富、質(zhì)量上乘的哲學類書籍。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類獲獎書籍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在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類高質(zhì)量的書籍層出不窮,內(nèi)容豐富、體裁多樣,對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有很強的指導性。
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這十卷文集可以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精華版,選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時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涵蓋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哲學、政治、經(jīng)濟、史學、宗教、軍事、科技等領域的重要論述,對于進行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一卷收錄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到1848年的著作,比如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恩格斯的《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第二卷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9年的著作,除著名的《共產(chǎn)黨宣言》收錄在這一卷外,還有馬克思探討中國革命問題和批判西方殖民主義的文章也收錄其中;第三卷收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的著作,這一卷主要是政治類的文獻;第四卷收人恩格斯在1884年至1895年的著作;第五、六、七卷分別為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一、二、三卷;第八卷為《資本論》的手稿選編,節(jié)選了馬克思著名的《資本論》三大手稿,即《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jīng)濟學手稿》和《1863-1865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部分重要章節(jié),對于學界進行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思想研究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當代西方左翼思想家有很多研究也是基于這三大手稿,比如安東尼奧·奈格里的《(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和普殊同的《時間、勞動與社會統(tǒng)治: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再闡釋》等書,均對三大手稿有所涉獵;第九卷收人恩格斯的兩部專著:《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第十卷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部分重要書信。總體來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這十卷本簡要且精準地展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必讀作品。
那么,在當代國內(nèi)外學者的眼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在今天該如何繼承、如何發(fā)展或者如何評價呢?由南京大學孫伯鍨教授和張一兵教授主編的《走進馬克思》(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是一本“嚴格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文本的原意”來進行解讀的作品,全書分上下卷,上卷探討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下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方法”。本書的特點是突破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統(tǒng)解讀模式,以“實踐“社會”和“歷史”為范疇,梳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同時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方法的探討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核心。本書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為我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做出了可貴的理論探索。獲得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且由袁貴仁、楊耕主編的《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本從當代西方、當代東歐和蘇聯(lián)、當代俄羅斯、當代日本和當代中國五個角度,來匯集當代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種解讀和闡釋,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遭遇的當代境況。根據(jù)這五個路徑,本部書籍也分為五卷:西方學者卷、東歐和蘇聯(lián)學者卷、俄羅斯學者卷、日本學者卷和中國學者卷。首先西方學者卷由吳曉明教授主編,分為上中下三卷,之后于2011年增加《西方學者卷·補卷》,合計四卷。西方學者卷收錄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發(fā)表的重要學說,比如盧卡奇、葛蘭西、阿多諾、阿爾都塞等人的文章;還收錄了西方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比如海德格爾、羅素、依波利特等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的深刻解讀。東歐和蘇聯(lián)學者卷由衣俊卿教授和陳樹林教授主編,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收錄了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布哈林、尤金、米丁等人的文章;下卷收錄的是東歐學者的文章,比如南斯拉夫?qū)嵺`派的彼得洛維奇、馬爾科維奇的文章,匈牙利布達佩斯學派赫勒的文章,波蘭意識形態(tài)批評流派科拉科夫斯基的文章,捷克人本主義流派科西克的文章等。俄羅斯學者卷由安啟念主編,主要選取了從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后的俄羅斯學者的文章。俄羅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并非一帆風順,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之后,俄羅斯哲學研究進入停滯階段,到90年代末恢復過來的哲學學者們探討的問題轉(zhuǎn)移到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反思和對俄羅斯發(fā)展道路的探索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斯焦賓的《馬克思與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趨勢》。日本學者卷由韓立新主編,主要收錄20世紀60年代之后比較有代表性的日本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比如廣松澀的《異化論的揚棄與物象化論》、內(nèi)田弘的《作為文明的資本概念與自由時間》、澀谷正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等,日本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研究明顯不同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中國學者卷由袁貴仁教授和楊耕教授主編,囊括了國內(nèi)大部分知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文章,有孫伯鏷、陳先達、俞吾金、黃楠森、張異賓、張奎良、袁貴仁、吳曉明、楊耕等人的論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結合,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具有實踐性,還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學者最大的貢獻。
獲得了第六屆中國圖書獎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評傳》,系統(tǒng)評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以來直至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生平以及他們所解讀和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本《評傳》共計四卷,每一卷所涉及的人物均按時間順序編寫,第一卷主要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同時還有追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生和戰(zhàn)友們所進行的革命實踐及對其理論的發(fā)展,這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追隨者包括:李卜克內(nèi)西、倍倍爾、梅林、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第二卷收人的是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lián)和東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評傳,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事業(yè)和獨特貢獻,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fā)展進人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列寧主義階段;第三卷收錄了從20世紀初到70年代,對以中國為主的東方國家共計14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李達、胡志明等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進行評述;第四卷評述了活躍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的歐洲和日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包括盧卡奇、葛蘭西、河上肇、永田廣志、涅德里科維奇、阿爾都塞等13位哲學家,這部分哲學家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闡釋都有所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國家面臨的問題不同,這也恰好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雖然國內(nèi)外對第四卷中這13位哲學家評價不一,對某些哲學觀點的爭論分歧也很大,但不可否認他們對于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人物為核心來編寫是《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評傳》的一大特點,這有利于澄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偏見、謬傳和誤解,也能夠更好地激勵我們在理論上繼續(xù)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堅定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艾思奇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學者,他的一生都在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而奮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艾思奇全書》(8卷)榮獲了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該書收錄了艾思奇各個時期的著作,比如艾思奇的經(jīng)典作品,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路的通俗哲學讀本《大眾哲學》和新中國的第一本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還有不少艾思奇尚未公開發(fā)表的講義、提綱和文稿,全書合計550余萬字,是我們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就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地位而言,它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同樣,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的《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分析》詳細闡釋了鄧小平是如何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創(chuàng)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在創(chuàng)立和實踐這個理論的過程中,鄧小平又是如何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馬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中篇是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若干問題的哲學分析,包括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和對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論述;下篇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若干熱點問題的哲學分析,包括對公平和效率的哲學思考、市場經(jīng)濟與人的發(fā)展等問題的哲學反思。還有劉林元主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碑》(獲得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一書,論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三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胡福明稱贊本書是“從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相結合的角度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歷史進程的有深度的著作”。本書系2001年出版,恰逢建黨80周年,亦可以看作是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80年的基本總結。毛澤東思想是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是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面向新世紀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性綱領。以上只是部分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獲獎圖書,這些著作在啟發(fā)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在新的實踐、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勇氣,敢于進行新的理論實踐,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萌芽、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過程,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行梳理和闡釋,將馬克思主義中的人物和著作置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和對今天的意義。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史》和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分別獲得第一屆和第四屆中國圖書獎。許征帆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史》是我國較早出版的系統(tǒng)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來龍去脈的學術著作,分一、二、三卷,第一卷概論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形成過程,包括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剩余價值理論的提出,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第二卷主要闡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發(fā)展歷程,涉及對《資本論》各卷內(nèi)容的概述和評價其理論貢獻;第三卷總結了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的經(jīng)驗,進而論述在歐洲相對和平的時期和無產(chǎn)階級政黨普遍建立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和發(fā)展。本書將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及馬克思的軍事、歷史、文化等思想融為一體加以闡釋,呈現(xiàn)出較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史,可以很好地引導讀者們?nèi)フJ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而黃楠森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將論述的主題鎖定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上,編著出一套八卷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按時代和內(nèi)容不同又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二、三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第四、五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和蘇聯(lián)的傳播與發(fā)展;第六、七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第八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國外的研究與發(fā)展。這些書的出版發(fā)行,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教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建設,都在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二、中國哲學類獲獎書籍
中國哲學可分為中國古代哲學與近現(xiàn)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包括先秦子學、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而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今,由學者對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所開創(chuàng)的學問。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獨特的思想文化價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偟膩碚f,無論是中國古代哲學還是近現(xiàn)代哲學,儒、釋、道都是構成中國哲學的主干、核心。其中,于兩漢之際由印度傳人中原后的佛教,歷經(jīng)兩千多年歲月的洗禮,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并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逐步發(fā)展、壯大,最終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哲學。近年來,佛教哲學的研究成果獲獎頗豐,得到學界的認可。如由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主編的《中國佛教通史》(15卷)就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該書是海內(nèi)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史書,全書總計650余萬字,從兩漢時期佛教傳人中國開始一直到1949年為止,時問跨度長達2000多年。此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佛學研究的空白,對中國佛學界乃至世界佛學界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再如方立天教授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獲得第六屆國家圖書獎。該書通過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五編的專題論述,闡明中國佛教哲學問題的濫觴、論辯、演變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顯示其問不同觀點之間的互動進程,進而總結其哲學思維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此書集中反映了中國學者對宇宙人生和修持實踐的看法和主張,是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根”,儒學既孕育了中華民族精神品質(zhì)與文化氣質(zhì),又承擔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復興的歷史使命。復興儒學,對推進當代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湯一介和李中華主編《中國儒學史》(9卷)就是旨在傳承這樣一種儒學精神,該書亦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本書共計450余萬字,分為九卷:先秦卷、兩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代卷和現(xiàn)代卷,時問跨度長達2500年,從先秦儒家思想的起源一直到現(xiàn)當代的馮友蘭、方東美、錢穆等儒學大師的儒學思想,為我們拉開一幅儒學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再到演變的畫卷,展現(xiàn)了儒家哲學在不同時期的思想、學派和對社會的影響,同時呈現(xiàn)了儒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其他學派的交融會合,比如儒學與經(jīng)學、儒學與道教、儒學與西學等融合發(fā)展。因此,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以系統(tǒng)的脈絡和翔實的資料為我們介紹了中國的儒學發(fā)展史,更如湯一介在序言中所言,本書能夠“啟發(fā)我們用儒學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智慧,在給這些思想資源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和人類社會發(fā)展前途新詮釋的基礎上,為建設和諧的人類社會做出它可能做出的貢獻”。
如果說儒學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那么中國古代經(jīng)典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葉”。由著名學者、中央文史館館長袁行霈主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在2018年榮獲國家圖書館主辦的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該套叢書遴選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經(jīng)典,如《周易》《尚書》《詩經(jīng)》《論語》《老子》《莊子》《孫子兵法》《史記》等,不僅萃取精華、賦予新意、深入淺出地對其進行解讀,更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套立足學術、面向大眾的古代典籍普及讀本。與此不同的是,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根據(jù)其授課講座的內(nèi)容而撰成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亦獲第十二屆文津圖書獎。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所論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為了澄清百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讀,傳遞并釋放中國文化的價值,提倡“傳統(tǒng)就是我們的原創(chuàng)”的主張;下篇所言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其目的在于強調(diào)面對世界文化價值多元的今天,如何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何樹立文化自信、如何增強文化主體意識、中國文化如何走出等諸多“敲響警鐘”的時代問題。同樣,由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龐樸先生將其講稿集結而成的《中國文化十一講》,獲得第四屆文津圖書獎。其書既剖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核心思想文化,又發(fā)前人之未發(fā)的詮釋太一、雜多、無玄、一分為三、火歷等新式觀念。可以說,該書勾勒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理路和邏輯,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理念做出的最為生動活潑而又通俗易懂的闡釋。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并非單一化,而是呈現(xiàn)五彩繽紛的多元化。中國哲學亦非漢族所獨有,實際上少數(shù)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肖萬源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史》榮獲第七屆中國圖書獎,該書是我國迄今研究少數(shù)民族哲學思想史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全書共三編十七章,主要論述了蒙、回、藏、維吾爾、苗、彝、壯、滿、白、傣等24個少數(shù)民族的哲學起源、特點及發(fā)展,重點介紹了少數(shù)民族哲學思想與儒學、理學、佛學等文化的關系,肯定了少數(shù)民族哲學的價值及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但頗為遺憾的是,由于很多少數(shù)民族在古代沒有文字,所以沒有留下文獻資料,導致這本書最終只介紹了24個少數(shù)民族的哲學思想。但本書的學術價值依舊很高,它填補了中國哲學史的空白,拓寬了學術研究的領域,尤其是對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學、宗教學和文學等領域而言,本書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三、西方哲學類獲獎書籍
古希臘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后來所有哲學思想體系的基礎和整個西方文明的基礎,對于西方哲學來說,古希臘哲學就是其活水源頭。苗力田先生所主持翻譯的《亞里士多德全集》(10卷)是我國西方哲學翻譯作品的標志性成果,獲得第四屆中國國家圖書獎的榮譽。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全集收錄亞氏的眾多著作,按照學科分類分為十卷,包括邏輯學、物理學、形而上學、政治學等,其中蘊含亞氏本體論思想的《形而上學》收錄于第七卷,對于進行西方哲學思想研究,這一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秮喞锸慷嗟氯肥肀镜姆g凝結了我國一大批研究古希臘哲學的學者和翻譯家的心血,而對古典外文典籍的翻譯,對我們今天社會的精神文明發(fā)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正如苗力田先生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序言中所講的那樣,這是一個民族為開拓自己的文化前途、豐富精神營養(yǎng)所經(jīng)常采用的有效手段,這也是一個不懈追尋、無窮探索、永遠前進的過程。
米歇爾·德·蒙田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哲學家,他自1572年開始,直到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堅持記錄自己的智力和精神發(fā)展歷程,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蒙田隨筆全集》(上中下卷)。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隨筆全集》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本書共107章,各篇章的長短不一,其中最長的一篇也是蒙田最著名的一篇——《雷蒙·塞邦贊》,在這篇里蒙田問出了“什么是真正存在的呢?”之后,反思我們?nèi)说降字朗裁??這展示了他深刻的懷疑論觀點。蒙田還喜歡旁征博引古希臘哲學家和古羅馬作家的論述,增加了隨筆的文學趣味性,在法國的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400余年過去了,蒙田的作品在今天讀起來依舊非常富有哲理性,而這本隨筆亦如蒙田自己所說,是世界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作品。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西方思想家研究叢書”獲得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叢書第一輯是按照哲學家來進行分冊撰寫,一共九冊,分別為《休謨》《康德》《盧卡奇》《維特根斯坦》《馬爾庫塞》《羅蘭·巴特》《??隆贰豆愸R斯》和《德里達》。這一套叢書的每位作者都是國內(nèi)研究該哲學家的專家學者,以哲學家本人的原著為基礎,詳細介紹了西方歷史上這些著名哲學家非常重要的學術觀點,比如休謨的認識論習慣原則、康德的三大批判、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馬爾庫塞的大眾文化批判、羅蘭·巴特的符號學、??碌目脊艑W、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和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同時在忠實于原著介紹這些哲學思想時還帶有作者本人對其精辟獨到的理解。
2002年,葉秀山主編的“純粹哲學叢書”系列的出版,對于中國的哲學界來說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系列書籍,并且獲得了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本系列書籍之所以叫“純粹哲學”,是來自主編葉秀山先生所倡導的嚴格學術性,回歸到真正作為哲學的哲學研究中去。本系列叢書共5本,分別為《中西智慧的貫通:葉秀山中國哲學文化論集》《哲學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葉秀山西方哲學論集(1998-2002)》《真理與自由:康德哲學的存在論闡釋》《真理之光:費希特與海德格爾論Sein》和《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的蹤跡》。葉秀山先生的文集《中西智慧的貫通》和《哲學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面向的是中哲和西哲的交匯領域;黃裕生教授的《真理與自由》是對康德哲學的重新詮釋;李文堂教授的《真理之光》是對費希特和海德格爾哲學關系的解讀;尚杰教授的《歸隱之路》梳理了當代法國哲學的思想路徑。這些學術研究不是簡單地回到原著,而是力圖發(fā)掘傳統(tǒng)哲學文本與現(xiàn)代哲學思潮之問的摩擦、溝通與交融,整體研究都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偟膩碚f,這套叢書對于中國哲學界具有指引學術研究返璞歸真的方向性意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的《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14卷)將20世紀這100年來,中國哲學在西方哲學的沖擊下如何創(chuàng)立、沖突、發(fā)展的過程進行了客觀描述、評論和展望。首卷為導論,其余13卷分別為:《西方哲學在當代臺灣和香港》《中國本土文化視野下的西方哲學》《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在中國》《分析哲學在中國》《后現(xiàn)代后殖民主義在中國》《現(xiàn)象學思潮在中國》《基督教哲學在中國》《實用主義在中國》《進化主義在中國》《實在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康德黑格爾哲學在中國》和《唯意志論哲學在中國》。從分冊主題可以看出,《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叢書展現(xiàn)的是西方各種不同的哲學流派在20世紀的中國本土進行傳播和發(fā)展。本系列書籍的特點是,不僅有西方哲學流派與中國哲學的融合,還有持不同哲學觀點的流派之間在中國本土進行交鋒,比如孫尚揚和劉宗坤撰寫的《基督教哲學在中國》一書,填補了基督教哲學在20世紀的中國輸人、傳播和發(fā)展歷程的空白,但這一時期的分析哲學對基督教哲學也造成一定的沖擊。本叢書對于推動21世紀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交流,推動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共同繁榮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其他哲學類獲獎書籍
除了以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三大哲學類書籍主題之外,還有不少獲獎書籍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但并非以專業(yè)哲學學科的標準來撰寫。相比前面三類,這部分獲獎的哲學類書籍更偏重入門性和趣味性,也更貼近我們?nèi)粘I?,可以滿足很多對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們的需求。
獲得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的《哲學起步》一書,就不是傳統(tǒng)以某一位哲學家或者某一個哲學體系來進行介紹的專業(yè)哲學書籍,而是鄧曉芒教授面向非哲學專業(yè)的學生進行的授課內(nèi)容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本書目的主要是引導讀者們進入一段哲學思考,思考的內(nèi)容即三大哲學基本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也依據(jù)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開啟我們主動思考哲學問題的道路。
以色列的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撰寫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雖然是一部通俗的歷史讀物,但是其中蘊含赫拉利深刻的哲學性反思和他對人類命運的深切擔憂?!度祟惡喪贰酚?011年首次以希伯來文出版,中文版于201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獲得第十屆文津圖書獎。赫拉利在書中將認知革命、農(nóng)業(yè)革命和科學革命視為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三次革命,展現(xiàn)了作為“一種也沒什么特別的動物”的人類,是如何構造了金錢、帝國和宗教這三類虛構的現(xiàn)實,從而將自己一步步送上神壇。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言,所謂的人類簡史,不過是從動物到上帝的歷史過程。赫拉利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呈現(xiàn)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重大脈絡,引導我們?nèi)祟愔匦聦徱曌陨怼?/p>
還有其他蘊含哲學思想的通識類讀本也非常優(yōu)秀,比如獲得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的《我的世界觀》,收錄了著名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關于人生、科學、宗教、政治等問題的論述,非常值得一讀,展現(xiàn)了愛因斯坦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包括他對科學的追求以及他對和平的熱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愛的歷史》系第九屆文津圖書獎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圖書,倫敦大學哲學教授西蒙·梅在本書中回顧了2000多年的西方思想史中愛的哲學,揭示了歷史長河中愛是如何一步步扮演成上帝的角色而剝奪了其人性的一面。這一切從《希伯來圣經(jīng)》中的上帝之愛開始,經(jīng)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推崇的友誼之愛,再到基督教哲學中作為最高美德的愛,最后到近現(xiàn)代哲學中斯賓諾莎、盧梭、尼采、弗洛伊德等哲學家闡釋的愛。本書對于我們規(guī)避對愛的誤解和褻瀆,重新思索愛的真諦很具有啟發(fā)性。
五、總評
根據(jù)以上所評述的哲學類獲獎書籍,從類型來看,有人物評傳類,有經(jīng)典原著類,有哲學史類,等等。其中,哲學史類的書籍是最多的,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佛學史、儒學史,等等。哲學史描述的是哲學思想的歷史,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積,而是哲學思想有生命的運動和發(fā)展過程。我們要知道,哲學作為文明的靈魂和時代精神的總結,同時也在塑造著時代精神,離開了哲學史的哲學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主題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類的獲獎書籍最多,這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現(xiàn)當代哲學家們的思考注人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們這個時代依舊生機勃勃,直到今天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哲學思想體系。就近幾年的數(shù)據(jù)表明,通識類哲學讀本獲獎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質(zhì)量也越來越好,說明這些通識類哲學書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民群眾也樂于主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回首新中國這70年來,哲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實屬不易,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出版眾多優(yōu)秀的哲學書籍,凝聚的是中國哲學學者幾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突出、更加鮮明,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這三大思想資源的對話、互動與融合。我國的哲學工作,要繼續(xù)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要繼續(xù)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也是當代中國的哲學學者需要擔當?shù)氖姑椭厝巍?/p>